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书卅年,世无知者!南宋大词人姜夔小楷:刚劲峻洁,一洗尘俗

姜夔《王献之保母志跋》,约书于南宋嘉泰三年(1203),纸本墨迹,纵31.6厘米,101行,现藏故宫博物院。
此帖字体略呈方正,用笔简洁刚劲,笔画粗细均匀,有行无列,字势参差,突显瘦硬峭拔、清新疏朗之美。南宋谢采《续书谱序》评姜夔书法:“运笔遒劲,波澜老成。”元代陶宗仪评云:“书法迥脱脂粉,一洗尘俗”。
一、姜夔其人及艺术成就
姜夔(1154年-1221年),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鄱阳县)人。南宋著名诗人、音乐家。工诗词,精音乐,善书法,对词的造诣尤深。有《白石道人诗集》、《续书谱》等书传世。
姜夔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
姜夔词清空高洁,极富想象,语言灵动自然,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他从词体的特征出发,因势而利导,随俗而雅化,使清空与骚雅连成一体,形成一种新的词风。这就是以姜夔为典范的南宋江湖词派。
姜夔著名的词作如《扬州慢·淮左名都》:“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王国维《人间词话》云:“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终不能与于第一流之作者。”又云:“白石虽似蝉蜕尘埃,然终不免局促辕下。”
姜夔也是一位书法家。他的《续书谱》仿效孙过庭的《书谱》而撰写,全卷分总论、真书、用笔、草书、用笔、用墨、行书、临摹、方圆、向背、位置、疏密、风神、迟速、笔势、情性、血脉、书丹等十八则,所论书法艺术的各个方面,是南宋书论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学术著作。
他在《王献之保母志跋》也说:“予学书卅年,晚得笔法于单丙文,世无知者。”单丙文是南宋庆元时人,擅长二王书风。宋代谢采在《续书谱序》中对姜夔的书法评价颇高:“白石先生好学,书法得魏晋古法,运笔遒劲,波澜老成。尤好临习《定武兰亭序》”。
二、《王献之保母志跋》的书法艺术特色
王献之《保母志》是一砖志,传说是王献之为他的保姆李意如所作。此作的真伪辨历时千载而至今,堪比王羲之《兰亭序》的真伪辨。
《保母志》拓本原为清宫旧藏,后流散,拓本及部分题跋存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赵子昂、郭天锡、董其昌、徐守和等),大部分题跋存故宫博物院(姜夔、赵子昂、周密、仇远、鲜于枢等)。

《保母志》翻刻本

据姜夔跋文所载,南宋宁宗嘉泰二年(1202)春,绍兴稽山的一位周姓农夫无意中挖到了一方小砚及一些墓砖,并于6月将此物交与钱清三槐的王畿。当时姜夔的故友了洪法师恰在王处,检视砚背有“永和”“晋王献之字”等字样,便问农夫是否有墓碑,后农夫送来了半块砖共计五行字,经辨认竟然是王献之所书的保母志。10月,了洪法师将此砖拓本携至姜夔处,姜夔得以欣赏并题跋。

南宋  王易简跋《保母志》

姜夔在跋文中称此志为王献之23岁时所作,“其神悟已如此,言语翰墨之妙,固不论也。”又云:“此字与《兰亭序》不少异,真大令之名迹,不经重摹,笔意具在,犹胜定武刻也。”在跋文中,姜夔更以“七美”誉之,又以“七辩”对时人的种种质疑进行辩解。

赵孟頫跋《保母志》

鲜于枢跋《保母志》

姜夔对魏晋书法的推崇在《续书谱》中就有体现:“古今真书之神妙,无出钟元常,其次则王逸少。今观二家之书,皆潇洒纵横。”,“唐人以书判取士,而士大夫字书,类有科举习气。颜鲁公作《干禄字书》,是其证也。矧欧、虞、颜、柳,前后相望,故唐人下笔,应规入矩,无复魏晋飘逸之气。”,“《兰亭记》及右军诸帖第一,谢安石、大令诸帖次之,颜、柳、苏、米,亦后世之可观者。”
姜夔在《续书谱》中还提出了“风神”说,“风神者,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三须笔纸佳,四须险劲,五须高明,六须润泽,七须向背得宜,八须时出新意。自然长者如秀整之士,短者如精悍之徒,瘦者如山泽之臞,肥者如贵游之子,劲者如武夫,媚者如美女,欹斜如醉仙,端楷如贤士。”
有意思的是,姜夔《王献之保母志跋》书法虽用笔严谨精到,但除清虚疏朗似魏晋风度,其用笔瘦硬,粗细均匀,与现代的硬笔书法类似,比之钟、王笔画圆浑,饶有隶意,潇洒飘逸则大相异同。元代陶宗仪评姜夔:“书法迥脱脂粉,一洗尘俗,有如山人隐者,难登庙堂。”,正如王国维评其词:““白石虽似蝉蜕尘埃,然终不免局促辕下”,“终不能与于第一流之作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