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演示设计不应该只局限于「视觉美化」,而是——基于「场景化思考」来寻求最优解决方案。场地环境的光照强弱对幻灯片的呈现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将直接决定一场提案或演讲的成败。试想一下,如果听众连你的幻灯片都看不清楚,那么再精美的幻灯片也便失去了意义。除了投影设备的差别,其实最重要的因素是光线和幻灯片色调之间的影响。通常在制作幻灯片之前,都要预先去了解使用幻灯片的场地情况。演示环境光线较暗时,可优先选用深色系背景制作幻灯片,如会展中心、放映室等,此时使用浅色的文字是比较恰当的,也更加易于识别。
WWDC 2018 全球开发者大会 Apple 演讲
演示环境光线较亮时,可优先选用浅色系背景制作幻灯片,如教室、办公室、会议厅等,此时使用暗色的文字是比较恰当的,也更加易于识别。另外,如果前排有灯光(如暖黄色),那也要小心对彩色背景的影响。如果你只会构图排版配色,从不考虑场地、灯光、可能就会导致很多问题,永远成不了一名真正的演示设计师。不过,坦率讲,如果你是一名演示设计师,以上这些原理,合作客户有时候并不一定能非常理解。我们的经验是,如果去讲道理,会太费时间,干脆做两份让客户直接去试一下,反而效率更高。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幻灯片是一个使用频度较高的办公类软件,被广泛应用在产品发布、工作汇报、咨询报告、广告提案以及毕业答辩等场景。针对上述场景,选择一个适合的形式来制作幻灯片是在制作之前的首要考虑,应该对幻灯片的形式划分有所了解。单纯给人看的,或用于打印、或用于资料分发。这类幻灯片无需演讲人的指导和演说,用户即可了解你的全部内容。它甚至已经超脱了幻灯片的范畴,看起来更像是一本书籍或画册。用来配合演讲人传达观点的幻灯片,以高度精炼的语言结合图形元素来进行内容传达,如果没有演讲人的表述,单纯地去审阅这类幻灯片,不太好理解幻灯片的全部内容。不过要注意,很多事物都是有多面性的。这两种幻灯片类型,无所谓好坏,也没有绝对,场景是一方面,演示者的演讲水平、受众的风格也是一方面。谈到演示,很多人把乔布斯的幻灯片列为成功典型,把比尔·盖茨列为失败典型。但如果比尔·盖茨在技术大会上,用乔布斯的极简风格向理性的IT人士、程序员做技术研究的分享,就一定是个好选择吗?或许也不一定。所以,我们并不能单纯用「字多」还是「字少」去粗暴地判定一份幻灯片的好坏。因为不论用哪种类型,好的幻灯片设计往往能够为演讲人提供有效助力,辅助他们更好地进行内容的陈述,所以实际制作中,也要综合衡量并因人而异的去制作幻灯片。并非身边的每个人都是演讲大师,实际演示中,如果演示者是一个并不擅长临场演讲的人,场合又不具备「提词板」的规格,那么将演讲型的幻灯片做成偏向阅读型幻灯片,也无可厚非。我们提倡制作幻灯片时要使用更加精炼的文字语言,但如果他们并不能被改变,我们应该竭尽所能的用幻灯片去帮助他们,而不是逼迫他们。播放设备的型号、分辨率、场地屏幕尺寸、屏幕端到最后一排座椅的距离等,这些看似微乎其微的细节,在现场都可能成为影响演示中的「大问题」。演示型PPT要保证所有观众都能看清楚PPT上的字,所以投影幕布到观众最后一排的距离将决定着字号的大小。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案,是在演示前能够去场地确定一下,比如去会议室现场提前测试一下,这个方式最为靠谱。但也不得不说,我们平时在做定制服务的时候也会发现,很多发布会幻灯片的设计一般都得提前一个月开始制作,而这种大型发布会需要专门去一些演播厅、体育馆等场地,经常在发布会前一两天的时候才能搭建舞台和屏幕,没有提前测试的条件。所以也就曾经发生过,前期做好的PPT,客户也非常满意,但提前一天做彩排的时候发现字号有问题,而对于这种发布会的幻灯片设计,哪怕调几个字号都可能动一发而牵全身,对排版的影响很大,设计师连夜加班改,会很仓促。这个目前也没有非常科学严谨的办法,如果一定要有个估测,后来我倒是有个粗略估算的小经验。