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氏文化】 郁氏文化读者留言简读 (文/刘剑辉)

郁氏文化

 郁氏文化读者留言简读

文/刘剑辉

《题郁氏文化读者留言》

短句作评多妙趣,

长言概述显真章。

以诗结语亦精彩,

联句留言显大方。

时光如梭,转眼之间,郁氏人文写作平台以稳健的脚步走过了两周年。在这两年间,郁氏人文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一百多位郁姓和非郁姓文学爱好者,留下了七百多篇佳作。
两年来,郁氏人文通过文字,弘扬了郁氏家族的良好风气,彰显了郁氏宗亲天下一家亲的亲切和谐氛围;通过文字,描绘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讴歌了新时代的美好生活,抒发了对祖国的热爱;通过文字,发掘了一段段不为人知的历史,追记了一些已经消失或即将消失的老物件,为中华文化的传承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通过文字,谱写了一首首抗疫战歌和英雄史诗,表明了中华民族在困难面前不屈的气节和敢于献身的精神……
每一篇文末的留言栏,或多或少,或长或短,或诗或联,留下了很多点评文字——这些点评文字,对于原文来说,起到了画龙点晴的效果。

短句简评多妙趣

除去“佳作欣赏、好文点赞、文采斐然”等等诸如此类敷衍的留言外,真要写好留言,实属不易。
说到短句简评,记忆最深的是王铁钧在郁志发巜海门郁氏文化研究院成长之路》一文的留言中用了四个字“吹糠见米”,句短,其意不短,简评,实为精评。
君可见,范俊来一句:“故事虽短,却是一面照妖镜。”一针见血的概括了平凡《闪小说·两篇》的特点;君可见,刘建民一句:“情感的寄托,在心灵深处。”也恰到好处地反映了平凡创作《旅途杂感》的心声;君可见,刘占强一句:“渐行渐远渐无书的岁月,终是风干了太多的物事,也薄凉了太多的过往。”又何尝不是对范俊来追忆老物件一系列文章,形象而又生动的概括。
同样,赵秀莲评郁斌生《朗朗书声透小窗》:“守望着自己的追求,经营好家园,把平凡的日子,梳理成诗意,浪漫,让余生生辉。”语言朴实平和,感人至深。
吉忠华评刘剑辉《阳光的味道》:“心灵中阳光的味道,文字里诗意的情怀,岁月中真实的故事,记忆里温暖的惦念,在刘老师的笔下悄然集结。”文笔流畅优美,耐人寻味。
来发评平凡《我家有口井》:“老井老屋老院宅都是远走它乡游子忘不了的乡愁,那里有根,有魂,有亲,有祖业的痕迹和烙印。”读来感同身受,实属难得。

