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云深:形意拳九则(干货)

第一则

郭云深先生云:形意有三层道理,有三步功夫,有三种练法。

三层道理:一练精化气,二练气化神、三练神还虚。练之以变化人之气质,复其本然之真也。

三步功夫;一易骨;练之以筑其基,以壮其体,骨体坚如铁石,而形势气质威严壮似泰山。二易筋:练之以腾其膜,以长其筋,俗云筋长力大。其劲纵横联络,生长而无穷也。三洗髓:练之以清虚其内、以轻松其体,内中清虚之象神气运用园活无滞。身体动转其轻如羽,(拳经云:三回九转是一式,即此意也.)

三种练法:一明劲:练之总以规矩不可易,身体动转要和顺,而不可乖 ,手足起落要整齐,而不可散乱.拳经云:方者以正其中、即此意也。二暗劲:练之神气要舒展,而不可拘,运用园通活泼而不滞,拳经云:园者以应其外,即此意也。三化劲:练之周身四肢动转起落近退皆不可着力。专以神意运用之。虽是神意运用。惟形势规矩仍如前二种不可改移,虽然周身运用不着力,亦不能全不着力。总在神意之贯通耳。拳经云:三回九转是一式,亦即此意义也。

第一节:明劲

明劲者,即拳之刚劲也。易骨者,即练精化气易骨之道也,因人身中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不和,体质不坚,故发明其道,大凡人之初生,性无不善,体无不坚,根无不固,纯是先天,以后知识一开,灵窍以闭,先后不和,阴阳不交,皆是后天,血气用事,故血气盛行,正气衰弱,以致身体筋骨不能健壮。故昔达摩大师传下易筋、洗髓之二经,习之以壮人之身体。还其人之初生本来面目。后宋岳王武穆,扩充二经之义作为三经,易骨、易筋、洗髓也,将三经又制成拳术,发明此经道理之用。

拳经云:静为本体,动为作用、与古之五禽,八段练法有体而无用者,不同矣。因拳术有无穷之妙用,故先有易骨、易筋、洗髓,阴阳混成,刚柔悉化,无声无臭,虚空灵通之全体,所以有其虚空灵通之全体,方有神化不测之妙用,故因此拳是内外一气,动静一源,体用一道,所以静为本体,动为作用也,因人为一小天地,无不与天地之理相合,惟是天地之阴阳变化皆有更易,人之一身既与天地之道理相合,身体虚弱刚戾之气,其不能易乎,故更宜之道弱者易之强,柔者易之刚,悖者易之和,所以三经者皆是变化人之气质以复其初也,易骨者是拳中之明劲,练精化气之道也。将人身中其散乱之气收纳于丹田之内,不偏不倚,和而不流,用九要之规模锻炼,炼至于六阳纯全刚健之至,即拳中上下相连,手足相顾,内外如一至此拳中之明劲尽矣。易骨之劲全,练精化气之功亦毕矣。

第二节:暗劲

暗劲者,拳中柔劲也(柔与软不同,软中无力,柔非无力也)即练气化神易筋之道也。现练明劲,而后练暗劲,即丹道小周天止火,再用,大周天功夫之意。明劲停手即小周天之沐浴也。暗劲手足停而未停,即大周天四正之沐浴也。拳中所用之气劲,是将形气神(神即意也)合住,二手往后用力拉回(内中有缩力)其意如拔钢丝,二手前后用劲,左手往前推,右手往回拉或右手往前推,左手往回拉,其意如撕丝绵,又如二手拉硬弓,要用力徐徐拉开之意。

二手或右手往外翻横、左手往里裹劲或左手往外翻横,右手往里裹劲,如同练鼍形之二手,或是练连环拳之包裹拳。拳经云:裹者如包裹之不露,二手往前推劲,如同推有轮之重物,往前推不动之意。又似将动而不动之意二足用力。前足落地时,足跟县着地,不可有声,然后再满足着地,所用之劲如同手往前往下按物一般,后足用力蹬劲,如同迈大步过水沟之意。拳经云:脚打采意不落空,是前足。消息全凭后脚蹬,是后足。马有迹蹄之功,皆是言二足之意也,二足近退,明劲,暗劲两段之步法相同,惟是明劲则有声,暗劲则无声耳。

