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圣心源》译读(7)

  经脉起止
  [原文]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是谓六腑,肝、心、脾、肺、肾、心包,是谓六脏,六脏六腑,是生十二经。经有手足不同,阳明大肠,太阳小肠,少阳三焦,是谓手之三阳经;阳明胃,太阳膀胱,少阳胆,是谓足之三阳经;太阴脾,少阴肾,厥阴肝,是谓足之三阴经,太阴肺,少阴心,厥阴心主,是谓手之三阴经。
  手之三阳,自手走头。手阳明,自次指,出合谷,循臂上廉,上颈,入下齿,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手太阳,自小指,从手外侧,循臂下廉,上颈,至目内眦。手少阳,自名指,循手表,出臂外,上颈,至目锐眦。三经皆自臂外而走头,阳明在前,太阳在后,少阳在中。
  【翻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是六腑,肝、心、脾、肺、肾、心包,是六脏,六脏六腑,是十二经。经有手足的差别,阳明大肠,太阳小肠,少阳三焦,是手的三阳经;阳明胃,太阳膀胱,少阳胆,是足个三阳经;太阴脾,少阴肾,厥阴肝,是足的三阴经,太阴肺,少阴心,厥阴心主,是手的三阴经。
  手的三阳经:从手走到头部。手的阳明经:起以食指的尖部,循行于大拇指及食指之间,并沿着前臂侧部及上臂外侧前缘,直走至肩峰(肩部上方),在此,经脉分为两条支脉,其一进入体内及肺与大肠相接。另一支脉在体外经颈及面颊,进入下齿及牙床部位,并绕过上唇,交过另一端及鼻侧。手太阳:起于小指外侧端,沿手背、上肢外侧后缘,过肘部,到肩关节后面,绕肩胛部,交肩上(大椎穴)前行入缺盆,络心,沿食道,穿过膈肌,到达胃部,下行,属小肠。本经脉一分支是从缺盆出来,沿颈部上行到面颊,至目外眦后,退行进入耳中(听宫穴)。另一分支是从面颊部分出,向上行于眼下,至目内眦(睛明穴)交于足太阳膀胱经。手少阳: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遍属三焦。手的三阳经都从此手臂外而走到头部,阳明经在前,太阳经在后,少阳经在中。
  [原文]足之三阳,自头走足。足阳明行身之前,自鼻之交頞,循喉咙,入缺盆,下乳,挟脐,循胫外,入大指次指。足太阳行身之后,自目内眦,上额,交巅,下项,挟脊,抵腰,贯臀,入腘中,出外踝,至小指。足少阳行身之侧,自目锐眦,从耳后下颈,入缺盆,下胸,循胁,从膝外廉出外踝,入名指。三经皆自腿外而走足,阳明在前,太阳在后,少阳在中。
  足之三阴,自足走胸。足太阴行身之前,自大指,上内踝,入腹,上膈。足少阴行身之后,自小指,循内踝,贯脊,上膈,注胸中。足厥阴行身之侧,自大指,上内踝,抵小腹,贯膈,布胁肋。三经皆自腿里而走胸,太阴在前,少阴在后,厥阴在中。
  【翻译】足三阳经,即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从头到脚。足阳明胃经:走身体的前面,起于鼻侧即大肠经的尽头,再经过眼内角,并从眼下部分出,一直往下走,进入上牙肉内,绕过唇及下颚,并向下走至胃,与胃相接,在体外,经脉经过颈,胸及腹,及至股沟,再往下循行于大腿及小腿前部,直至脚面,及至足二趾尖的侧部,另一支脉则从脚面分出,走至足大趾,与脾经相接。足太阳经:走身体的后面,从头顶部分出,到耳上角部。直行本脉从头顶部分别向后行至枕骨处,进入颅腔,络脑,回出分别下行到项部,下行交会于大椎穴,再分左右沿肩胛内侧,脊柱两旁,到达腰部,进入脊柱两旁的肌肉,深入体腔,络肾,属膀胱。本经脉一分支从腰部分出,沿脊柱两旁下行,穿过臀部,从大腿后侧外缘下行至腘窝中。另一分支从项分出下行,经肩钾内侧,从附分穴挟脊下行至髀枢,经大腿后侧至腘窝中与前一支脉会合,然后下行穿过腓肠肌,出走于足外踝后,沿足背外侧缘至小趾外侧端,交于足少阴肾经。足少阳经:起于眼外角(瞳子 ),向上达额角部,下行至耳后(风池穴),由颈侧,经肩,进入锁骨上窝。直行脉再走到腋下,沿胸腹侧面,在髋关节与眼外角支脉会合,然后沿下肢外侧中线下行。经外踝前,沿足背到足第四趾外侧端(窍阴穴)。有三分支;一支从耳(风池穴)穿过耳中,经耳前到眼角外;一支从外眼角分出,下走大迎穴,与手少阳三焦经会合于目眶下,下经颊车和颈部进入锁骨上窝,继续下行胸中,穿过膈肌,络肝暑胆,沿胁肋到耻骨上缘阴毛边际(气冲穴),横入髋关节(环跳穴);一支从足背(临泣穴)分出,沿第1~2跖骨间到大拇指甲后(大敦穴),交与足厥阴肝经。足三阳经都从腿外走到足,阳明经在前,太阳经在后,少阳经在中。