长言概述显真章 

纵观郁氏人文办刊两年来,无论是留言字数,还是留言条数,陈玉峰和郁光涛承揽了留言栏的“半壁江山”。他俩是最具大家风范的写手,更是郁氏人文平台不可多得的“评委”老师。
相对来说,他俩的留言基本上属于长言,或谈结构、或叙主题、或议文心,往往如清流回风,映带左右,那曼妙的解说技巧,中肯的点评能力,驾驭文字的功力,都令我由衷的感叹。
我每次在郁氏人文刊文,最期待的就是他俩的留言点评。有时,在别的平台发文,我也恳请他俩为我留言。那欣赏之情、赞美之意跃然屏上,我的心情也跟着美了美了。
郁氏文化平台发表的文,大部分都有他俩的留言。数字相差不多,文笔如出一辙,用语异曲同工,有一种“双飞”的感觉。所以,他俩的留言,我是双击关注的。
既为“双飞”,我就把他们在同篇的留言置一起作一下对比。
陈玉峰评袁少英《九旬老干部巨篇回忆录》:“九十多岁的老人,用电脑码字写出这么丰实厚重的史料性文字,且文从字顺、层次分明,真的是让人既感且佩、敬仰不已。跨越近一个世纪的真实人事,在袁老笔下生动有序再现,让后人能从字里行间认知过去,尊重历史,开拓未来,袁老功不可没。配图里袁老精神矍铄,热爱生活,令人再一次佩服不已、敬重不已,祝福老人身健笔健、岁月静好!”
郁光涛评袁少英《九旬老干部巨篇回忆录》:“老人的自传写出了他自己富有传奇色彩的戎马一生,他跨越了近百年的蹉跎岁月,饱尝了生活的艰辛,历经多少次战斗的严峻考验,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对党忠诚,心里装着伟大的祖国。因为有信仰的无穷力量,所以促使他的一生,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境,都能化险为夷,他为党、为国家做出了永不磨灭的功勋。向袁老致敬,向英雄学习!”
陈玉峰评范俊来《话说边界》:“如果做人做事都有边界,即使不成功,也不至于成为失败者。”这是范老师文末一句话,越品越有味道感触越深。范老师的文纵深感极强,顺着主题延伸开去,古往今来关于边界的话题娓娓道来极为开阔,似乎漫无边际,却无处不在阐释着中心内容,大的层面、小的话题全部紧紧围绕主题,大概这就是形散神聚的最好范本。每每品读范老师文作,都是边读边若有所思,受益匪浅!”
郁光涛评范俊来《话说边界》:“边界一词涉及面广、范围大,地图上的边界,心理学上的边界,人际关系的边界,做人做事的边界……范老师的《边界》一文,从诸多方面阐述了边界的内涵,并且结合实际,告诉人们“人生如尺,要有度,感情如面,别越界”的道理。这篇文章富有哲理性,用充分的论据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观点鲜明,说理透彻,寓意深远,耐人寻味!”
陈玉峰评张垣《珍藏三本学生证》:“三本学生证,记录了张垣老师曲折坎坷的求学生涯,见证了张老师不屈不挠的致学精神。张老师有心,那么多年将学生证珍藏身边,今天用娓娓道来的文字讲述这些经历,不仅为张老师的不懈求学的精神感动,也从中得到不少写作方面的启迪,受益匪浅!”
郁光涛评张恒《珍藏三本学生证》:“此文是张垣老师的又一篇佳作。他为了获得这三本学生证,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倾注了不少心血,每一次学生证书的获得,就是一次成功喜悦的分享,也是他前进的动力。最令人敬佩的是张垣老师能在几十年后,仍然将三本证书保存得完好无损,他真是一个有心人。”
陈玉峰评魏海霞《学会爱自己才能去爱别人》:  “为自己的精神建三间小屋:一间盛放爱恨,一间盛放事业,一间盛放自己。”非常喜欢这句话,喜欢海霞轻轻浅浅的文字,言为心声,海霞的话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读海霞的文字,仿佛自己的生活再现,心境也是格外的相同,学会爱他人,更要学会爱自己,只有自己身心健康安好,才能有精力有心情去关爱别人。海霞一直是我心中的知性女子。
郁光涛评魏海霞《学会爱自己才能去爱别人》:“一个人如果懂得如何去爱自己,具备爱的能力,那么他才能更好地去爱别人。”多么好的一句话,深刻而又易懂,可惜的是很少能激起人们的具体行动。只有,当你随性地在关爱自己关爱他人的旅程上,行走了一段路,在伴随着那份自信,那份愉悦,那份从容,那份淡定,那份从内到外的改变后,你才真正懂得了这段话所蕴含的至真至理。”
因是长言,咱不多举例,这两位老师的留言可谓是用心用情,读起来让人如饮琼浆,暖胃暖心。

以诗结语很精彩     

在郁氏平台留言栏中,以诗为评的也很多,且都有其精妙之处。
笑口常开给郁志发《海门郁氏文化成长之路》一文的留言是一首气象恢宏的七律,将郁老的光辉形象作了金典的陈述:
乐享遐龄正气扬,
欣逢盛世笔生香。
挥毫著谱传千古,
话郁作章播四方。
坦荡忠诚光玉宇,
宽容孝善灿金阳。
双馨德艺堪称道,
耀祖荣宗裕后长。
张垣的留言颇具特点,他评郁光涛《今生,拥有三个情人足矣》,有戏曲家独到的眼光:
郁君光涛文笔新,
由此及彼三情人。
先总后分条理清,
发人深省传正能。
我在范俊来《抗病毒格律诗三首》中,同样以格律诗作留言,就当是与范老师的格律诗相唱和吧:
全国抗毒筑围墙,
无论城乡皆避殃。
天使白衣冲一线,
军营蓝盾战疆场。
且歌群众有奇志,
岂惧妖魔无妄狼。
敌忾同仇阴霾散,
神州到处彩旗扬。
李小峰在晓胧《老物件幽思之一》的留言是一首通俗的古风诗,寥寥几言,胜过千言万语:
农耕文化现笔端,
读来读去真喜欢。
画面真切情饱满,
诗人功力不一般。
平凡在范俊来《仿<咏鹅>十五首》以一首仿诗留言,有异曲同工之妙:
人,人,人。撇捺写春秋。
暑来汗入土,冬到雪压愁。
也有用新诗作评的,赵蓓莉在郁志发《美籍华人尹瑶海门寻根记》一文中的留言,就是送给郁志发老先生的一份特别的礼物:
青春不是年华,
而是心境;
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
而是深沉的意志,
恢宏的想象,
炽热的情感;
青春是生命的清泉与涌流。
还有后来者在赵秀莲文末的留言:“年逾古稀赵秀莲,思想境界很超前。”吉忠华在郁瑞文末的留言“机屏一望可相见,窝居一步如重城。”在范俊来文末的留言:“风趣幽默文笔佳,仿古写诗显才华。”都是凝炼之句。

