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张派的十二大特色

《早安京剧》系列公众号,全天候陪您赏玩京剧……

(文章来自网络)

张派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音色。音质要干净明亮,宽厚甜润,膛音好,不能有媚音。不是这种嗓子的学了也不会象,白费力气。
   (2)擞音。张派特有的两个擞音对体现张派风格至关重要。西皮如《女起解》“老伯不走你为何情”的“伯”字“1—2121 65”是一种,来自小生唱法,注意上挑的装饰音只能是两下,不能多或少;二黄如《春秋配》“风吹雨打”的“风”字“2726765”是另一种,要在一拍中唱出。张派的擞音要求音符清晰、灵活、轻巧,不能含糊或拖泥带水。
   (3)共鸣部位多变,音色富于变化。张派的发音,头腔、口腔、胸腔共鸣比例均匀,声音显得很厚实。他的发音部位多变,善用不同部位的共鸣来变换音色,经常需要调整各大小共鸣腔体在整体共鸣中所占的比例。有时他会用近似真声的膛音来唱,需要很好的胸腔和口腔共鸣,尤其是人臣辙的一些字经常使用,如《三击掌》“又听丫鬟换一声”的“声”字几乎是用真声“量”出来的。他还经常在一个字里发音部位几经周转,音色从娇脆到宽甜来回变化,如《春秋配》“蒙君子至诚心再三问话”的“子”、“诚”、“三”、“话”字,其中吸收了马、裘、程等派的润腔方法。

(4)句尾收音。乐句的末字在转折处一收(提)、一放(压)、再提,再放(效果类似儿啼的“呜啊呜啊”,需要咽腔和下颌微小动作的良好配合);然后渐弱收音,尾音略上提呈枣核形。如《刘兰芝》“苟延喘为焦郎恩义情深”的“深”字。
   (5)忌唱过门。张派旋律丰富,唱腔华丽,伴奏也是繁复多变。为了突出繁简对比,张派经常把某些旋律交给乐队大力烘托,而演员只唱其中的几个骨干音。如二黄下句的甩腔,末尾的“3535651|5—”都要唱成“3(53)5 6(5)1|5—”(括号里是胡琴过门,演员不唱)。
    极个别的例子有二,一是《祭塔》“峨嵋山”的“山”字和《西厢记》“七香车”的“车”字,因这两段反二黄该字尾腔比平时高了八度,为了显示功力,要把过门也唱满,即唱作“3535 61|5—”;二是《祭塔》“大不该下山来把偶来求”的“求”字和《女起解》“到如今恩爱情又在哪边”的“边”字这样的反二黄下句尾腔,要唱作“4(54)5651|5—”。
   (6)波浪音。声音拉长时声音有自然的音浪波动,有一点美声的影子。波幅不可太大,显得音不准;也不可太碎,哆嗦得让人难受。注意不要什么音都颤,即使在美声唱法里也不允许这么唱。

(7)翻划音。张派经常使用大幅跳进的音程来达到较强的戏剧效果,有时可达八度。如《秦香莲》“我撮土为坟,葬埋了二老爹娘”的“娘”字,《状元媒》“事到此顾不得含羞满面”的“面”字。
   (8)嘎调。青衣本没有嘎调一说,一般称起高、高腔,这里按蔡英莲老师的说法暂时沿用。张派经常使用嘎调来抒发剧中人的感情,但是决不滥用,也不会象拉警报一样在高音区拖个没完,而是强调整体线条的“圆”,在高音区的起伏上没有折线,也不过分延长。《珍妃》、《西厢记》、《赵氏孤儿》等剧中都使用了嘎调。
   (9)劲头。张派经常使用音色、音量、力度、旋律等方面的变化来塑造人物,强弱对比鲜明,该冲的地方要有尚派的冲劲,小腔上又要有程腔的细腻和荀腔的柔婉。一收一放的技巧在张派是非常关键的,收时可收到极弱,然连而不断;放时可把音量放至极处,声势惊人。优秀张派传人薛亚萍的唱法比较“过”,张派劲头的体现非常明显,初学者可听薛来找劲头。而在具体唱法和发音上,最好多听张先生本人,认真体会。
   (10)一些字的独特念法。张派的韵味来自与众不同的吐字归韵及行腔特点,特别是灰堆辙和人臣辙的音色效果很独特。人辰辙如前面所述,有时膛音很重。
灰堆辙有他独特的音效,而且其中如”非“、飞”、“眉”、“嵋”这类以f、m作为声母的字,在张口时双唇(或上牙与下唇)先略抿一下再从正中位置着力开启,不是整个上下唇接触线一下就同时打开的,有区别于他派的特殊韵味。
   (11)念白的哭音。张派的哭很特别,把音浪用略似美声颤音的波浪音推出去,须有好的胸声支持。如《女起解》“喂呀”的“喂”字,《楚宫恨》“三载春梦今日休(哇)”的“休”字。
   (12)念白的笑音。念白中带笑音,这是尚小云先生的特点,张先生继承得很好。如《望江亭》韵白“好个当不负卿”的“好”字和京白“真是出口成章啊”等句就有笑音,生活气息浓厚。
    一些女演员为了追求浑厚的声音效果,把声音位置靠得太后,没有了明朗甜润的色彩;还有人刻意把舌头卷起来唱以模仿男性演员靠胸腔共鸣得来的宽音,结果是字音含混不清,难听之极。这些都是毛病,需要注意避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