李保国:我的岳父“玉”一样透明 “山”一样巍峨

“玉”一样透明  “山”一样巍峨

——怀念岳父沈玉山

文 / 李保国

思念并非随时间流逝,而渐行渐远;却像陈年的老酒,越酿越醇。

岳父沈玉山去世3周年的忌日,我起了个大早,去墓地祭拜。路途很短,驱车来回不过半天行程,但每每想到囿于平时琐碎缠身,去祭拜的次数并不多,心中不免有愧。

岳父于我,不止于长辈亲人,更是导师又多于教诲,更是挚友又超于感情。

跟岳父17年前相识,源于我的爱人沈慧晓。那时,我刚大学毕业工作,血气方刚、激情满怀,干工作不惜力、不怕苦、不要命,可由于性格、职业等多方原因,终身大事一直未解决。

偶然的一次机会,听朋友不住地夸赞驻地县一个女教师如何如何优秀,我便牢牢记住了这个名字,并想方设法找到了她的联系方式。在那个还是不通网络、没有手机的年代,就靠着一部BP机,呼来呼去,感情慢慢升温。

谈恋爱半年多时,女友提议去见一见她父母,为了这件“大事”,我如同筹划一场大型活动一般,尽可能周到地盘算着,不断地向女友询问细节“岳父岳母爱吃啥”“他们平常都听什么”“最喜欢做的事是啥”……女友被我的局促不安逗笑了,还煞有介事地提醒我:她父亲很严肃,很正统,不喜欢油嘴滑舌,不喜欢投机取巧,不喜欢不学无术,不喜欢……太多的不喜欢让我愈加忐忑愈加惶恐。

第一次正面接触在小心翼翼中开始,包括吃午饭在内不超过3个小时,短暂仓促却又显得那么漫长,我像“犯了错”的小孩,脸红发烫,心怦怦直跳。岳父的形象震慑了我:1米8的个子显得格外高大,已过七旬的年纪却不显老态,面目俊朗,精神矍铄。交谈中了解到,他每天坚持看新闻、读报纸、锻炼身体,客厅茶几上赫然摆放着新华字典,每张台历上都密密麻麻记录着从新闻上看到或听到的国际国内大事,还有很多诸如人民日报、法制日报以及老年春秋等报刊杂志。

结果有些出人意料。我自认为农民出身、家庭贫寒、性格木讷诸如此类劣势,居然成为了岳父欣赏和肯定我的理由,用妻子后来转述岳父的话说:农民出身知道奋斗要强,贫寒的家庭懂得节俭持家,木讷的性格肯定老实本分。

有些人或许真有“一眼万年”的缘分,那以后,我跟岳父便有了13年紧密难分的接触,了解越深,敬意越重。

1927年的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农村情况更甚,岳父就出生在那个战乱且困难年代的农村。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母双亲,加上“沈”姓在当时当地不属于大姓,亲戚也不多,岳父自小就开始为生存而奔波,小小年纪就跟着大人去干农活,常常吃不饱,饿得头晕眼花流清口水。

婚后,6个孩子先后降临,人口一下子多了起来,岳母要照看孩子,为了养家糊口,岳父当学徒、做短工、干社教,一天几份工,累到手脚酸软,用他自己的话讲:“什么苦都吃过,尝尽酸甜苦辣。”

肩上扛着一家人的温饱,根本没时间叫苦喊累,岳父早起晚归永远精神抖擞。艰难困苦中,岳父咬碎了牙拉扯大6个子女,抚养他们成长、上学,直至工作、安家,甚至包揽了照顾孙辈的活。

2002年底,我有任务在外,女儿出生还未满月,月子中的妻子无人照料。得知消息,已是75岁高龄的岳父坐不住了,经常带着69岁患有脑血栓后遗症的岳母蹒跚着去照看妻子。从岳父家到我当年租住的房屋大约1公里,那段时间,两位老人几乎每天都要往返两趟。那时家里还时常断水,岳父就到河边去洗女儿的尿布。75岁的老人,寒冷的冬天,冰凉的河水,洗尿布……我想,很少有人会把这些事联系起来,然而,岳父真的这样做了,而且不止一次。父爱如斯!如今想起这些,我依然深深感动和愧疚。

岳父的慈爱感人,他的严厉同样远近闻名:日常生活要求严,秉公用权严,对子女教育严。因为严厉,有时甚至被认为是霸道,6个子女都很怕他。妻子上中学时,周末早上喜欢睡懒觉,可只要岳母跑到床前一喊“快起来,你爸下地干活回来啦!”妻子立马翻身跳起进入学习状态,否则就得挨打。

