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浑源毕村西汉木椁墓

首页 /出土文物 / 铜器 / 正文山西浑源毕村西汉木椁墓2021-7-6 11:34| 我是书画家| 查看: 739| 评论: 0评历代国画全集1万幅以上历代书法全集885GB高清图历代印章全集1万5千枚以上世界油画集5万幅以上宋书画合集520GB高清图明四家合集138GB高清图工笔画合集高清图集山水画心合集140张以上敦煌壁画合集30GB高清图齐白石绘画集3800幅以上选自《文物》1980年06期,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雁北行政公署文化局、大同市博物馆。1973年3月,浑源县毕村大队的社员在村东南汉墓群附近取土,发现一些文物。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雁北地区及浑源县文化局闻讯后派人共同进行了勘査。勘査后,经批准对墓群北边的四座汉墓中原封土最大者进行发掘(编为Ml)?对已挖开墓室者进行了清理(编为M2)(图一)。发掘工作至5月结束。现将M1及M2两墓情况,简报如下:

一、墓葬形制M1为带斜坡墓道的长方形土圹竖穴木椁墓,南北向,北偏东9度。封土早已平掉,据群众回忆,高度近6米,底径长约40米。封土下就是墓坑和墓室。墓室南部正中有斜坡墓道。墓道未全部发掘,经铲探,现存墓道长23、宽2.85米。南端距现地表1.5米,北端与墓室同深。墓口平面呈“中"字形。长9.24米。中间宽4.74米,前后窄长部分宽3.28—3.68米(图二)。由墓口向下至3.65米处,发现中间两侧墓壁留有弧形生土二层台。台宽62-64厘米。二层台内边以下,东西墓壁微有斜度,略呈仰斗状。至深7.25米处,发现东、西、北三面墓壁凹进20-25厘米,形成南北长8.85、东西宽3.53米的墓室。现地表至墓底深9.35米。墓坑内原坑土回填并经夯筑,夯层厚20—30厘米。木椁室位于墓室正中,四周填有沙子和卵石,沙子层厚20-25厘米。椁盖以上有混合夯土三层,系用黄土、沙子和卵石掺合夯筑,共厚90厘米,土质坚硬。

葬具与葬式。椁室已坍塌。椁盖、木棺和铺地板都叠压在一起。椁盖用三十二块24厘米的方木,南北排列,方木之间未发现榫卯等痕迹。椁盖长8.65、宽3.08米,已被压弯,横木两头仍搭在椁壁上。椁室的东西两壁均用40厘米的方木垒砌,长8.65米,中间无吻接迹象。其一头开桦,与椁室北壁横木卯吻合。榫卯已朽,残痕6-8厘米。北壁也是用40厘米的方木垒砌的。南端东西椁壁间置木门框,宽2.27、高1.7米、厚10厘米。门用六块长方木板拼合而成。门外用两块方木交互斜插,并用一根圆木支顶。椁室上边覆盖葦席,椁底板用10厘米厚的方木南北排列。木椁用材皆为杆木,经计算,棺椁共用成材16立方米。椁室内靠东侧有木棺两具,南北分放。因长期渗水,椁内有60厘米厚的淤土,两棺是否原来的位置不详。北棺距北壁80厘米,棺盖、侧板、底板已散乱,依残迹棺长2.1、宽1.18米,高度不明。棺盖黑地朱绘,施云气纹、锯齿纹和飞廉怪兽组成的几何形图案(图三、四)。

棺内朱漆,有人骨架一具,头北足南。头骨尚存残片数片,其余已成碎末。南棺近椁室门,棺木朽甚,依残迹,棺长2.1、宽1.13米。人骨架已朽,亦为头北足南。残头骨口部发现一枚红玛瑙珠。除此,未发现其它遗物。M2位于M 1东北约150米。社员已取出铜器十余件,这次做了清理工作。封土堆大部平掉,据群众回忆并依残迹判断,高约3米。为土圹竖穴木椁墓,东西向,北偏东90度。墓口长6、宽2.8米。墓底长5.9、宽2.7米(图五)。

