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一个人,一段永远铭记的小事
一本书,一个人,一段永远铭记心中的事
2018年11月24日,我在会宁自媒体微信群中看到《会宁之声》自媒体平台发了一篇题为写在 《浑浊的祖厉河》首播之际,文章的作者李旭硕是这样写的:
黄天厚土,满目山峦,在延绵不休的黄土大塬上,我的故乡会宁已走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
这是世界上黄土层最为深厚的高原腹地,这是自古扼守秦陇要冲的兵家必争之地,这是一方有着悠久传统文化和历史厚重感的土地,这是人类史上那场绝无仅有的长途奔袭的转折之地,这是我们用心挚爱着的家乡会宁。 我们的会宁虽然干旱而贫瘠,却从来不失温暖,不失淳朴,不失文化的传承。就像那潺潺流淌的祖厉河,虽然苦咸,但苦咸中有一股气节,支撑着会宁人不屈不挠地拼搏并生活。而在祖厉河畔,千百年来也有太多的故事不断上演。
上世纪80年代初,祖厉河畔长大的孙志诚先生开始文学创作,历经十年,于1990年出版发行会宁第一部公开面世的长篇小说《浑浊的祖厉河》,小说以朴实无华的笔触,塑造了一系列典型的人物形象,全方位描写了那段难忘岁月。小说出版后,获得极高的赞誉,被称为“会宁的《艳阳天》”,并于1991年荣获甘肃省敦煌文艺奖。 时光流转,到了2014年,作为当时会宁网络新媒体的代表者,会宁之声网络广播决定将小说录制成音频作品。从第一次有这个想法而去会宁拜访孙老到现在,不觉间已是四年的光阴逝去,而四年,足以令这个世界物是人非。这四年里,这个事总是我们的心结,过一段时间就会被提起,也经历了无数次的尝试,却又无数次的无疾而终。 时光的列车一去不返,幸好,我们最终还是没有辜负孙老,没有辜负自己的初心和那么多关心的听众,50集同名小说广播剧《浑浊的祖厉河》即将播出。特别感谢主播王元平的不懈坚持,没有他,就不会有如今的即将播出。但是还好,无论她是俊是丑,如今她都要出阁见人了,也总算是给我们自己给孙老给这么多人一个交代了。 而今,女儿即将出阁,心中却有很多的忐忑和不安:不知道我们的努力能否合乎广大听众的期许,不知道我们会不会将这个经典作品原汁原貌地用另一种方式呈现出来……我们满心欢喜也满含期望,希望我们能给您满意的作品。
在此《浑浊的祖厉河》首播之际,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会宁之声的支持和帮助,也请大家不吝言辞,给我们多提意见和建议,以使我们做得更好,走得更远!
挥泪读完这篇精彩的题记文章,听完《浑浊的祖厉河》第一集播读后,猛然间又想起我20年前的读过的那本《浑浊的祖厉河》一书和它的作者孙志城老师来。
初次认识孙志城老师。那是1989年左右,我还在县城读书高中期间,就认识了会宁乡土作家孙志城老师,孙老师那时候在县文化馆工作,他每年要邀请王家达,李之鹏等甘肃名作来会宁培训讲课多次,这期间我有机会参加听课,由于对文学的爱好,我也逐渐喜欢并认识了孙志城老师,孙志诚老师对我后来爱好写作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当时的孙志城老师已经硕果累累。 据当时的《甘肃日报》记载,孙志诚 1973年6月1日四版“春风”文艺副刊,发表会宁县孙志诚的儿童小说《蝈蝈的故事》。1986年10月8日四版头条,发表孙志诚的散文《会师楼抒怀》。
1990年他通过10年的艰苦创作终于出版发行会宁第一部公开面世的长篇小说《浑浊的祖厉河》,1991年2月7日二版“百花”文艺专刊,发表王家达的文艺评论《兴高彩烈看山花》,对会宁县农村作家孙志诚的长篇小说《浑浊的祖厉河》作了高度评价。该文还详细介绍了孙志诚的身世,以及他创作《浑浊的祖厉河》的经过。 孙志城老师在80到90年代是我们一代青年时喜欢文学的精神导师,到现在他还是我文学创作的榜样。我一直对孙志城老师有一股敬仰之情和崇拜之心。孙志诚先生的天赋、才情,为人豁达至今仍在我梦寐间时时闪烁……
