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9江城子.密州出猎

289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译诗】杨春林
老夫抒发少年狂,
左拉黄犬右擎苍。
头戴华美鲜艳帽,
身穿貂皮裘绒装。
带着千骑太守后,
疾风席卷平川冈。
为报满城陪猎众,
亲射猛虎似孙郎。
痛饮美酒胸开阔,
酣醉更显胆豪壮。
两鬓虽已微微白,
年纪已老又何妨。
何时皇帝派人来,
恰似冯唐赦魏尚。
尽拉弯弓如满月,
瞄望西北射强狼。
【赏析】杨春林
苏轼这首《江城子》词以出猎开始,以将利箭射向敌人结局收尾;利用巧妙的艺术构思,把记叙出猎的笔锋一转,自然地表现出了他志在杀敌卫国的政治热情和英雄气概,把一首生活随笔式的小词写成了充满爱国激情的作品。这首词读起来,韵调铿锵,气势雄浑,感情奔放,境界开阔,是一首表现了苏轼豪放风格的成功之作。苏轼自赏此词,“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此词充满阳刚之美,成为历久弥珍的名篇。
上片上阕写出猎的壮阔场面,豪兴勃发,气势恢宏,表现出作者壮志踌躇的英雄气概。起句"老夫聊发少年狂",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狂”虽是聊发,却缘自真实。苏轼时年四十,正值盛年,不应言老,却自称“老夫” ,又言“聊发”,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形象地透视出、流露出内心郁积的情绪。"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他左手牵黄狗,右手擎猎鹰,头戴锦绣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猎装,气宇轩昂,何等威武。“千骑卷平冈”,一“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太守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
下阕借出猎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出猎之际,痛痛快快喝了一顿酒,意兴正浓,胆气更壮,尽管“老夫”老矣,鬓发斑白,又有什么关系!以“老”衬“狂”,更表现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借出猎的豪兴,将深隐心中的夙愿和盘托出,不禁以西汉魏尚自况,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可以看出其“狂”字下面潜涵的赤诚令人肃然起敬。“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即喻指辽和西夏。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增补说明】
清人朱孝臧(上彊村民)以大词学家的眼光审视宋词,精善兼容,遴选词人八十余家,词作二百八十四首,编成《宋词三百首》,实为诸种宋词选本之善本,广为流传。
上彊村民先生是诗词大家,但难免为时代及个人艺术嗜恶所囿,选本也难免有遗珠之憾。他竟然漏选宋词豪放派代表作东坡先生的“大江东去”等名篇,另外他偏好长调慢词,对个别词人词作也漏选了佳品。名为《宋词三百首》,却只有284篇。看来上彊村民先生给后人留下了增补机会。
为让读者全面窥探研究赏析宋词,本人在遴选多家版本基础上补选宋词大家范仲淹一首、晏殊两首、欧阳修一首、苏轼三首、秦观一首、周邦彦一首、贺铸一首、陆游两首、辛弃疾两首、李清照两首共十六首,放在《宋词三百首》全书最后,补足三百首。是否得当,还请读者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