地表至墓底深8.5米,土罗四壁垂直。椁室四壁紧贴土圹。椁盖坍塌。南北两壁椁板朽甚,原结构与高度不明。现存椁盖板六决,板两端已朽,板缝之间未发现榫卯痕迹,全长2.61米,板厚10厘米。依土坊上的板灰痕迹,椁室原高约1.55米。椁室西南侧有木棺一具,距西壁20厘米,已朽坍。棺盖系用两块木板拼合,板缝之间有三个细腰骑缝棒嵌入,檸长8、两端、宽3、两腰宽1厘米。棺长2.1米,宽7 2厘米,通高74厘米。棺上覆盖的丝物,已成残片。人骨架一具已朽,男性,长1.84米,为仰身直肢葬,头东足西。头骨内牙齿尚完整,磨损程度不大。口中含红色玛瑙珠两枚。其額骨上横列五条银丝,下有布纹,可能是冑上的饰物。在朽骨中发现许多碎铁片,尸骨下亦有很多铜钱一般大小的铁片,出土时已碎成粒状。推知,埋葬时死者尚着铁甲,其长度不明。二、随葬器物M1由于木椁塌顶和渗水严重,随葬器物压碎很多,仅能看出大体部位。属于生活用具的铜器,如灯(图版伍:1,2)、薰炉(图版伍:3、4)、博山炉(图版伍:6)、铜甗(图一五)、铜鋗(图一六)、提梁卣(图一七)、铜壶(图一八),大件多放在漆棺的北端,小件置于南端。石砚、墨丸、嵌贝铜龟、漆器分布在椁室中部东侧。大量漆器已经残毁。从碎漆片、银扣和铜铺首等部件来看,尚可识别者有奁、圆盒、耳杯等。彩绘陶壶原放在椁室北端西侧,后被淤到漆棺之上。弩和铁器置于两棺西侧。铁器除刀、箭链外,均残蚀严重(见45页表)。M2也因渗水腐蚀,棺椁糟朽,部分随葬品也被压坏。除两件漆器外,其余随葬品都是素面铜器(见46页表)。两墓的随葬器物都比较丰富,有铜器、陶器、铁器、漆器、铅器、玛瑙、丝织品、粮食等,共达一百七十三件。现择要介绍如下:砚及墨丸(Ml)出于两棺之间的木匣内。木匣已朽蚀,残痕上裹有丝织物,厚度不明。内置长方形与圆形石板砚,均为青灰色页.岩加工磨制。长方形石板犹满存墨痕(图六)。过去有人认为这种石板是黛板,尚待研究。墨丸出土于砚的右后方,略呈半圆锥体(图七)。我国用墨历史悠久,这次墨丸和砚同时出土,是较少见的。它为《望都一号墓(璧画)报告》中,主簿画像前的汉代墨丸提供了实物资料,为《洛阳烧沟汉墓》的“长方形石板调色器"、《武威磨咀子东汉墓》的“漆匣石砚"进一步提供了研究线索。

嵌贝铜龟(镇)(M1)四件。出于两棺之间,形制相同,有三件已淤至底板下边的垫木沟内。椭圆状,.通体龟形,铜铸龟身,背上嵌有虎斑宝贝(图二七)。贝壳灰白色或淡黄色,上面有许多大小不同的褐色或黑褐色斑点,很像虎豹身上的斑点。由于壳面珐琅质的保护,镶嵌时壳内又填充了铅锡杂物,虽经长期水浸土压,光泽如故。

四个一组的兽形镇器,在汉墓中多见。如M2出有铜虎镇四个(图二一),满城刘胜墓出有鎏金铜豹镇四个。铜镇嵌贝者,还见有羊镇(见《阳高古城堡汉墓调査略报》)、鹿镇(《右玉威远汉墓》,报告待整理)。

四神铜炉(Ml)两件。形制相同,均出于两棺之间。炉身楼空铸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下施方座,由四个力士承托,一侧有上弯的把手。把手面上有“开”与“IAI BB”铭记(图八)。紧靠四神铜炉,出有铜耳杯两件,铜勺一件(图版伍:5)o耳杯上有“开”与“s”铭记(图九),将杯置于炉上,大小吻合,由此可证铜耳杯为炉身器(图版壹:1)。

已见的带杯铜炉,如称“平安侯家染炉"(失杯,见容庚《汉金文录》卷四第二十页)、“山都梧”(杯炉并存,见《陶吉斋吉金录》),其器形都与Ml出土的不尽相同。陈梦家编《海外中国铜器图录》中载有美国芝加哥博物馆展出的一对杯炉并存者,则与Ml的铜炉器形相同。该器“以侏儒为足,器身四面透空作龙、鸟、虎、龟形,有柄可执。其上所置为婺"。陈氏定为“烹飪器、炉及整"。按陈梦家引颜师古《急就篇》注:“鑿似釜而反唇",误认杯为装,已经商承祚在《长沙出土楚国漆器图录》中指正。现根据Ml墓葬的历史环境,墓主身份,以及耳杯、铜勺与铜炉同时出土来分析,这类铜炉似为酒器。铜勺为挹酒器者,如《东汉宴饮画像砖》中就有形象例证。把铜炉作为烹飪器看待,是值得商榷的。彩绘铜盘(Ml) —件。出于漆棺前,铜盘上有精致的彩绘图案。口沿部分,在两道弦纹中,绘圆纹一圈。腹壁绘龙、龟、鱼逐游(图版壹:2、图一四)。盘底绘蟠龙戏水,盘之外壁绘浪花(图一0)。这件彩盘用色达六种之多,为铜器彩画的珍品。从汉墓已见的彩绘陶盘来看,此物可能是作为殉葬明器而着彩的。