  足三阴经,即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和足厥阴肝经,从足走到胸部。足太阴经:走身体的前面,从足大趾,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连舌本,散舌下。其分支从胃别出,上行通过膈肌,注入心中,经气于此与手少阴心经相接。足厥阴经:走身体的侧面,从足大趾,向上沿足背至内踝前1寸处,向上沿胫骨内缘,在内踝上8寸处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行过膝内侧,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中,绕阴器,至小腹,夹胃两旁,属肝,络胆,向上穿过膈肌,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的后边,向上进入鼻咽部,上行连接目系,出于额,上行与督脉会于头顶部。其分支从肝分出,穿过膈肌,向上注入肺,经气由此处与手太阴肺经相接。足三阴经都从腿的里面走到胸部,太阴经在前,少阴经在后,厥阴经在中。 [原文]手之三阴,自胸走手。手太阴,自胸,出腋下,循臑内前廉,入寸口,至大指。手少阴,自胸,出腋下,循臑内后廉,抵掌后,至小指。手厥阴,自胸,出腋下,循臑内,入掌中,至中指。三经皆自臂里而走手,太阴在前,少阴在后,厥阴在中。
  手三阳之走头,足三阳之走足,皆属其本腑而络其所相表里之脏,足三阴之走胸,手三阴之走手,皆属其本脏而络其所相表里之腑。手阳明与手太阴为表里,足阳明与足太阴为表里,手太阳与手少阴为表里,足太阳与足少阴为表里,手少阳与手厥阴为表里,足少阳与足厥阴为表里。六阳六阴,分行于左右手足,是谓二十四经也。
  【翻译】手三阴经,即手太阴肺经、 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从胸走到手。手太阴经:起于中焦,向下络大肠,回过来沿着胃上口穿过膈肌,入属肺,从肺系横行出于胸壁外上方,出腋下,沿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过肘窝入寸口上鱼际,到大拇指。手少阴经:起于心中,斜出腋下,沿上臂内侧后缘,过肘中,经掌后锐骨端,进入掌中,到小指。手厥阴经:在腋下三寸处分出,进入胸腔内,分别归属上中下三焦,上达喉咙,浅出于耳后方的完骨部,与手少阳经会合,到中指。手三阴经都从手臂里面走到手,太阴经在前,少阴经在后,厥阴经在中。
  手三阳经走到头部,足三阳经走到足部,都是他们的腑属联络与其相表里的脏器,足三阴经走到胸部,手三阴经走到手,都是他们的脏属联络与其相表里的腑属。手阳明经与手太阴经互为表里,足阳明经与足太阴经为互表里,手太阳经与手少阴经互为表里,足太阳经与足少阴经互为表里,手少阳经与手厥阴经互为表里,足少阳经与足厥经互阴为表里。六阳经六阴经,分别行走在左右手足,叫二十四经。
  {解读}一、十二经脉走向规律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记忆要点: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举手直立,阴升阳降”。
  二、十二经脉命名规律
  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根据手足、阴阳、脏腑而确定的。
  ①脏腑
  十二经脉与人体六脏六腑有特定的联系,这种特定的联系用“属”、“络”来表示。其中经脉直接联系的脏或腑,称为“属”,并以此脏或腑来命名该经脉;而属脏或腑的经脉又联络与其相表里的腑或脏,这种联络称为“络”。如手太阴肺经以“肺”命名,表示该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以“大肠”命名,表示该经属大肠,络肺。
  ②手足
  十二经脉中,主要分布在上肢的经脉,称为“手……经”;主要分布在下肢的经脉,称“足……经”。如手太阴肺经以“手”命名,表示该经主要分布在上肢;足太阴脾经以“足”命名,表示该经主要分布在下肢。
  ③阴阳
  首先,根据阴阳学说,脏为阴,腑为阳;内为阴,外为阳。十二经脉中凡属六腑,分布于上肢或下肢外侧的经脉,称为“阳经”;凡属六脏,分布于上肢或下肢内侧的经脉,称为“阴经”。其次,根据阴阳盛衰、消长情况,阴阳再分三阴三阳,即太阴、少阴、厥阴与阳明、少阳、太阳,它们在四肢内侧或外侧的排列顺序是:太阴、阳明在前,厥阴、少阳在中,少阴、太阳在后。另外,由于“头为诸阳之会”,六阳经均分布于头部;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还经过躯干部。阳经在头部、躯干部的分布仍遵循阳明在前、少阳在中(侧)、太阳在后。

