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与非洲面具的不解情缘
文字:猫妹妹
图片:酷坦哥/网络
记忆中的年轻 (伴奏) 毕加索 - 记忆中的年轻
在上个世纪初,非洲的传统雕塑美学对欧洲的艺术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那些希望改革的前卫艺术家们。在法国,亨利·马蒂斯(法语:Henri Matisse,1869年12月31日-1954年11月3日),巴勃罗·鲁伊斯·毕卡索(西班牙语:Pablo Ruiz Picasso,1881年10月25日-1973年4月8日),以及他们在巴黎学院的朋友们,他们将来自非洲那些非常有特色的人体雕像风格融入到爱德华·马奈(Édouard Manet,1832年1月23日-1883年4月30日),保罗·塞尚(Paul Cézanne,1839年1月19日-1906年10月22日)和欧仁·亨利·保罗·高更(Eugène Henri Paul Gauguin,1848年6月7日-1903年5月8日)的后印象派的画风中。由此产生的画面平整,颜色生动,以及碎片式的立体形状形成了早期的现代派风格。尽管那些艺术家们并不了解这些来自西非和中非的雕塑所代表的确切意义和用途,但是他们立即认识到那些构图组合的意义,并且将这些特征融入到他们自己的创作风格中,因此而形成了自文艺复兴(注1)起所定义的西方艺术之超自然主义。
(图片:毕加索作品与非洲面具对比图)
(图片:酷坦哥店里藏品)
毕加索艺术生涯的非洲期是1907年至1909年。这个时期是继他的蓝色时期和粉红色时期之后,也叫做他的黑人时期或者黑色时期。当亨利·马蒂斯在1907年展示他的 « 蓝色裸女 »(Blue Nude)和1909年的 « 舞蹈 »(The Dance)时,毕加索推出了他自己的作品作为“反击”,这件作品就是著名的 « 亚维农的少女 » (法语:Les Demoiselles d'Avignon;西班牙語:Las señoritas de Aviñon。),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图片:亨利*马蒂斯的 « 蓝色裸女 »)
« 亚维农的少女 »是毕加索于1907年在西班牙的一所妓院里绘制而成。亚维农是巴塞罗那的一条街道,起初毕加索想画几名街边的妓女,最后画成了五名半抽象的裸体少女和一组静物。画中左面的三名少女较为贴近现实中的西班牙女子,而右面的两位则似乎戴着非洲面具。据毕加索自己說,这些面具是为了展现出一种强烈的、近乎野性的力量。在这件作品中,他开始在他的作品中放入非洲元素。
(图片:亨利*马蒂斯的 « 舞蹈 »)
在毕加索开始他的黑色时期前,他从一个朋友那里得到了一些利比亚古董雕像。这些雕像是那个朋友从巴黎的罗浮宫里偷出来的。在 « 亚维农的少女 »中,左边那三位女人的脸部就是参照了利比亚的那些雕像。为了避免构图的单调,画面中右边那两个女人的面部则是参照了他手头上的另外二件收藏品:非洲图腾——来自阔塔族的保护神雕像(想了解它的故事的朋友,可以点击值得收藏的保护神)和一些非洲的木雕面具。
(图片:毕加索的 « 亚维农的少女 »)
(图片:毕加索作品与非洲面具对比图)
在毕加索的整个艺术生涯中,总共有五个时期:蓝色时期,粉红时期,黑色时期或者黑人时期,分析立体主义,综合立体主义和新古典时期,每个时期的终结者都是一副包含了他所学到的新手法的重要作品。比如: « 生活 »(La Vie)结束了他的蓝色时期,而 « 萨尔坎巴克斯家族 »(The Family of Saltimbaques )则开启了他的粉红时期。 « 亚维农的少女 » 展示了他的黑色时期的特性。
(图片:毕加索的 « 生活 »)
(图片:酷坦哥藏品伊博族圣女面具)
在他的晚年,毕加索否认他的作品« 亚维农的少女 »是受到了非洲艺术的启发,部分是政治原因,和爱国情素,他倾向于强调那些都是利比亚的艺术风格。但是,有太多的证据表明他对非洲艺术的熟知程度不一般,因为在他创作« 亚维农的少女 » 期间,他有大量的非洲工艺藏品。
不过他承认,在参观过巴黎的特罗卡德罗博物馆(Musée d'ethnographie du Trocadéro)后,改变了他,但是他一直不肯解释为什么他不愿意承认非洲艺术对他的影响。在特罗卡德罗博物馆的某些非洲艺术品如同世界奇迹的吉萨金字塔(Pyramid of Giza)和伦勃朗(Rembrandt,注2)的作品那样,不是智慧或者技术层面的,而是那种让人难以置信的感情张力。从毕加索的作品中你可以看到他们在特罗卡德罗博物馆里面具的影子,不过显得有点苍白无力,羞涩的漫画式表现方式,完全没有了那些原作的威力,也许这就是为什么他不愿意承认非洲艺术对他有影响力的原因了吧。毕加索得天独厚的天赋是他无与伦比的灵活性,让他能够识别,吸纳前人的东西并运用到他自己的作品中,这些都不是人类艺术史能提供给他的。
(图片:酷坦哥店里藏品)