第三节:化劲

化劲者即练神还虚,亦谓之洗髓之功夫也,是将暗劲练到至柔至顺,谓之柔顺之极处,暗劲之终也,丹书云:阴阳混成则刚柔悉化谓之丹熟,柔劲之终是化劲之始也,所以在加上工夫,用练神还虚至形神俱杳与道合真,以至于无声无臭,谓之脱丹矣拳经谓之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是谓之化劲练神还虚洗髓之工毕矣,化劲者与练划劲不同,明劲、暗劲,亦皆有划劲,划劲是二手出入起落俱短亦谓之短劲,如同手往着墙抓去,往下一划,手仍还到自己身上来,故谓之划劲。练化劲者,与前二步工夫形式无异,所用劲不同耳。

拳经云:三回九转是一式,是此意也。三回者,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即明劲,暗劲,化劲是也。三回者,明、安、化劲是一式,九转者,九转纯阳也,化至虚无而还与纯阳,是此理也,练劲之时,将手足动作顺其前二步之形也,皆不要用力,并非顽空不用力,周身内外全用真意运用耳。手足动作,所用之力,有而若无,实而若虚,,腹内之气所用亦不着意,亦非不着意,意在积蓄虚灵之神耳。

呼吸似有似无,与丹道功夫,阳生至足,采取归炉,封固停息沐浴之时,呼吸相同,因此似有而无皆是真息是一神之妙用也。庄子云:真人之呼吸以踵,即是此意非闭气也。用功练去不要间断到至虚、身无其身,心无其心,方是形神俱妙,与道合真之境,此时能与太虚同体矣,以后练虚合道,能至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无入而不自得,无往而不得其道,无可无不可也。拳经云:固灵根而动心者,武艺也,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所以形意拳术,而丹书道合而为一者也。

第二则

形意拳起点三体式,两足要单重,不可双重。单重者,非一足着地,一足悬起。不过前足可虚可实,着重在于后足耳。以后练各形式,亦有双重之式,虽然是双重之式,亦不离单重之重心,以致极高极俯,极矮极仰之形式,亦总不离三体式,单重之中心。故三体式为万形之基础也。三体式单重者,得其中和之起点动作灵活,形势一气,无有间断耳。

双重三体式者,形式沉重,气力极大,惟是阴阳不分,乾坤不辨,奇偶不显,刚柔不判,虚实不明,内开外合,不清进退起落动作不灵活,所以形意拳三体式,不得其单重之中和,先后天亦不交,刚多柔少,失却中和,道理亦不明,变化亦不道,自被气血所拘,拙劲所捆,此皆三体式双重之所拘也。若得单重之三体式中和之道理以后行之无论单重双重,各形之式,是无可无不可也。

第三则

形意拳术之道,练之极易,亦极难,易者是拳术之形式,至易至简,而不繁乱,其拳术之始终动作运用。皆人之所不虑而知,不学而能者也,周身动作运用,亦皆平常之理,惟人之未学时,手足动作运用,无有规矩,而不能整齐,所教授者,不过将人之不虑而知,不学而能,平常所运用之形势入于规矩之中,四肢动作而不散乱者也,果练之有恒,而不间断,可以治愈至善矣。

若到至善处诸形之运用,无不合道矣,以他人之观,有一动一静,一言一默之运用,奥妙不测之神气,然而自己不知其善与拳术也,因动作运用,皆是其平常之道理也,无强人之所难,所以拳术练之极易也。中庸云: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难者是练者在其厌拳之形势,简单而不良于观,以至于半途而废者有之或是练者恶其道理平常,而无奇妙之法则,自己转好刚劲之气,身外又无奇异之形,故终身练习而不能得着形意拳中和之道也,固此好高骛远,看理偏僻,所以拳术之道理得之甚难。中庸云:道不远人,人以为道而远人即此意义也。

第四则

形意拳术之道无他,神气二者而已,丹道始终全仗呼吸,起初大小周天,以及还虚之功,皆是呼吸之变化耳。拳术之道自然,惟有锻炼形体与筋骨之功,丹道是静中求动,动桓而复静也。其初练拳之人,练神而还虚则同,形意拳经云:固灵根而动心者,敌将也;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所以形意拳中之道,即丹道之学也。丹道有三易: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形意拳术亦有三易:易骨、易筋、洗髓。三易即拳中明劲、暗劲、化劲也。

练至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亦与丹道练虚合道相合也。丹道有最初还虚之功以至虚报静笃之时,下元真阳发动,即速回光反照,凝神入气穴,息息归根神气未交之时,存神用息,绵绵若存。