假设现场屏幕放映画面宽度为A、场地最后一排到屏幕的距离为B(会场一般都有尺寸图纸,信息很好问到)。PPT在电脑上放映状态下,屏幕放映画面宽度为a,你与屏幕的距离为b。那么,在获知A、B、a三个数值的前提下,可以计算出b的数值。然后在电脑放映状态下,使自己与电脑屏幕的距离为b,在这个距离如果观看PPT上的文字无压力,则在会场上最后一排的观众应该也能看清楚。当然,考虑到光线、设备等损耗,会在这个距离的情况下确定出最安全字号,并且在制作PPT的时候,所使用的最小字号比那个安全字号还要再大一些。我再特别强调一下,播放设备的型号、分辨率、光线等都是影响后排观众看清字号的因素,所以以上这个方式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一个非常非常粗糙的估测,目的是尽量提前减少字号选择的失误。有个估测,总比两眼一黑地瞎做强。做幻灯片设计,不能仅仅把视角只放在幻灯片这个局部,要充分考虑整个现场的空间看到全局,要注意幻灯片这个「点」与场地环境这个「面」之间的关系。场地中屏幕的高度,如果位置比较高,则做PPT的设计排版时不会有太多顾忌;但如果幕布较低,就要考虑演示者、前排观众可能会挡住一部分画面,那PPT上的内容就要尽量集中在中上位置。我们在承接汰渍发布会PPT定制设计的时候,前期经过沟通,了解到本次不仅仅是发布会,还配有展厅、产品、时装秀……所以我们提前要到场地图、展览设计图,包括整个活动中的流程。可以看出,整个会场的布置,非常注重品牌色的运用和识别性,所以幻灯片的设计,也就需要考虑幻灯片与整个会场空间的统一性、匹配度。你会发现这些都「宛如一体」,这个就是幻灯片与会场环境的「匹配度」。所以,好的演示设计,不要只盯着「一张PPT」,而是要看到「一个空间」。幻灯片中要不要加动画?加与不加,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场景需不需要的问题。静态的幻灯片,确保演示者的主角性,给观众留下思考和品味的时间。动态的幻灯片,要结合具体的内容,让动态效果「有意义」、「有原因」,不能为了动画而动画。突出重点内容、表达顺序关系、保持页面连贯……这些都是结合内容本身,必须要「动」。但很多人还是忽略了,结合场景「动」的必要性。比如,一场发布会正式开始之前,观众提前进场,需要候场很久。此时台上大屏幕上一般会放置一个主视觉或者幻灯片的封面。屏幕上的画面是整个会场的视觉中心,但如果一直是个静态的画面,就显得有些单调,缺乏那么一点感觉。而若能加一个反复循环的动态效果,再配合一点背景音乐,整个会场就会灵动起来,候场的感觉就会不一样。这个是我在候场时拍摄的一段视频,你注意一下这个主视觉的特点,感受一下:这种「呼吸动画」一般节奏也不会太快,但稍微加那么一点,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会场不显得那么单调。除了候场时间,再比如领导上台发言致谢,但是发言的时间较长,PPT若长时间停留在一个页面,会引起注意力丢失。因为PPT上的内容并不多,若持续观看很久会产生视觉疲劳。但如果加上复杂的动画,又会过于吸引观众的眼球,削弱领导的发言。处理方案并不复杂,将背景的天空图片复制并水平翻转拼接,再加一条水平路径的移动:这样非常简单的一个设置,就可以让PPT不显得那么枯燥单一,减轻视觉疲劳的同时,还能表达「未来无限可能」的向往。以上,就是为大家分享的做演示设计中「场景化思考」的5种角度。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希望大家根据「场景」去寻找标准,寻找参考系,寻找答案。很多时候,也会收到很多朋友找我咨询PPT的问题。大家经常会问,秦老师,你看我这一页PPT,你觉得应该用深色还是浅色?你觉得这个字号用多大?你觉得我要不要用动画……其实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不是要问哪个专家或高手,而是要去问「场景」,因为不是技术决定了它要做成什么样,而是场景决定着它应该是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