每年的正月二十二,岳父生日那天,他总会召集全家老小齐聚,趁着生日全家热闹一下,关键的是他要“发表”讲话,像单位开总结大会般特别严肃,总结上一年的工作,表扬一些人和事,对来年工作生活提希望和要求。每每这个时候,所有人必须正襟危坐全神贯注。大家都明白,岳父并非耍威风搞专制,而是要费尽心力带出一个好家风,把全家人紧紧凝结在一起,朝着更好的目标奋进。

岳父性格耿直,说话直奔主题,从不拐弯抹角。他认准的人和事会经常挂在嘴边表扬鼓励,他看不惯的也会直言不讳地讲出来。

记得远房一个表亲家的小孩,学坏了,染上了“三只手”的恶习。表亲带着孩子找到岳父,想请岳父给他找个工作,岳父不但没答应,还当着表亲的面,把小孩狠狠训了一顿。一次,岳父到菜市场买菜,遇到一个买菜的因分量不足找菜贩子讨说法,谁知商贩不认账,岳父一听就来气了,顾不上自己买菜,上去就跟商贩理论起来,人群中就他声音最大:“必须道歉,补齐数量,否则就叫工商局来处理!”商贩自知理亏,见岳父义正言辞,只好乖乖照办。

“性子直,为人正”,这是岳父给人留下的印象。岳父退休前在县萤石公司担任经理,上世纪70年代初期,萤石公司是县里最好的企业,每年纳税都在60万元以上,按人们的说法,岳父随便弄点就够一家人吃用了,可所有人都知道,岳父从未“随便”过。

从镇里往县城搬家时,有人好意提醒单位有多的大纸盒,岳父可以拿几个回家装东西用,这点东西也没人说。听完“提醒”,岳父当即怒了,直接将提建议的人骂了个狗血淋头。

岳父的正派赢得了尊重,立起了威信,直至退休后,乡里还高票邀请他当了3年的司法所义务调解员。乡亲们都相信岳父,愿意听并心服口服地听从他调解。

佩服岳父的人都说,那个年代的人经历得多、历练的多,不一样。岳父听了不乐意:“哪个年代都一样。”他觉得因为自己是一个老党员,必须要有符合老党员身份的党性。

亲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后来的改革开放,见证了乡土从破砖烂瓦的茅屋村社到霓虹闪烁的高楼林立,从吃不上饭到顿顿有肉,每每谈及这些,岳父总把老话挂在嘴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偶尔还加上一句:每个党员进步党才能进步,党进步了,国家才强大,咱老百姓才幸福。

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拥护。听老人说,岳父算是他们那辈对党最忠贞的人了,年轻时为了入党写了无数封信、找了几百号人,可总错过时机,解放前国民党还想利诱他到台湾发展,被岳父当场严词拒绝。从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岳父把对党的忠诚,一直延续到了生命的最后,老来还得到了“两最积极”称呼——退休后交党费最积极、参加老干局活动最积极。

2003年春,我到岳父家吃午饭,刚进屋子不一会儿,他就兴冲冲地拿出一本白皮书给我,那时党的十六大刚闭幕不久,单位还没有下发这本书,他却自己跑到县城新华书店买了两本,一本送给我,一本自己读。

一次,岳父与一老友品茶闲聊,可没过一会,两个人忽然吵了起来,后来岳父竟扯着嗓子大喊“滚出去”。出言之重,让老友愤怒离去。岳父为人谦和,向来不发脾气,究竟为了什么如此动怒?安抚岳父时得知,原来他俩谈起社会上的一些诸如贪污腐败、买官卖官等怪象乱象,同是老党员的老友可能一时激动,说出了对党不敬的话,岳父当即生了气,说老友“忘本”“思想太差”“一点觉悟都没有”。

这事令我触动,想到现实里不少党员信誓旦旦表态对组织忠诚、维护组织权威,可真的遇事,又有几个人能够像岳父那样较真碰硬?

……

从墓地回来时,晴朗的天空渐转灰暗,让人格外伤感,不由得怀念之情翻涌。

13年相处,岳父言传身教地让我收获了很多,每逢工作生活遇到挫折困难,我都不自觉想到岳父:想到他的忠厚善良、无私无畏、光明磊落,原本烦躁的我就会静下来,原本气馁的我就有了动力。

我发自内心地感谢岳父。我的岳父如他的名字一样:“玉”一样的透明,“山”一样的巍峨!向他致敬!向他鞠躬!1

图 吴冠中

编辑 齐泺

【2018征稿】咱爸咱妈的手艺!

那些年,父母那些手艺,都不过是为了让我们能吃饱穿暖

我有一个会编织的老妈

馨悦:爸爸的木匠手艺在那个年代养活了我们家七口人

张宁宁:父亲的手艺

江西最甜的橙子是这样一双布满茧子血泡的手种出来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