念兹在兹,此武火之谓也,至神气已交,又当忘息,以至采取归炉,封固停息,沐浴起火,近退升降归根,俟动而复练,练至不动为限,数足满止,火谓之坎离交妒,此为小周天,以至大周天之功夫,无非自无而生有,由微而至著,由小而至大,由虚而积累,皆呼吸火候之变化,文武刚柔,随时消息,此皆是顺中用逆,逆中行顺,用其无过,不及中和之道也。此不过略言丹道之概耳。

丹道与拳术并不相悖,故形意拳术并非粗率之武艺,余恐后来练形意拳之人,只用其后天之血气,不知有先天真阳之气,故发明形意拳之道,只此神气二者而已。故此先言丹道之大概,再后论拳术之详情。

第五则

郭云深先生言:练形意拳有三层呼吸。第一层练拳之呼吸,将舌卷回,顶住上颚,口似开非开,似合非合,呼吸任其自然,不可着意于呼吸,因手足动作合于规矩,是谓调息之法则,亦即练精化气之功夫。第二层练习拳术之呼吸,口之开合、舌顶上颚等规矩照前,惟呼吸与前一层不同,前者手足动作是调息之法则,此是调息也。

前者口鼻之呼吸,不过借此以通乎内外也,此二层之呼吸,著意与丹田之内呼吸也,又名胎息,是谓练气化神之力也。第三层练拳术之呼吸,与上层之意又有不同,前一层是明劲、有形于外,二层是暗劲、有形于内。此呼吸虽有而若无,勿忘勿助之意思,即是神化之妙用也。心中空空洞洞,不有不无是为无声无臭还虚之道也。此三种呼吸为练拳术始终本末至次序,即一气贯通之理,自有而化无之道也。

第六则

人未练拳术之先,手足动作顺其后天自由之性,由壮而老,以至于死。通家逆运先天转乾坤扭气机,以求长生之术,拳术亦然,起点从平常自然之道,逆运气机,由静而动,再由动而静,成为三体式。其姿式两足要前虚后实不俯不仰,不左斜不右歪,心中要虚空至静无物一毫物不能加于其身要纯任其自然虚灵之本体,由着本体而再萌动练去,是为拳中纯任自然之真劲,亦谓人之本性又谓之丹道最初还虚之理,亦为之明善复初之道,其三体式中之灵妙,非有真传不能知也,内中之意思,犹丹道之点玄关大学之言明德,孟子所谓,养浩然之气,又与河图中五之一点,太极先天之气相合也,其姿式之中,非身体两腿站均当中也,其是用规矩之法则,缩回身中散乱之灵气,返归于内,正气复初,血气自然不加于内,心中空虚是之谓中,亦谓之道心,因此再动。

丹书云:静则为性,动则为意,妙用则为神。所以拳术再动练去,谓之先天之真意,则身体手足动作即有形之物谓之后天,以后天合着规矩法则.形容先天之真意。自最初还虚,以至未后还虚,循环无端之理,无声无臭之德此皆名为形意拳之道也。

其拳术最初积蓄之真意与气以至满足中立而不倚,和而不流无形无象此谓拳中之内劲也。(内家拳术之名,即此理也)其拳中之内劲,最初练之人不知其所以然之理,因其理最微妙,不能不详言之,免后学入于歧途.初学入门有三害,九要之规矩,三害莫犯,九要不失其理,(八卦拳学详之矣。)手足动作合于规矩,不是三体式之本体,谓之调息。练时口要似开非开,似合非合,纯任自然,舌顶上颚,要鼻孔出气,平时不练时,以至方练完收式时口要闭不要开,要时时令鼻孔出,说话、吃饭,喝茶时易开口,除此之外,总要舌顶上颚,闭口令鼻孔出气,谨要至于睡卧时,亦要知此。

练至手足相合,起落近退始终如一,谓之调息。手足动作要合之余规矩,上下不齐,近退步法错乱,牵动呼吸之气不均,出气甚粗,以至胸间发闷,皆是起落近退手足步法不合于规矩之故也,此谓之息不调因息不调,拳法身体不能顺也。拳中之内劲是将人之散乱于外之神气,用拳中之规矩,手足身体动作顺中用逆,缩回于丹田之内,与丹田之真元气相交,自无而有,自微而著,自虚而实,皆是渐渐积蓄而成,此谓拳之内劲也。

丹书云:以凡人之呼吸,寻真人之呼吸,庄子云:真人呼吸以踵,亦是此意也,拳术调呼吸,从后天阴气所积,若至小腹坚硬如石,此及后天之气勉强积蓄而有也,总要呼吸纯任自然,用真意之元气,引之于田田,腹实而若虚,有而若无老子曰:绵绵若存。又云:虚其心,而灵性不味,道心,气常存,意也。此理即拳中内劲之意义也。