奇经部次
  [原文] 奇经八脉,督、任、冲、带、阳跷、阴跷、阳维、阴维。督脉行于身后,起于下极之腧,并入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诸阳之纲也。任脉行于身前,起于中极之下,循腹里,上关元,入目,络舌,诸阴之领也。冲脉起于气冲,并足少阴,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诸经之海也。带脉起于季胁,回身一周,环腰如带,诸经之约也。阳跷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于风池,主左右之阳也。阴跷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交贯冲脉,主左右之阴也。阳维起于诸阳会,维络于身,主一身之表也。阴维起于诸阴交,维络于身,主一身之里也。阳跷、阳维者,足太阳之别,阴跷、阴维者,足少阴之别。
  凡此八脉者,经脉之络也。经脉隆盛,入于络脉,络脉满溢,不拘于经,内溉藏腑,外濡腠理,别道自行,谓之奇经也。
  【翻译】奇经八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合称。督脉,行于背部正中,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阳经及阳维脉交会,督脉行于脊里,上行入脑,并从脊里分出属肾,它与脑、脊髓、肾又有密切联系,能总督一身之阳经,故称为"阳脉之海"。
  任脉,行于腹面正中线,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阴及阴维脉交会,任脉起于胞中,与女子妊娠有关,故有"任主胞胎"之说。能总任一身之阴经,故称:"阴脉之海"。
  冲脉,上至于头,下至于足,贯穿全身;成为气血的要冲,能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十二经脉之海",又称"血海",同妇女的月经有关。
  带脉,起于季胁,斜向下行到带脉穴,绕身一周,如腰带,能约束纵行的诸脉。
  阴跷脉起于内踝下照海穴,经过内踝后,沿下肢内侧上行,经阴部,沿腹、胸进入缺盆,再上行,出人迎穴之前,经鼻旁,到目内眦,与手足太阳经、阳跷脉会合。主一身体左右之阴。
  阳跷脉从外踝下申脉穴分出,沿外踝后上行,经腹部,沿胸部后外侧,经肩部、颈外侧,上挟口角,到达目内眦,与手足太阳经、阴跷脉会合,再上行进入发际,向下到达耳后,与足少阳胆经会于项后。
  阳维脉联络各阳经,分布于身体,主一身的表面。阴维脉起于各个阴脉的交汇,分布于身体,主一身的里面。阳跷、阳维,足太阳的别脉,阴跷、阴维,足少阴的别脉。
  {解读}督脉便是庄子在《庖丁解牛》篇中所提及“缘督以为经”的督脉,大约相当于西医所说的中枢神经系统的脊髓神经。任脉则相当于西医的自律神经系统与脏腑的关系。带脉相当于西医的肾脏神经系统。阳维、阴维则和现代医学的大脑、小脑与间脑的神经系统有密切的关联。阳跷、阴跷相当于西医的生殖神经,包括摄护腺与手足等主要神经作用。唯有冲脉很难说,扩充其量而言,它在中枢神经与自律神经之间并无固定部位和系统的范围;它由生殖机能与睾丸之间的小神经丛开始,一直经过胃与心脏部分而上冲间脑。
  督脉,行于背部正中,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阳经及阳维脉交会,能总督一身之阳经,故称为"阳脉之海"。督脉行于脊里,上行入脑,并从脊里分出属肾,它与脑、脊髓、肾又有密切联系。