在完成了« 亚维农的少女 »之后,毕加索开始绘制一些风格与« 亚维农的少女 » 画中右边那两个人物风格相似的一些人物画像,也就是说带有非洲风格的人物画像。尽管那些画像看上去有点像立体主义风格的雏形,但是他在开启立体主义风格之前,确实花了几年的时间探讨非洲风格。在此期间,法兰西帝国开始正在非洲扩张其势力,很多非洲的文物被源源不断地运回巴黎博物馆。那个时期的法国报纸热衷于编造一些关于非洲达荷美王国(The Kingdom of Dahomey)同类相食和一些夸张怪异的故事。还探讨了被誉为现代主义先驱的波兰裔英国作家约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1857年12月3日─1924年8月3日),写的一部畅销中篇小说《黑暗的心》或译《黑暗之心》(Heart of Darkness,注4)里所描述的:为比利时所属的刚果(刚果民族共和国)境内非洲人所受到的虐待问题。就是在这样一种非洲热的气氛下,毕加索开始为他的创作寻找非洲元素。特别是当亨利·马蒂斯向他展示了一个来自非洲丹族(Dan)的面具之后。
注1:文艺复兴运动,通称为文艺复兴,是一场大致发生在14世纪至17世纪的文化运动,在中世纪晚期发源于意大利中部的佛罗伦萨,即意大利文艺复兴,随后扩展至欧洲各国。“文艺复兴”一词亦可粗略地指代这一历史时期,但由于欧洲各地因其引发的变化并非完全一致,故“文艺复兴”只是对这一时期的通称。这场文化运动基本上以复兴古罗马为名,动机大致上是要改变中世纪社会逐渐严重的腐败,却不是将古罗马原样重现,反而是加入新思考和检讨,所以做出实际上是一种彻底不同的新型态文化变革,其中虽囊括了对古典文献的重新学习和承接,却在绘画方面透过直线透视法的发展,以及逐步而广泛开展的中古时代教育变革,乃至于人体结构、化学、天文技术和科学知识的追求等等,这些极重要的近代科学发展,除了打破神权时代,也打破了希腊罗马的古文化。传统观点认为,这种知识上的转变让文艺复兴发挥了衔接中世纪和近代的作用。尽管文艺复兴在知识、社会和政治各个方面都引发了巨大变革,但令其闻名于世的或许还在于这一时期的艺术成就,以及列奥纳多·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博学家做出的创新贡献。
注2:伦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荷兰语: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1606年7月15日-1669年10月4日)是欧洲巴洛克绘画艺术的代表画家之一,也是17世纪荷兰黄金时代绘画的主要人物,被称为荷兰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他所处的年代被称为荷兰黄金时代,荷兰的科学艺术与商贸成就达到顶峰。
(图片:伦布朗的作品 « 夜巡 » The Night Watch)
注3:达荷美王国是非洲历史上的一个王国,位于今日贝宁,存在时间大致为1600年至1894年期间。1894年,最后一代国王Béhanzin被法国打败,王国被并入法兰西殖民帝国。达荷美王国起源于阿波美平原,是在17世纪初期由丰族人建立的王国。他们在18世纪征服了大西洋沿岸的主要城市,成为该地区的强国。在18至19世纪期间,达荷美王国是该地区的重要国家。它的经济强大,主要源自奴隶交易。达荷美国王的故居阿波美王宫现在已被列为世界遗产。2017年8月28日的一场大火,烧毁了部分馆里文物。另外,贝宁政府正在向法国政府提出归还被法国殖民者窃取的五百多件文物。
(图片:2017年阿波美王宫博物馆火灾现场)
注4:《黑暗的心》或译《黑暗之心》(Heart of Darkness)讲述了船员马洛的故事。故事背景简介:在公元1890年,32岁的马洛接受了比利时贸易公司的任命,到刚果任职蒸汽船船长。他在到达贸易站之后,才发现蒸汽船已经损坏,需要维修。马洛唯有在次日登上了由另一位船长指挥的蒸汽船,去上游寻求公司帮助。该船长后来患上了疾病,他因此取得了船的指挥权。回程的时候,公司贸易站让马洛带上一个叫做库尔兹(Kurtz)的商人。不过,库尔兹在蒸汽船驶往下游的过程中去世。而马洛本人也患上了大病,不得不在合同规定的任期结束前返回欧洲。这本书探索了人潜在而固有的黑暗面,涉及了殖民主义、种族主义、野蛮、文明等多个主题。这本书在出版后,不断再以各种形式出版(包括合集版、平装版、带注解研究版),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 黑暗之心 » 在1998年的现代图书馆百大英文小说排行榜中,位居编辑小组名单第67名。这本书还是西方文学正典之一。1979年法兰西斯·柯波拉根据小说拍摄了一部越战背景电影《现代启示录》。
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