第七则

形意拳之用法,有三层,有有形有相之用,有有名有相无迹之用,有有声有有名无形之用,有无形无相无声无臭之用。拳经云:起如钢锉,起者去也,落者钩杆(落者回也),未起是摘子,未落是堕子。起如箭,落如风,追风赶月不放松。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足打七分,手打三分,五行四梢要合全,气连心意随时用,硬打硬进无遮拦,打人如走路,看人如蒿草,胆如风响,起落似箭钻,进步不胜必有寒食之心,此是初步明劲,有形有相之用也。到暗劲之时,用法更妙,起似伏虎登天,落似霹雳击地,起无形,落无踪,起意好似卷地风,起不起,何用再起,落不落,何用再落,低之中、望为高,高之中、望为低,打起落,如水之翻浪,不翻不上躜,一寸为先,足打七分,手打三分,五行四梢要合全,气连心意随时用,打破身式无遮拦,此是二步暗劲之形迹,有无之用也。

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拳打三节不见形,如见形影不为能,随时而发,一言一默,一举一动,行止坐卧,以至饮食茶水之间,皆是用或有人之处,或如人之处,无处不是用,所以无入而不自得,无往而不得其道,以至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也。此皆是化劲神化之用也。然而所用之虚实奇正,亦不可专有意用于奇正、虚实。虚者,并非专用、虚于彼,巳手在彼手之上用劲拉回,如落钩杆;谓之实,是在彼之形式感触耳。奇正之理亦然。奇无不正,正无不奇,奇中有正,正中有奇,奇正之变,如循环之无端,所用不穷也。拳经云:拳去不空回,空回总不齐,即此意也。

第八则

形意拳术,明劲是小学功夫,进退起落左转右旋,形式有间断,故谓之小学。暗劲是大学之道,上下相连,手足相顾,内外如一,循环无端,形式无有间断,因谓之大学,此喻是发明其拳所以然之理也。论语云:一以贯之,此拳亦是求一以贯之道也。阴阳混成,刚柔相合,内外如一,谓之化劲。用神化去,至于无声,无臭之德也。孟子云: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之,谓之神。

丹书云:形神俱杳,乃与道合真之境。拳经云: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如此者,不见而彰,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也。老子云:得其一而万事毕,人得其一谓之大拳中内外如一之劲,用之于敌,当刚则刚,当柔则柔,飞腾变化,无入而不自得,亦无可无不可也。此之谓一以贯之,一之为用,虽然纯热,总是有一之形迹也,尚未到至妙处,因此要将一化去,化到至虚无之境,谓之至诚至虚之空也,如此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之道理得矣。

第九则

拳术之道,要自己锻炼身体,以却病延年,无大难法。若与人相交,则非易事,第一存心谨慎,要知己知彼,不可骄矜,骄矜必败,若相识之人,久在一处所练何拳,艺之深浅,彼此皆知,或喜用足,或善用手,皆知其大概,谁胜谁负,尚不易言。

若与不相识人初次相见彼此不知所练何种拳术,所用何法,若一交手,其艺浅者,自立时相形见绌,若皆是明手,二人相交,则颇不易言胜,所宜知者一觌面,先察其人精神是否虚灵,气质是否雄厚,身躯是否活泼,再察其言论或谦或矜,其所言与其人之神气形体动作是否相符,观此三者,彼之艺能知其大概矣。及相较之时,或彼先动,或已先动,务要辩地势之远近,险隘广狭死生,若二人相离极近,彼或发拳或发足,皆能伤及我身。

则当如拳经云:眼要毒,手要奸(奸即巧也)脚踏中门,虽里钻,眼有监察之精,手有拨转之能,足有行程之功,二肘不离肋,二手不离心,出洞入洞紧随身,乘其无备而攻之,由其不意而出之,此是近地以速之意也。二人相离之地远,或三四步,或五六步不等,不可直上,恐彼以逸待劳,不等已发拳,彼先发之矣,所以方动之时,不要将神气显露于外,似无意之情形,缓缓走至彼相近处,相机而用彼动机方露,已即速扑上去,或掌或拳,随左打左,随右打右,彼之刚柔,已之进退,起落变化,总相机而行之,此谓远地之缓也。

已所立之地势,有利不利,亦得因敌人而用之,不可拘着,程先生廷华亦云:与彼相较之时,看彼之刚柔,或力大,或奸巧,彼刚我柔,彼柔我刚,彼高我低,彼低我高,彼长我短,彼短我长,彼开我合,彼合我开,或我忽开合,忽刚柔,忽上下,忽短长,忽来去,不可拘使成法,须相敌之情形而行之,虽不能取胜于敌,亦不能骤然败于也,总以谨慎为要。

著名拳术家尚济答形意拳爱好者问

一、练崩拳时,后脚尖是否一定要碰前脚?