  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两部分。经有路径的意思,是纵行的干线。络有网络的意思,是经脉的分支。在经脉中又分正经和奇经两大类,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经有十二条,叫十二经脉,它与脏腑直接相通。十二经脉分别循行在体表的一定部位,又与一定的内脏密切联系,各条经脉之间又通过络脉相互沟通,从而使肌体的各个部分联系成一个整体。奇经有八条,它不与脏腑直接相通,是“别道奇行”的经脉。
  十二经脉是以阴阳来表明它的属性,凡是与脏相连属,循行在肢体内侧的经脉叫做阴经;凡是与腑相连属的,循行在肢体外侧的经脉叫做阳经。同时根据内脏的性质和循行位置,又分为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经。
  说明:足三阴经的循行在内踝上八寸以下,其位置有所变化,即厥阴在前,太阴在中线。足三阳经循行于躯干的分布部置,阳明行于身之前,少阳循行于身之侧,太阳循行于身之后。
  十二经脉走向和相互交接的规律是手的三条阴经都是从胸循臂内侧走至手,交接于手三阳经,手的三条阳经再从手循行臂外侧走至头交接于足三阳经,足的三条阳经再从头循胸、腹、背、胁沿下肢的外侧交接于足三阴经,足的三条阴经再从足循下肢的内侧经腹至胸,复交于手三阴经。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是它与脏腑的表里相合是一致的。即脏腑之间一阴一阳、一表一里的关系(如肺和大肠,心和小肠等)是通过经络来联系的。六条阴经与六条阳经的表里关系,除上述走向交接的联系之外,凡是表里相合的经脉在四肢的循行线,都是在内外两个侧面相对位置。如肺经在臂内的桡骨侧,大肠经在臂外的挠骨侧;心经在臂内的尺骨侧,小肠经在臂外的尺骨侧;心包经在臂内的中线,三焦经在臂外的中线5同时在内脏的循行中,都是互相络属的,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从而使人体脏腑、经络、表里上下各部,成为彼此相通、互相关联、互相影响的有机整体。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是起于中焦,从肺开始而终于肝经,再复由肝上注于肺,如此循环往复,如下文箭头所示:
  起于中焦,从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足太阴脾-->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足少阴肾-->手厥阴心包-->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足厥阴肝-->手太阴肺。以上流注次序就是气血运行在十二经脉中的次序,如此循环往复,周流不息。
  失眠的话,则可以多按摩阳跷脉。
营气运行(血液循环)
  [原文]水谷入胃,化生气血,气之剽悍者,行于脉外,命之曰卫,血之精专者,行于脉中,命之曰营。
  营卫运行,一日一夜周身五十度。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脉六动,一息六动,人之常也。一动脉行一寸,六动脉行六寸。
  【翻译】水和谷物进入胃里,转化为气和血,精气行于经脉之外,叫卫气,血行于经脉之中,叫营血。
  营血卫气的运行,一日一夜围绕五十次。以呼气为主的深呼吸,正常人的呼吸中,一呼一吸称为一息,一息脉动四次,三息之后有一次深呼吸,脉五动,脉诊上称为“闰以太息”。