铜温酒樽(M1)一件。出于椁室中部东侧。内装铜耳杯十件,保存完整(图一九)。此器与1962年右玉县大川村出土的西汉和平三年造的“胡傅铜温酒樽”相似。但胡傅樽中未见耳杯,此器附有耳林,是温酒樽的又一有力佐证。《广州市龙生冈43号东汉木椁墓》(《考古学报》1957年1期),曾出有“陶提笛”一件,盖上有墨书“藏酒十石令兴寿至三百岁”十一字。该笛造型与温酒樽同,亦为明器。Ml铜温酒樽内盛的铜耳杯甚小,长只3.5厘米,看来,其与同墓出土的小铜壶、小马衔等均属明器。

六博筹〈Ml),铅质,长23、宽0.6、厚0.15厘米(图一一)。原裹有漆皮。这类铅条状物,在阳高古城村汉墓中也曾发现而不明用途。我们认为,它可能是汉代的六博筹。

弩(Ml)两件。均腐朽严重,依弩机大小可分二式(图二二)。I式郭长13.3厘米,出于南棺西侧。其南端下部有托架状残铁痕迹。弩之西侧,有铁镰十枚,整齐排列,上面有丝织物痕迹,似装于服内(图一二)o I式弩机郭长13.2厘米,出于漆画棺西側。弩把残痕上裹有漆皮,上有黑地朱绘勾云纹,弩全长不明。弩之西侧,亦有铁镰一组,装于腹内,服只遗痕迹和铜扣。铁镶有铲形、山形、三棱形三种。M2也出弩两件,在棺的北侧一前一后放置,仅存弩机与部分铁镶。弩机郭长13.3厘米,形制与Ml、的I式弩机相同,保存完整。铁皺也装在臓内,腹只遗丝织残痕。两墓四弩均未见铭刻文字。

彩绘陶壶(Ml)九件。泥质灰陶,火候较高,皆施彩绘。均为明器。部分壶中有黍、豆、谷等。从器形,纹饰可分为二式。I式壶四件(图二四),皆圆口、斜直领、短颈、鼓腹、圈足、腹上有对称的铺首衔环。轮制壶盖,圆形,铺首模印,顶部隆起,子母口。壶面涂黑,用白、绿、朱色作齿纹和云气纹图案。口沿部分,绘贝纹一圈,颈部、腹部绘齿纹缀以云气纹。各部均以白色带纹分界。壶盖的花纹和色彩与壶身略同。II式壶五件。皆圆口、微敞、长颈、鼓腹、圈足,无铺首(图一三、二五、二六)。壶盖圆形,顶部隆起,子母口。壶面涂蓝,用红白二色作画。其中两件,其颈部绘齿纹,缀以圆点,似变形日字。腹部卷云纹中绘称作的?人身兽首怪兽。另三件,颈部绘齿纹,缀为细月,似变形月字。腹部绘卷云纹。彩绘陶壶的纹饰,与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彩绘陶鈕相近。

三、结 语墓葬所在地为西汉雁门郡崞县境内。如今,崞县古城的绝大部分已为砂石掩没,城内屡见汉代陶片,较多的是雁北汉城常见的格纹板瓦残片。毕村西汉墓在汉代古城附近,有封土,竖穴土圹,木椁,随葬品也丰富。Ml出土鼎一对(图二O)与弩,为西汉中期习见。应是驻县官吏的夫妇合葬墓。

M2随葬物中的素面铜器釜、甑、洗、鐘、灯(图版伍:1)、筒形器、薰炉、刷把(图二三)等,也是西汉中期所常见。从随葬双弩身着铁甲来看,死者应是武职官吏。

秦汉时期,我国已经建立了多民族的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今雁北地区是西汉雁门郡的大部和代郡一部分,为我国匈奴族与汉族的接壤地区之一。古代通往塞外的中路经过这里。两汉四百年中,驻戍官吏死后,有的就埋葬在郡县附近,所以雁北地区汉代官吏墓葬比较多。毕村两墓的发掘表明,汉代的厚葬风气,在北方驻县官吏中同样盛行。棺椁方面大体仍维持战国、秦以来的传统,但内涵变了。随葬物主要是日常用品,并出现了精美的明器和工艺品。那些来自外地,甚至南方边远地区的工艺品,如精巧的弩机、镂空四神铜炉、嵌贝铜龟镇、墨丸和精美的漆棺画,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工艺水平。参加发掘和资料整理者:沈振中、邓林秀、张畅耕、解廷琦:胡生摄影:高礼双器物修复:万新民绘图:刘永生执笔者:张畅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