答:打崩拳是一气之伸缩,要行如槐虫,但并不一要后脚尖碰前脚。其步法之要领在于前脚趟,后脚蹬;前脚进,后脚跟。后脚跟到哪里为宜,根据个人功夫与习惯用法有所不同。郭云深老先生,跟到后脚距离前脚三厖五寸处;尚云祥先生跟到后脚内窝挨着前脚跟(指打半步崩拳时);而刘维祥先生则是后脚只跟很少一点,基本还保持三体式的步法。练习时,后脚跟步远近关系不大,只要掌握1、后脚不超过前脚2、尽量做到脚打踩意不落空,消息全凭后脚蹬这两点就可以了。

  二、站三体式时,后手气感很少,然后却要坠入地下,且有热感,是否正常?

  答:站桩时,前后手掌都应该有气感。一般地说,由于注意力多放在前手劳宫,故前手气感比后手要大些。气感是内气的派生作用,意之所至,气必从之。意念到何处,则何处使生气感。站桩时,意念要兼顾后手,后掌向前下方塌劲,肩向下松,虚腋,开极泉穴,小臂向前搓劲,则后掌自有气感。脚如踏入地里之感是正常现象,只要腰以上放松,气向下沉,脚便自然有入地之感。不过气时不要用力下贯,要顺其自然,才不至出偏。

  三、如何打横劲竖劲?

  左、右谓之横,上下谓之竖。以自身为标准而言,前后谓之直劲,如打崩拳便是。上下劲如锦鸡报晓,进退虎扑中的打人如挂画,钻拳的闪都是竖劲。横拳鼍形都是横劲。十二形中凡有开合裹横之劲都是横劲。打拳时,一身之中,直劲、竖劲、横劲俱在其中,既矛盾、又统一,并在一定能互相转化。要什么劲,出什么劲。故内功经上说:曰横劲,曰竖劲,变之分明。横以济竖,竖以横用。劲路是比较复杂的,也是比较抽象的,要自己悉心体会,才能摸得到。

  四、何为五气朝元法?

  答:五气朝元是行气的路线。指气分五路,同时运行。一运丹田之气,由裆下,顺两腿至于足底,再自腿外侧上升复归于丹田,二运真气,自会阴转过尾闾沿督脉上升至顶,复自顶降至印堂、鼻、人中、至喉,喉至脊背,再透过前心,下入丹田。三运真气自背骨肘里出至于手,复自肘外侧而回,过六腑入于丹田。共分五路,同时运行。

  五、练形意拳练到炼气化神时如何练?

  答:先站好三体式,用逆腹式呼吸。即吸气时,提气,收小腹,提肛缩肾,呼气时,放松,小腹外凸。初练者,一吸,两手收于肋下,内气悉凝于丹田,一呼,两手用斜虎形推出,气自丹田下达于涌泉,上出于劳宫。用柔劲不用刚劲,徐徐行之。功夫渐进之后,即可按五气朝元的路线行气。一吸时,两手收于肋下,真气悉凝于丹田;一呼时,气分五路;两路自丹田下于涌泉;两路自会阴上过尾闾,由夹脊分左右腋下而出于劳宫;一路上过百会下明堂而复归于丹田。以上方法即形意拳之大周天运义也。练时用意不用力,用暗(柔)劲而不可用明(刚)劲。呼气时,两足要向一踏,有入地之意;肩、肘要同时向前松(不可伸),掌要向前塌(此名曰筋),头要顶、神要出。

  六、劈拳时,当中有无停顿?

  答:形意拳重在意,打明劲时,形虽有断续,而其意不断;练暗劲时,形、意均绵绵不断。练劈拳,是一气之起落,外形是钻翻,吸气尽而将呼时,即气已起到极处而将转为下降之时,外形是钻毕而将为落之时。此时,从外形上看,似乎有停顿,但其意绝不可断。练之久者,亦可钻与翻连续作,中间无任何停顿,唯是劈拳打完,劲已放出之时(呼尽时),则稍有停顿(即稍定一下),再打第二次起钻为宜。初学者一定要慢,起落钻翻要分明。打完一个劈,要定一定,才能长功夫。

上武得道,平天下;中武入喆,安身心;下武精技,防侵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