联句留言显大方  

杜兵给蔡炯《郁家土地堂的红色历史钩沉》一文的留言是一幅很好的对联,既简洁,又壮观:
虎胆映河山,正气留千古。
英魂托日月,丹心照万年!
由于我平时工作忙,很少给文友的佳作留言,如果有,那也是在闲着的时候。我喜欢用对联作留言。
记不清是哪两篇,但我知道,以下两联是留在郁志发老先生的文末:
一、
忆往日为族修谱,茹苦含辛,终有大成,无愧海门呼郁老;
喜今朝给房布篇,呕心沥血,始得佳绩,何惭苏邑谓名家。
二、
文苑探珍,遐龄献热,求学不嫌迟暮;
海门铺锦,郁姓添荣,燃情最是黄昏。
我在吉忠华《铭记郁达夫》一文的文末留有《题郁达夫先生联》:
生在富阳,殒于答腊,两行文字思报国,未取功名遭暗弑,血染异邦,关山迢远忠心无恙含悲去;
战因民主,争为家园,一盏心灯唯抗日,忍听风雪泣青冢,花开桑梓,故土虽离英灵有知化雨来。
如是,我评郁国政《今生从警永不悔》:
给人民办事,铁律如山,清风拂面,携春天共进不言悔;
为百姓谋福,澄明似水,委命盈肩,与梦想同行需尽忠。
评范俊来《鸡屁股银行散记》:
鸡屁股银行散记,赞范老师留意生活淡写轻描,以平常文字来添热闹;
郁文学大众传承,幸众文友醉心文苑兴浓趣厚,从小道消息谱写辉煌。
评郁时元《门前的小河》:
母去无踪,摞摞土中埋笑貌;
亲离宛在,悠悠河畔忆慈容。
对联是中华文化当中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用作文后留言,直观而又大方,有一定的艺术特色。
郁氏文化的留言栏精彩纷呈,蔡炯、张爱梅、郁松、别样荷花、静心释然、故乡的云、闲庭信步、跟着走,郁兰春、郁仲新等等,因篇幅有限,不能一一而述。
如果说,一篇篇美文让我们享受到了一顿顿美味可口的文化大餐,那么,文末的精彩留言让我们品尝了一道道甜蜜怡人的文学点心,两者相得益彰,都是我们精神上的食粮。
两载风雨,两载收获,尽管郁氏文化平台仍有不足的地方,但它毕竟渐渐成长起来,并逐步壮大,一天天走向成熟。
回首往昔,展望未来。最后借用范俊来评郁斌生《揖别庚子》一言作为结尾:
辞旧迎新,继续前行;
再接再励,奔向远方。

END

作者简介:

刘剑辉。1980年出生于湖南资兴巍峨的七宝山脚下,在美丽的东江湖畔长大。山冶性水养心,自小爱舞文弄墨,长大后浪迹江湖。曾在《潇湘文艺报》《作家摇篮》《湖南日报》《郴州日报》《江门文艺》《佛山文艺》等报刊杂志上发文上百篇,在《星星诗刊》《当代诗歌》等诗刊发表诗歌数十篇。散文、诗歌多次在全国大赛中获奖。

《郁氏文化》编审部成员组成

顾问:郁美兰  匪 石

审稿组主管 : 郁志发

审稿组组长 : 范俊来

审稿组成员:郁光涛

郁祖槃

审稿组成员:刘高田

编辑组主管 : 郁郁松

审稿组组长 : 张爱梅

组员:黄花梨

陈玉峰

推广组组长:陈玉峰

组员:郁德忍 郁光涛 丁秀萍 郁秋萍 郁洪军 郁金波 郁宁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