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编修之一般家谱编修前的准备之(五)
来源:王大良的《家谱文化知识与编修技巧》
搜集资料
在正式编修家谱前的准备阶段,还有一项根据所制定的编修方案而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搜集修谱资料的工作。在所应搜集的资料中,按资料的性质区分,一般分为搜集旧资料和搜集新资料两种。而在所应搜集的旧资料中,事实上又包括非常庞杂的内容。其中既应包括搜集旧家谱资料,也包括搜集分散在正史、野史、方志、类书、碑文、墓志、文集、书信、凭证、专著、论文等中的姓氏源流、家族世系、始祖居住地、家族聚居地、溪人迁徙分布地、家族重要活动等方面的资料,以及年谱、著作、诗词、联语、绘画、书法、祭文、杂论等文献资料,遗迹、遗址、坟茔、祠堂、碑刻、图片、书画、证书等实物资料,口耳相传的访谈、调查资料,等等。至于新资料,基本上是指专门修谱准备的资料,主要包括通过到家家户户调查登记的方式搜集到的资料,或通过一定方式让家家户户自己报送的资料。但无论是搜集旧资料还是搜集新资料,都应在搜集之前制定具体的搜集计划,分工到人。同时,还要采用穷尽式的资料搜集方法,从本家族、本姓氏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广征博采,凡相关的资料都要收全,不缺不漏。再者,搜集资料时还要处理好一般的搜集和重点搜集之间的关系,不止于泛泛的搜集资料,还要采用问题式的搜集方法,通过搜集资料能够解决一些重点、重大的问题。加上所搜集的资料来源、时代、作者等都不相同,资料的价值也会参差不齐,需要对其进行认真鉴别、考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确保真实可靠,才能为新家谱的编修奠定科学基础。此外,由于所搜集到的资料比散乱,还要对其及时加以整理,以便确保其能够满足修谱的需要。
在收集资料时,搜集旧资料至关重要。特别是对于旧家谱中的资料,一定要不遗余力的手机,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就交不保存至今的已经不多,并且收藏分散,有些甚至在民间秘不示人,要想在其中发现对本家族和本姓氏有用的资料已经非常不易,如果不花足够的时间和人力、精力、财力去想方设法搜集,就可能漏掉最有价值的资料,给新修家谱留下不必要的遗憾,或者难以解决世系、迁徙、分布、传承等许多至关重要但可能已在旧家谱中解决了的问题。相关的事例是不胜枚举的。
在今湖北荆门、荆州、潜江、沙洋、公安、松滋、澧洲等地,生活着大约10万个王姓人,共同尊奉明洪武初年由江西饶州府乐平乡(景德镇)迁居荆楚地区的王伏一、王伏二兄弟为始祖,在清顺治二年(1645年)首次修谱,以后又在雍正十二年(1734年)、同治元年(1862年)两次重修,在同治元年重修时还首次提出了始祖上源世系缺失、希望查找上源问题,但长期没有得到解决。至2009年准备重修家谱时,负责组织修谱之人尽管历时数月,自己亲自驾车逾10000千米.往返宗亲分布的上世各地,拜访了从“玉”字辈到“万”字辈的8辈族人,得到了各地宗亲和古稀老人等的广泛支持,获得了大批珍贵资料和同治元年的三修家谱,但仍未能解决上源问题。直到此年3月把三修家谱整理打印、寄给湖北和江西各地宗亲后,才在该年5月得到了湖北阳新一位同姓宗亲的反馈信息,告知在一部初修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重修于2008年的《新安琅琊王氏统宗世谱》中发现了其始祖王伏一兄弟的线索,这才如获至宝,并据以追本求源,得知王伏一兄弟是五代十国时期吴国祁门县令王璧的后代,而王璧字大献,任职祁门后定居在县中的苦竹巷,传9子23孙,其中长子王思聪的次子王敬允由苦竹巷迁居浮梁柘平,王敬允孙王克俊由柘平迁浮梁上冲,王克俊孙王辅由浮梁上冲复迁柘坪。此后,由王辅依次传王征、王献一、王升四、王参二(宫宇)、王齐(德齐)、王念一、王千四、王文三、王朝九(洪甫)、王佳一(国武)、王贤一(希溷)、王芝一,共12世,而王芝一便是其始祖王伏一兄弟的父亲。至于祁门县令王璧以上,根据上述家谱的记载也可知出自历史上著名的王姓支派琅琊王氏,尊奉周灵王太子晋为祖先,自太子晋以上更能与中华人文始祖黄帝联系在一起,瓜瓞延绵,渊源有自。因为找到了家族上源,负责组织修谱之人又在2011年3月专程到王璧墓所在地安徽祁门县铜锣湾寻根祭祖,完成了家族中多年的夙愿。
