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的“五年平辽”,是公认的胡说八道,...
袁崇焕的“五年平辽”,是公认的胡说八道,是在忽悠啥都不懂的崇祯,而且成功把崇祯忽悠瘸了。
不过其实,五年未必不可平辽!
与大多数人的印象相反,虽然在明朝与后金的战争中,明朝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状态,但是明朝是掌握着战略主动的。
因为沈阳门户锦州,直到松锦大败前,都一直控制在明朝手里。
熟悉解放战争辽沈战役历史的人,都应该明白锦州对于沈阳、对于东北的重要性。
明朝控制着锦州,对于后金的威胁,就相当于后金在控制山海关之后对明朝的威胁一样。
山海关、锦州就是辽西走廊的南北两个出口。
中原王朝与割据东北的地方政权的战争的决战要么在山海关,要么在锦州附近,这两个辽西走廊的出口。在山海关打是东北地方割据势力进攻,在锦州附近打是中原王朝进攻。
让唐太宗饮恨败退的安市城之战,就在锦州附近!虽然安市城离后来的锦州有点距离,不过当时也没后来的锦州,但是仗是在辽西走廊出口打的。后来,李绩攻破安市城后,就非常迅速的灭了高句丽。
只要花五年时间,编练出一支能够与后金野战的强军,就能“平辽”,就像清朝在得到山海关之后还要打赢一片石之战,然后就能轻松攻占北京了。
后来决定明清兴亡的松锦之战,其实也是这个思路。也就是说,解决问题的思路没有太大问题,只是没有实际执行的能力罢了。
而之所以没有这个能力,则可以笼统的归结为二百多年的明廷彻底腐朽了。
不过,关宁军还是一支不错部队,也许没有和八旗大规模野战决胜负的实力,但是分散派出去劫掠,打草谷式的破坏后金的腹地,应该还是可以的。
别管建州原本是游牧还是渔猎,总之在努尔哈赤攻占、迁都沈阳后,后金政权是需要种地的,八旗平时也是要种地的!辽河平原生产的粮食是后金能够笼络控制科尔沁诸部的根本原因。而从锦州出发到沈阳附近打草谷的难度,绝对小于皇太极绕一大圈入关劫掠。后金腹地对于明军来说,完全是赤裸的,几百人规模的骑兵去打草谷或者只是去烧庄稼,后金是不可能拦得住的。
但是,辽东明军没有打过草谷,反倒是八旗经常派出小队来破坏明军的屯田。而明军通常就是看着这些八旗来破坏。
并且,辽东明军在五次八旗入关中,除第一次全力回援外,其他四次既没有全力回援,也没有乘后金主力空虚攻打后金腹地。
若说完全就是因为关宁军是废物,恐怕解释不通。后来吴三桂带着转正为清军的关宁军,在南下的过程中是很厉害的!
所以,我以为这是因为辽东明军与后金之间存在某种勾结。这不能简单的归结为养寇自重,或者里通外敌。
明末岁月中,谁的日子都不好过,对于辽东明军来说,他们真正的利益在于从朝廷那里获得好处,否则辽东苦寒之地太难熬了。而建州造反其实也是因为困窘的生活,所以辽东明军和后金的利益其实是一致的,都是从明廷那里获得生存下去的财富,只不过方式不同而已。
拼命攻灭建州才能获得几个赏钱?能比得上朝廷源源不断的投入吗?
(关宁军的屯田就是个笑话,即便没有八旗破坏,那点屯田也根本不够支撑数万大军)
所以,辽东明军与后金之间的勾结,一开始应该是出于共同利益,而形成的某种心照不宣的默契。而当这种共同利益,重合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关宁军投降清朝也就成了必然。
朝廷发不出钱了,那就和八旗一起到关内放抢也就成了必然的选择。一起抢劫关内富庶之地,多好的事啊!什么忠君报国,肚子吃饱口袋有钱,才是真的!
说来也真是可笑,明廷派去处理辽东边事的,最后竟然和敌人因为利益勾结在了一起……
而明廷因为种种原因,只能无可奈何的默认,能拖一天是一天!
PS:
多说一句,皇太极第一次入关是迫于内部的生存压力,明末气候变化明朝日子难过,但是后金的日子同样难过。皇太极的第一次入关几乎是迫于无奈孤注一掷式的赌博,如果八旗被明军打败,甚至只是没有抢到足够的物资。后金政权就危险了,说不准皇太极会直接带着八旗“西征”了。
只不过皇太极运气很好,搏一搏,单车变摩托,从此发现新世界……
而皇太极的出兵是倾巢而动,花了几个月时间绕了一大圈远路的,作为负责辽东战事的袁崇焕知道消息竟然比崇祯还晚。
此类情形在任何时代都是严重的渎职,袁崇焕死的一点都不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