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杜青云:从北大退学后,又考入清华,却被人骂是“废物”

北大、状元、清华,这三个词任一拿出来,都足以勾勒出一个学霸的光明未来。

但,如果在这三个词中间再穿插一个词:退学

这个故事似乎就有些曲折了。

故事的主人公,名叫杜青云

2016年,15岁的杜青云以湖南省理科第二名的成绩,被北大的王牌光华管理学院录取。

所有人都带着仰望的目光,看着这位天之骄子从此踏上坦途。

然而,3年后,杜青云却从北大退学回来,躲进自己的卧室里。

一时间,议论四起,他被贴上“高分低能”和“玩物丧志”的“废物”标签。

面对流言,他用缄默代替回答。

直到一年后,杜青云又一次惊艳亮相。

他是“神童”

杜青云出生于湖南湘西一个小镇,是当地有名的“神童”。

当同龄人还在幼儿园唱儿歌的时候,4岁的杜青云已经走入小学课堂,并且成绩名列前茅。

带着“神童”儿子这枚“勋章”,父亲心满意足地享受着周围人投来的赞誉。

沉浸在“人上人”光环中的父亲,一个劲地叮嘱杜青云:

“你一定要比别人强。”

于是,小小年纪,他便背负起来自家庭的沉重期望。

在小镇读完小学,在县城读完初中,杜青云拾级而上,一步步走出湘西,进入人才济济的长沙长郡中学。

看似一条花路在他眼前铺就,但走上去时,他才感到荆棘的刺痛。

面对着能力和见识都比自己高出一大截的同学,杜青云体会到前所未有的巨大落差感。

没有别的出路,他只能靠分数去超越别人。

高一时,他为了省下时间学习,甚至连午饭都不吃。

他成了名副其实的“小镇做题家”。

经过一年的拼命追赶,加之“神童”的聪颖天资,杜青云在高二时便能相对轻松地应对学业。

苦熬十几年的杜青云,终于在2016年的夏天,拿到了国内最顶尖学府的录取通知书。

他的名字高挂在学校门口的大红喜报上。

很多学子蜂拥而至,将他围住,向他讨教成为学霸的秘笈。

杜青云站在峰顶,被环绕。

盛誉

然而,在选择专业时,杜青云却又成了“透明人”。

他喜欢诗歌,喜欢文史,而这些,父亲丝毫不关心。

父亲让他进入光华管理学院,理由很简单:

“毕业出来,随便去哪个企业,那都是几十万。”

杜青云一如往常地听话,他遵照父亲意愿,选择了光华管理学院,尽管他对此一点儿兴趣都没有。

从小到大,杜青云收到来自父母最多的评价就是“你很乖”。

但,只有他自己知道,“乖”的代价是那个真实的自我被狠狠压制,他成了一个已经“奴化”的工具人。

失控的局面,此时来看,似乎已是注定。

他是“废物”

带着对大学生活的无限向往,杜青云加入北大新生QQ群里。

慢慢地,兴奋感被取而代之,不适感像一波又一波的潮水,不断向他涌来。

和他一样初来乍到的同学,竟然已经可以互称“大佬”。

他们在群里讨论着他完全听不懂的电脑名词和托福成绩。

看着一两分钟红点就能累积到99+的新生群,杜青云头皮发麻,甚至有种自卑到无地自容的感觉。

紧跟其后的,是妒火中烧。

他紧盯着侃侃而谈的意见领袖,试图从他的发言中找出破绽,好让那些优越感爆棚的人丢脸,不一会儿又觉得甚是无趣,索性屏蔽了消息。

杜青云在挫败中开启大学生活,不曾想,还有更大的挫败,在前方等候。

选课时,室友不仅早已摸清规则,还对每位老师的授课风格、打分习惯,乃至绰号都了如指掌。

而他,连“选修”与“必修”是啥还没搞清楚。

面对大学这套新的评价体系,杜青云更是一脸茫然,他不明白为何在学生组织里任职和参加志愿活动,也能成为得分项。

在群雄争霸的环境中,杜青云渐渐失去存在感。

物质上的差距,又进一步使他“边缘化”。

穿着几十块钱回力鞋的杜青云,头一回知道室友的AJ鞋要几千块。

只坐过200块钱绿皮火车的他,还要忍受室友一边抱怨一边买下涨到2000块的机票。

他看着同学课桌前摆放的星巴克,只觉从没喝过星巴克的自己,简直低进尘埃里。

他曾试图融入其中,但均以失败告终。

花重金买了游戏机,可并没有因此而结交上朋友,只好弃之角落,还遭到父亲一通呵斥。

后来,他又参加骑行社,发现自己100块钱的自行车根本满足不了专业的骑行要求。

有位学长借给他一辆,他痛快且小心地骑了一番,归还后,却发现学长在朋友圈大骂:

“才买了两年的车被糟蹋成这样!”