由于费尽千辛万苦搜集到了祖先们都不曾掌握的资料,解决了家族中100多年来长期困惑的问题,该家谱随后的编修工作异常顺利,并以2015年3月召开的颁谱大会为标志完成了全部的编修工作。新修的家谱定名为《荆楚新安琅琊王氏宗谱》,除仍把王伏一兄弟作为始
祖、编修《荆楚王姓始祖伏一公秩下卷谱》等以外,还专门增加了源流篇,分为《姬姓历代世系源流》《琅琊王氏宗谱》和《思聪公世系源流》3部分,分别追溯始祖以前世系、事迹。其中,《姬姓历代世系源流》依据《史记》《辞海》《夏商周年表》等编成,起自黄帝终于周灵王太子晋,把黄帝作为第1世,太子晋作为42世;《琅琊王氏宗谱》主要依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周秦汉唐文献中的人物传记编成,起自太子晋终于王壁,以太子晋为第1世,王璧为48世;《思聪公世系源流》主要依据前举《新安琅琊王氏统宗世谱》编成,起自王璧终于王伏一兄弟族人王遂一裔孙王思祖等人,以王璧为第1世,王伏一兄弟为20世,王思祖等人为25世。由于王伏一因外迁荆楚、子孙繁衍而另作世系表,王伏二则因仅传王难生、王难惠1世而止于该表中。上述这些把世系追溯到始祖以前乃至远古时期的内容,对其家族来说是首次修谱以来的第一次,完成了祖先数百年来想做而没有做到的事情,如果没有修谱以前的扎实、严谨、持之以恒的搜集资料工作,显然是无法做到的。
又如在今四川苍溪、剑阁、阆中、南部、三台、盐亭、遂宁、射洪、绵阳、广元、旺苍、南江、巴中、通江、仪陇、营山、达州、渠县、乐山等县市,以及重庆市相关区县,湖北黄州、襄阳等地,生活着一支被称为青山王氏的王姓人。他们因始祖、唐刑部侍郎王浔随唐僖宗入蜀后留居于今四川苍溪县嘉陵江西的青山驿(今禅林乡玎山村)而得名,曾是两宋时期望族,素有“九子八进士,一女入皇宫”之说,如今已传40余代,祖先墓仍完整保留在青山观一带。但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至今还没有一部完整记载其始祖王浔以前家世源流的家谱,仅有少许关于始祖以前家族来源的传说。传说中王浔是西晋司徒王浑的后代,王浑当年被委蜀地为官,赴任时不忍将老母留在家中,遂奉母同往。途经青山驿时,老母不幸病故,只得就近择地安葬,其墓被后人称为“贤母坟”。王浔随唐僖宗入蜀途经此地时,见“贤母坟”荒凉残破,伤感万分,后辞官留居于此,一个原因也是为了就近守护祖茔。根据这一传说,我们可以知道王浑是西晋重臣,但王姓作为来源复杂、历史名人众多的大姓,王浑究竟出自王姓何一支派,他之前和至王浔之间世系传承情况如何,究竟具有怎样的历史,这个问题不通过认真而广泛的搜集资料便无法解决,而这一问题显然又是编修新家谱时面临的重大问题。对此,编修新家谱的组织者通过自己和聘请专家充分搜集资料、并对所搜集的资料认真研究、分析,首先确认了王浑以前的世系传承和发展演变脉络,进而梳理出了王浑至王浔之间的世系传承线素。其中,通过搜集《晋书》《三国志》等正史资料和《世说新语》等其他文献资料,可以确知王浑的基本事迹和家世情况;以此为基础搜集其他周秦汉晋文献,特别是《竹书纪年》《潜夫论·志氏姓》《史记》《后汉书》,以及三国魏《王基碑》、北魏《威远将军王昌墓志》、唐河东刺史《王仁求碑》、唐王颜《王卓神道碑》、唐李瀚《宰相王丰庆传论并序》、乾隆版《蒲州府志》、日本学者守屋美都雄《六朝门阀的研究——太原王氏系谱考》等等,可知王浑所在的家族出自王姓历史上的著名支派太原王氏,得姓始祖是周灵王太子晋,在太子晋至中华人文始祖黄帝之间、太子晋至王浑父亲王昶之间的世系传承线索基本清晰。
此文持续,敬请期待
20021/3/29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