  人一呼气,脉再动,一吸,脉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脉六动,一息六动,人之常也。一动脉行一寸,六动脉行六寸。
  [原文]《灵枢?脉度》:手之六阳,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三丈。手之六阴,从手至胸,长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之六阳,从足至头,长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之六阴,从足至胸,长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跷脉自足至目,长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督脉、任脉,长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平人一日一夜一万三千五百息,一息脉行六寸,十息脉行六尺。一日百刻,一刻一百三十五息,人气半周于身,脉行八丈一尺,两刻二百七十息,人气一周于身,脉行十六丈二尺,百刻一万三千五百息,人气五十周于身,脉行八百一十丈。
  【翻译】《灵枢?脉度》说:手的六阳经,从手到头,长五尺,六条经总共三丈。手的六阴经,从手到胸,长三尺五寸,合计二丈一尺。足的六阳经,从足到头,长八尺,六经总共四丈八尺。足的六阴经,从足到胸,长六尺五寸,合计三丈九尺。跷脉自足至目,长七尺五寸,合计一丈五尺。督脉、任脉,长四尺五寸,合计九尺。全部都合计起来一十六丈二尺。平常人一日一夜一万三千五百息,一息脉行六寸,十息脉行六尺。一日百刻,一刻一百三十五息,人气半周于身,脉行八丈一尺,两刻二百七十息,人气一周于身,脉行十六丈二尺,百刻一万三千五百息,人气五十周于身,脉行八百一十丈。
  {解读}此明经脉流行长短之度,经直络横,经深络浅,络之支别为孙络,则更细小,犹木之枝,分而又分,以至细微也。然其横直、粗细、浮沉、浅深虽异,而气血之流行贯注,无不周遍,苟有窒滞,即为病矣。
 [原文]营气之行也,常于平旦寅时从手太阴之寸口始,自手太阴注手阳明,足阳明注足太阴,手少阴注手太阳,足太阳注足少阴,手厥阴注手少阳,足少阳注足厥阴,终于两跷、督、任,是谓一周也。二十八脉,周而复始,阴阳相贯,如环无端。五十周毕,明日寅时,又会于寸口。此营气之度也。
  【翻译】营气运行,常常于清晨寅时从手太阴经的寸口(两手腕部腕横纹下方,桡骨茎突内侧,桡动脉搏动明显之处)开始,从手太阴经注入手阳明经,足阳明经注入足太阴经,手少阴经注入手太阳经,足太阳经注入足少阴经,手厥阴经注入手少阳经,足少阳经注入足厥阴经,终结于两跷(阴跷脉、阳跷脉)、督脉、任脉,这叫循环一周次。二十八脉,周而复始,阴阳相互贯穿,沿着圆环来循环,是无头无尾,没有始终的。五十周循环完毕,第二天寅时,又会合在寸口。这是营气的运行法则。
  {解读}从现代分析,营气即营养物质,是指人体必需的各种物质,包括蛋白质、氨基酸、糖类、脂类、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是由水谷精气中的精华部分所化生。营气分布于血脉之中,随血液循环营运于全身。
  营气虽在血管中,但必须通过微循环才能进行物质交换,供组织细胞所需,所以,与经脉流注次序合称的营气运行是针对各脏腑(经脉)所需物质的转化过程而言,如营气运行旺于肝经时,则转化成肝脏所需物质的功能增强,或是肝经所调控的微循环开放。
  因血液就象一个储备箱,而营气就是箱中的共用物质,各脏腑(机能)所取必需物质具有时序性,所以营气运行是指营养物质的相互转化代谢的过程。
(0)