吓得他连连道歉,并承诺支付全部保养费用。

少年的自尊被粉碎得一塌糊涂。

所有的自卑、委屈、怨恨,一时间涌上来,将杜青云淹没,更让他彻底关闭了与外界交流的窗口。

昔日“神童”,成了如今的“废物”,杜青云没有“青云直上”,反而急速下坠。

他是“逃兵”

仿佛一切被浓缩成一张“低价值”的标签,贴在了杜青云的身上。

偌大的校园里,他竟然找不到一个人可以交流。

他甚至用“功利”的标准衡量着自己:从湘西山区走出来的孩子,没有资源,没有人脉,与他做朋友,收益小于成本。

于是,他把情感发泄的出口转移至虚拟世界中,却发现在无数次的鼠标点击中,心态愈发崩溃。

他一边痛苦于现实,一边自责于自己。

他的生活,终于全面沦陷

他大量翘课,尽管他也曾强迫自己坐回书桌前,但每一个字都变得艰涩无比。

大二下学期时,他已经挂掉四五科。

补考,他完全没有欲望,转系,他也已经错过时机。

这时,杜青云渐渐意识到,他已困在了深深的绝境中。

经过一番挣扎,1%的快感最终战胜了99%的遗憾。

他决定退学

当他将这个决定打电话告诉父亲时,电话那端传来了父亲的责骂声:

“你知道退学有多丢人吗?”

杜青云苦笑,父亲的气急败坏再一次验证了他只是一个“工具人”的想法。

比起儿子的痛苦与绝望,“面子”似乎更值得被在意。

但,这一次,杜青云没有“听话”,他毅然地办理了退学手续。

十几个章盖下来,杜青云在细雨中一个人走出校门,没有回头。

他和“北大学子”这个身份,从此再无瓜葛。

然而,回到家乡的杜青云,却被流言包裹。

很多不怀好意的人,好像格外热衷于看到他“跌落神坛”。

他们说,杜青云高分低能,沉迷于游戏,终被北大除名,这是应试教育的悲哀。

面对一顶顶扣上来的帽子,杜青云选择了沉默。

真相如何,他自己最清楚,三年的北大生活,换来了一张抑郁症诊断书。

他必须尽快逃离,完成自救。

小时候,杜青云读《伤仲永》,看到仲永的结局,他充满共情感。

同时,他还会有一种危机感,千万不要让自己沦为下一个“仲永”。

好在,在变成“仲永”前,他及时踩下了刹车。

即使伤痕累累,即使他已付出惨重的代价。

他是“自己”

回到家乡的杜青云,不再回忆任何与北大有关的日子。

他将所有人拒之门外,一个人重新思考,过去的这十几年,他究竟做错了什么,今后,他又该如何回到一个真正的社会人角色里。

在沉淀与觉醒中,他把失控的人生渐渐拉回正轨。

身处有节奏的、单纯的复读生活里,他慢慢找回自己的主动权。

经历是他熟悉的,题目是他轻松上手的,他又重新站上属于“学霸”的最高位置。

只是,与此前不同的是,他不再是一个乖学生。

他“故意”和老师对着干,发呆、看课外书、找同学闲聊。

晚自习时,他偷偷溜出教室,爬上食堂的顶楼,习习晚风中,他感到一阵阵叛逆的快乐。

在顶楼上,他敞开心扉,和自己相见,把曾经不愿碰触的那三年生活,写进“985废物引进计划”里。

临近高考,杜青云把节奏和心态都调回至最佳状态,他上午刷一套理综卷子,下午刷一套语数外,其他时间就窝在宿舍看书或睡觉。

一年后,再回高考考场的杜青云,一跃而出,直接拿下湖南省理科状元。

经过一番兜兜转转,杜青云又来到了国内顶尖学府的门前。

只不过这一次,他不再被动和迷茫,而是有了更清晰的规划。

复读学校奖励他50万,他打算用作大学4年的生活费,不必伸手跟家里要一分钱。

填报志愿时,他也无需再考虑父亲的安排,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了清华大学新雅书院。

坐在人文学课课堂上的杜青云,如鱼得水,找到了知识本身的乐趣。

有时,沉浸在历史事件之中,他竟不能自拔,感到非常有意思。

然而,他的大学生活并非天天如此。

大部分时间,他仍感到困惑和疲惫,面对一些枯燥的学术概念,他还是会觉得晦涩难懂,甚至几度放弃,再次陷入游戏当中。

幸运的是,在清华校园里,他交到了朋友,他不再是曾经的“边缘人”。

每每出现抑郁症状复发的情况,他的室友和辅导员就会主动帮他联系就医,助教也会放宽对他的学业要求。

杜青云渐渐从抑郁症的阴霾下走出来,他站在阳光下,描绘着关于自己和未来的美好画卷。

马上要分小专业的杜青云,已经选好政经哲领域继续深耕。

参加社团活动时,他也不再抱着结交人脉的“功利”目的,而是投入大学生活本身,想当下所想,做眼前之事。

他的四周依然高手林立,也依然有穿着2000块钱AJ的同学。

但,杜青云开始尝试调整自己的心态,换一种方式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参差,坦然地自处,不被环境所左右。

他说,在重塑自我这条路上,他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但一切值得。

杜青云不再自卑,更不再逃避,敢于争取,亦敢于表达。

他从自我匮乏的极端执念中走出来,见他人,见众生,见自己。

然后,回到自己的感受里,诚实面对,勇敢抉择,沉稳实践,成为自己命运的王者。

杜青云,终于活成了自己喜欢的样子。

未来可期。

本文作者:君莫笑

责任编辑:柳叶叨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