2004年左右,我在会宁农村小学教书3年有余,由于一腔热血想在平凡的岗位上干一番事业的我,想在我们村创办一所农村文化室,帮助当地农民通过借阅提高文化,孙志城老师知道后热情帮助志持我。他前前后后给我支持了几千册书,我硬是通过每次去县城从孙老师办公室背回到学校,这期间孙老师又给我赠送了一本他写的《浑浊的祖厉河》一书,这本书我一直保存到现在。
其实,现在回过头来看,越贫穷的地方办一件事越难,办一件惠民的好事更难,刚毕业不久的我,不知天高地厚,不懂得巴结当地土豪劣绅,一脚踏进人际关系特别微妙,特别复杂的山区钩心斗角的地方就要办一件事肯定是失败的。后来果然半途而废。
当时有孙志城老师和文化局牛庆国局长的大力支持,我要办的图书室已经报送申请为白银市农村图书室,如果申请成功后会得到财政的大力支持。可后来,大家知道我在跑办图书室,参与的人就很多,由于当地领导过多的行政干预等许多复杂的折腾,我创办的市农村图书室“流产”了,再后来,我也走出校园开始打工为生,虽然图书室没有办成功,很惭愧,枉费了孙老师的心机,但我一直铭记着孙老师的帮助之情。
2000年左右又走出校门的我,当时我的情况不太好,家里土地少,连年大旱减产,俩孩子正在上学家里花费很大,媳妇在家种着二亩薄地,我一个人一年四季忙碌在南下打工路上,这期间说实话我没有更多心思关注自己家以为的事,所以家乡的很多事总是不知道。
2015年左右,我的情况稍微有好转,网上我也有机会牵线外地爱心人来会宁资助家乡上学困难的孩子和可怜老人,这一年冬天,我回到会宁老家有幸参加家乡公益活动中又见到了孙志城老师,这次是我和孙老师聊的最多的一次,一路上我们从过去聊到现在,从个人聊到国家,听了他对当前农村苦难人群这么多原因的分析,这次让我重新认识了一次孙老师,他不但会写书,有很深的文字功底,而且他的精神世界特别富有。
孙老师最近几年也有机会去过2次我家,我们的交往现在也比较频繁.
孙志诚,原名孙自成,1944年10月出生于会宁县甘沟驿镇五十里铺村一户贫苦农民家中,大专文凭。曾任过民教、村支书、中学教师、文化馆馆长等职,副研究馆员。1972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长篇小说《浑浊的祖厉河》、《乡谬》和中短篇小说集《野路》以及长篇报告文学《景泰川:难忘的岁月》(与王家达合作)等,约百余万字。《浑浊的祖厉河》获甘肃省第三届文学评奖优秀奖,《乡谬》获白银第四届凤凰文艺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野路》获甘肃省第二届敦煌文艺奖三等奖,并获《飞天》十年(1996——2005)文学奖。《景泰川:难忘的岁月》获第九届中国人口文化奖报告文学二等奖和甘肃省“五个一工程”奖。现为甘肃省民间文学协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理事
现在再回过头回味孙志城老师的《浑浊的祖厉河》一书,这不是一本简简单单的书,而是记录一段波澜壮阔的岁月,一曲祖厉河畔的悲伤挽歌,生命本真与生存困境的痛苦博弈。
这几年,我也陆续收到不少家乡人馈赠给我的书,唯独孙志城老师的20年前给我的《浑浊的祖厉河》这本书对我的影响最大,记忆犹新,事实是这样的一本好书能教育影响几代人,一位好人会有更多的人铭记心中,祝福孙志城老师永远健康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