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上海车展最新产品演化趋势观察
温馨提示
扫码下载-历年车展报告及其他9个专题资料库
尽管能够带给用户连贯体验的自动驾驶方案仍然有限,但硬件方面的军备竞赛仍在持续。最近几个月发布的新产品上,激光雷达已经几乎成了标配。当然在自身基础研发能力和整合能力不足或者至少不确定的情况下,通过增加硬件卖期货也算是一个可行的逻辑。当然这也会影响用户的选择标准,让自动驾驶这条赛道更有可看性。
第三空间已经成为电动车继续替代燃油车最为关键的杀手锏。从雷军官宣小米造车拿出一辆自己组装的房车,再到小鹏P5,再到今天我们看到各家在车上摆出的各种花样功能。由于电车首先解决了电的问题,这些电除了支持续航里程以外,还可以为整个车辆的功能创新提供无限可能。之前我就有一个明确的判断:能卖的好的电动车,其实只有一个逻辑,那就是一定要做油车做不了或者做不好的事情,而不是简单地等效替代。如今很开心看到如此之多在诠释第三空间的产品陆续出现。
真正的“智能座舱”不再是车机,也不是一组屏幕的简单组合,而是整个车内空间的打通。当然这与第3条是高度关联的。由于前几年智能座舱往往是供应商方案的简单上车,所以大家定义的所谓智能座舱往往就是一套车机外加一套语音控制系统(当然底层也会结合域控制器等EEA方面的变化),但大家忽略了这些东西与车辆现有空间功能的融合。比如我们看到很多车机可以提供多种主题让用户自己切换,但这些主题并不是车辆的,而是车机的。现如今至少对整车有完整思考的品牌已经从这个误区中走出来了。
随着本土车企造车基本功的不断提升,再加上有价值的功能创新和使用场景突破的不断深入,这些新概念终于可以整合到对家庭用车进行选车标准和使用标准的全面升级上了。比如我们看到风神打出了“告别家轿够用论”这个口号,实际上这是去年年底吉利星瑞以及奔腾B70定义家轿新标准的延续。虽然这些产品对市场的冲击依然有限,但这个方向一定会持续有更多更加优秀的产品加入。
头部自主车企在创建品牌的逻辑上也开始走出一条全新路径。几年前领克与WEY品牌的创建还是建立在先有品牌再有产品这个路径上的。后来我们发现从长安的UNI系列开始,再到后来的坦克,大家逐渐找到了一条先有单品,创建一个独特的品类,再通过观察这个品类的市场表现,进而孵化一个新品牌或者新系列的更为有效的路径。显然这个路径对于今天试图从100万辆向200万辆冲击的一线自主品牌而言,风险更加可控,也更符合价值发现的大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