相关推荐

  • 天人解-14奇经部次

    四圣心源--天人解---奇经部次 [原文]奇经八脉,督.任.冲.带.阳蹻.阴蹻.阳维.阴维.督脉行于身后,起于下极之俞,并入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诸阳之纲也.任脉行于身前,起于中极之下,循腹里,上 ...

  • 佳明讲中医基础第48讲,经脉者,所以决死生,促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今天我们进入了另一个章节的学习,叫做经络学说.这个内容也特别特别的重要,为什么呢?我们很多诊察疾病,很多的一个调整的方式,都讲到经络,都讲到经络的一个走向. 所以就需要我们能够去了解经络,经络的分布, ...

  • 四圣心源译读第九卷

    四圣心源 卷九 [翻译]疮疡的病(各种体表化脓性疾病),起因是寒邪伤营气,血液不流畅营气受到阻碍,积郁成热,皮肉溃烂化为脓.阳气旺盛便红肿并且向外生发,阴气旺盛便黑塌并且向内下陷.病轻的便是疥.癣之类 ...

  • 四圣心源译读之杂病解

    历节(痛风)根原 [翻译]历节(痛风)病,风寒的湿邪气伤于筋骨.膝踝是众水的溪壑,各个筋的节奏,寒则冻结于溪谷之中,湿则淫乱于关节之内,所以历节发病了. 足三阴经,起于足下,内循踝膝,而上胸中,而少厥 ...

  • 四圣心源译读第五卷

    四圣心源 卷五 [翻译]病不过内伤外感(外感风邪,内有郁积),但杂病的病邪或病变的传移.演变,百出不穷.感伤,百病的纲目,百病,感伤的条目,譬如水火,本源是合二为一的,医学流派截然分开,虽然殊途而同归 ...

  • 四圣心源译读第四卷

    四圣心源 卷四 [翻译]人不能有生而没有死,但死多数达不到应有的年龄.体外有杀伐性命的利斧,体内有损伤肠胃的药物,又有许多想法纷纷向往,种种感慨忧患劳苦,往往没到壮年就衰老,没到老年就发病.回过头来看 ...

  • 四圣心源译1

    四圣心源 卷一 [图片] [原文]昔在黄帝,咨于岐伯,作<内经>,以究天人之奥.其言曰: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然则善言人者,必有验于天矣.天人一也,未识天道,焉知人理!  慨自越人.仲景而 ...

  • 四圣心源译5

    [原文]相克者,制其太过也.木性发散,敛之以金气,则木不过散:火性升炎,伏之以水气,则火不过炎:土性濡湿,疏之以木气,则土不过湿:金性收敛,温之以火气,则金不过收:水性降润,渗之以土气,则水不过润,皆 ...

  • 四圣心源译6

     藏腑生成 [原文]人与天地相参也.阴阳肇基,爰有祖气,祖气者,人身之太极也.祖气初凝,美恶攸分,清浊纯杂,是不一致,厚薄完缺,亦非同伦,后日之灵蠢寿夭,贵贱贫富,悉于此判,所谓命秉于生初也. [翻译 ...

  • 四圣心源译7

    气血本原 [原文]肝藏血,肺藏气,而气原于胃,血本于脾.盖脾土左旋,生发之令畅,故温暖而生乙木:胃土右转,收敛之政行,故清凉而化辛金.午半阴生,阴生则降,三阴右降,则为肺金,肺金即心火之清降者也,故肺 ...

  • 《四圣心源》译读(46)

    长沙徐树铭序 叙曰:上古天真淳闷,婴疾者少,然而黄帝.岐伯.俞跗.雷公之伦,即已勤求至道,惠济寰宇,岂非风湿寒暑,天不能无偏行,疾痛痒疴,人亦何容不豫计也.三代之际,掌以专官,世宿其业,民无夭枉.秦弃 ...

  • 《四圣心源》译读(44)

    胎 漏 [原文]结胎之后,经水滋养子宫,化生血肉,无有赢余,是以断而不行.其胎结而经来者,必有瘀血阻格.缘胎成经断,血室盈满,不复流溢.肝脾阳弱,莫能行血,养胎之余,易致堙瘀.瘀血蓄积,阻碍经络,胎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