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下、中、上”之策

何谓“下、中、上”? 其实这是人与社会对事物的一种简单的层次划分.在教学中,我们的课堂中也有着各种“下、中、上”之层:教学对象的基础、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各类各层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辩证统一.如:基础为下,目标取上,往往效果得下;而基础为中,目标取上,效果可得中.关于这点,古人早有认识.《易经》有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 此处之“法”又如何理解?“法”,其实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可理解为“目标”、“方法”.课堂教学的四个方面:基础、目标、方法、效果中,学生的基础是缓慢改变的,在一个课时里,教学效果=基础+目标+方法,它是结果输出.由此可见,教师能掌控的就是目标和方法,那么本文的“下、中、上”之策就是围绕这两点来展开讨论. 先来理解学校推行的三位目标:下、中、上.从三个目标的排序来看,体现了学校对教学规律的深刻认识:重视基础、循序渐进、分层发展、关注个性.若将排序颠倒过来:上、中、下,即我们先盯着上位目标,只关注成绩优秀的少部分学生的发展,再将中等学生”放之“,基础差的学生往往就被”弃之“.这样情形不仅关乎教育公平问题,也违背了教学规律.所以,我认为我们每一个教师要深刻体会学校三位目标中的”序“,这样,才能在教学设计时,关注到班级的'下位目标“,由此开始,展开教学活动,即教学实施中的”低起点“.在所有的学生达成该目标后,就可以提升目标层次,这时我们应注意教学的节奏还是要迎合学生的思维节奏,尽量采用”小坡度“的方式来提升教学要求.班级学生越多,节奏应越慢,坡度应越缓,这个道理很简单,就如一支行进中的队伍,人数越多,队伍越长,两头差距就越大,如果此时要求第一名加速,那最后一名的落下的差距还会加大.这也正是学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是我们必须承认和面对的.下位目标对应低起点定位,下、中、上体现了缓坡度的教学策略.我们来看看教学设计中的“高密度”.首先,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课堂结构貌似简单,实则不然.比如常规数学新课是这样的流程:情景复习引入→新课教学→练习巩固→归纳小结→作业布置,其实在情景引入和新课教学这两个环节都可能产生很复杂教学现象,尤其当师生产生互动时,当教师的知识传递和学生的各种理解交织在一起的时候,这时的课堂也许不再是我们课前预设的课堂了,这时我们更应该小心翼翼地处理各种教学问题.当我们实施目标教学时,其实如果只是考虑到最低层次的要求,问题的设置可能就比较单一,对中等以上的学生就没有吸引力,那么势必造成时间的浪费,也就形成不了高效的课堂.那么在这个目标中实际上还有问题的分层,这就是目标中的“高密度”,它是为三个目标服务的.比如通过一系列相关的问题串,一个问题一个台阶,学生们就可以像爬楼梯,速度快的爬在前面,速度慢的也有事可做,跟在后面慢慢来,这样一来基础差的、成绩好的可以各取所需,各有各的收获,这时,教师观察如果整体达到了下位目标,就可以进行下面的环节了.而此时,中等及偏上的学生实际上也完成了较高层次的要求,从而达到“中”、“上”.所以,我们不要片面地看待“下”:下是通向高楼的起点,每个问题层次都是在为更高的层次搭架子,下、中、上目标的达成就是由高密度来体现的. 每个教学片段中的设置可以这样描述:起点较低,坡度较小,坡路较长.较慢的学生可以走过去,较快的学生可以跑着行进. 我们是否有这样的一种担心:学习的战线这么长,那学生之间不是不同步了?对此,有这样的一些理论解释:其一,学生学习完全同步是不可能的,因为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其二,在自主发展的研究理论中,有这样的观点:异步学习恰好是自主发展的前提,我们既不允许将快的拖慢,更不可能将慢的拉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教育名著《不分级的小学》在书中谈到课程,让我们一起来分享部分片段:“……学习的序列应当由每个学生个体及其教师来决定,因为:(a)在各种课程领域中不存在逻辑上或内在的序列;(b)不存在适用所有学习者的预定的序列;(c)在能力层次和兴趣方面的个别差异持续变化.”虽然该书谈小学,谈儿童,但在身心发展方面来说,一样具有共性!比较我们的“低起点、小坡度、高密度、高视点,”可以看出,我们设计的问题序列有着很大的弹性,在学生与教师互动作用中,应该可以有效地形成每个学生的自我的学习方法和知识序列,是科学合理的教学范式,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在课堂中实现. 再来谈谈教学方法:在《不分级的小学》中“……教学方法:22.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学习. 23.学习是学生与他(她)所在的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体通过直接经验和对环境的控制来进行学习.因此,应当允许儿童去探求,去试验,去“浪费时间”,去玩,允许他们自由的犯错误. ”那么,对比我们的教学范式中的“三动”、“四导”,“三动”就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动起来,动脑:将问题和自己的经验挂钩;动口:形成探求的思路或形成归纳,将问题条理化;动手:动手实践,允许犯错,为此不应该受到惩罚.而“四导”则是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引导学生动起来,让学生的学习有收获,教学内容有广度和深度.实际上,在教学方法的“下、中、上”之策中,个人认为,教师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即为“下”;而时下最多“讲练结合”的教学法教师宜于操作,也有实效,可谓为“中”;能够将教师的个人优势和学生的自主性相结合,做到“学生会学,教师能拨”,可谓教法中的“上”策.当然此处的“策”词之用还欠妥当,更应将其看作我们在教学中的三个境界吧!所以,当我们心中有“策”时,我们就自然会去追求教学方法中的“上”的境界了.可以说,课堂教学“下、中、上之策”是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自身教学思想的体现,也是我们孜孜不怠的追求.如何有效果,其实,我认为还是跟学生一样,动起来,不怕犯错,逐步改进,相信我们每个人都会达到一个理想的高度!

(0)

相关推荐

  • 新课程改革中的“说课”

    杨娜 在"说.讲.评"课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说课,而说课的关键不在于其形式,而在于其内容,即"说什么"的问题.通过说课的内容,可以充分体现出教者的教学思路和教学 ...

  • 课堂教学中如何应用游戏(上) | 慕课笔记

    这段时间,在中国大学mooc上,学了几门自己感兴趣的课. 有一门课叫做<游戏化教学法>.这门课从游戏的定义.特点讲起,当然最为核心的内容是作为学生十分兴趣的游戏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应用. 课程 ...

  • 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习

    李远峰 暑假到广州参加新课标培训中了解到: 2004年国家教育部提出的语文课新标准高中阶段教学着重提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习,而这一学习方式目前在我国还是一种游离于正常的课堂教学之外的学习方式,究其原因 ...

  • 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我今天要说的是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我们都知道课堂上师生之间语言交流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提问---回答",课堂提问是一种常规的教学手段,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合理设计问题是教 ...

  • 课堂教学中的“十大关系”

    一.备课十大要素 1.知识.知识的来龙去脉.重点.难点.要点.结合点.导入.延伸.长度.宽度.密度.骨架突显血肉丰满. 2.解读.知识的相互联系,与现实的结合.意义.价值.作用,剖析.论证.解说. 3 ...

  •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六导”

    语文教学中利用"六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就是要通过教师的导趣.导向.导疑.导法.导谈.导练来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积极参与,认真思考,大胆质疑,主动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因 ...

  • 有效课堂教学中你不可不知的十种科学行为

    一堂课,40多分钟,为什么学生的吸收效率各有不同,为什么不同教师的课堂节奏也有所差异?创设高效课堂,需要细致的安排和科学的指导,希望今天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启发! 教学关系上表现为:引导与帮助 师生互动中 ...

  • 组织技能三:如何处理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

    每位授课教师,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与课堂无关的"突发事件".对此,若处理得好,则会风平浪静,海阔天空:若处理得不好,遇会招来是非,甚至会影响师生情绪,进而影响班级 ...

  • 组织技能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组织引导

    课堂教学既是一门技术,又是一门艺术.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教师不再是"一言堂"的家长,也不再是"填鸭式"教学的一个饲养员,他们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 ...

  • 有效课堂教学中你不可不知的十种科学行为 | 支招

    民小编说 一堂课,40多分钟,为什么学生的吸收效率各有不同,为什么不同教师的课堂节奏也有所差异?创设高效课堂,需要细致的安排和科学的指导,希望今天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启发! 教学关系上表现为:引导与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