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北方军队重要的弹药来源地——德州北洋机器局

本文是作者原创,被多次转载。最早是作者于2020.8写成,2020.8.11发表于知乎和今日头条,后被转载,今日发布作者原文,特此声明。

文中数据多来源于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

导言: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不仅使得清政府苦心经营的武卫军遭到了近乎毁灭性的打击,同时也使得北方军队重要的军火聚集地天津北洋军械局和兵工厂天津北洋机器局和淮军行营制造局化为灰烬。辛丑条约签订后,李鸿章去世,袁世凯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不久正式实授。面对京畿防务吃紧的形势,需要大量的军队驻扎和剿匪,而北洋机器局的被毁,条约规定军火进口又暂停两年,使得军队军火来源异常紧缺。在这样的情况下,袁世凯利用原天津北洋机器局残存的设备,并从国外购买新的设备在山东德州重新设立新的兵工厂。经过几年的建设,德州的兵工厂建立了起来,仍沿用北洋机器制造局的名字。而经过几年的发展,德州北洋机器局的生产也步入正规,成为北方军队新的军火来源地。

满目疮痍的天津和德州设厂

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侵华,7月,天津沦陷,八国联军组成“天津临时政府委员会”,俗称都统衙门,负责管理天津事务。次年9月,辛丑条约签订,11月,纵横晚清政坛四十年、两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近三十年的晚清重臣李鸿章去世。面对李鸿章去世后直隶北洋的复杂局势,山东巡抚袁世凯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率军赶赴直隶北洋地区剿灭残存的义和团和各种叛乱,同时要处理接收天津的有关事宜。

光绪二十八年(1902),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与各国驻天津都统会商收回天津都统衙门,得到列强各国获准,5月15日,都统衙门撤销,结束了八国联军对天津两年多的占领。但因为辛丑条约规定天津方圆二十里内不允许清政府驻军。所以交还天津时,以清军只能在距天津20里外驻扎为条件,只将天津的行政、警察管理权交还清政府。为适应列强的规定,袁世凯将保定新军3000人,改编为巡警,派驻天津,组成天津南北段巡警局。

袁世凯接收天津后,发现天津的情况比自己想象的还要糟糕。一方面是天津的治安极其混乱,社会经济是满目疮痍。另外就是事关军队弹药来源的天津北洋机器局和淮军行营制造局等军工生产企业被八国联军焚毁,军队弹药来源面临严重的问题。他经过调查发现,机器局必须要重建,但是天津已经不能再作为兵工厂所在地了。一方面,原址已经被焚毁,而且天津到处是各国驻军,京津防御工事都被迫拆除,即使复建也不再安全,加上天津一带物价高昂,雇佣劳动力的薪水也会成倍增高。袁世凯最后决定在山东德州重新新建北洋机器制造局。认为德州的交通条件优越,这里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加之在义和团运动中,他曾带小站北洋军到德州来练过兵,对德州的大街小巷比较熟悉。另外德州是山东管辖范围内,也毗连直隶,而自己作为曾经的山东巡抚,山东还有自己的旧部,管理也是方便的。故袁世凯决定在德州城西运河东岸,兴建德州北洋机器制造局,得到同意然后开始兴建。

开始建设及扩充

    德州北洋机器局最初的选址是:在城西运河东岸名为“花园”的地方。当时,他们购买了530亩耕地,在老“上码头”村购买了41户民房用地28亩。厂址具体方位:南起老上码头村、北到新上码头村,南北长约1000米,东起快水口西至运河岸,东西宽约600米,总占地约850亩。这里东临火车站、西枕京杭运河,南至运河故道、北至新上码头村,交通方便、地理位置优越。光绪三十年(1904)8月主体工程完成,10月正式开工投产,计投资白银45.2万两。

该局建成后,有“机器厂、快枪子厂、新枪子厂、无烟药厂、棉花药厂、镪水厂、杆弹筒子厂、木工厂、淋硝厂、铸铁厂、熟铁厂、锅炉厂”等十二个分厂(车间)。光绪三十三年(1907)又扩建厂房113间、办公楼一座、纸盒厂(造纸厂)、造酒坊等设施和分厂。至此它的厂房达635间,办公用房和库房485间。宣统元年(1909)又扩建了两台锅炉和两台发电机,用于全厂的照明,全厂的办公楼、主要生产车间及辅房均安装了电灯,这是德州第一批电灯。还建了造纸厂、酒坊等设施,并在厂外的东南方建了弹药库。至此该局有各类厂房635间,办公用房和库房计485间。

宣统年间,津浦铁路通车前,就将“德丰专线”修进了兵工厂,这样它运河加铁路,运输更加方便了。

管理机构、生产设备及产品

厂房到光绪三十一年的时候,基本已经完成建设,然后就准备开始投产。

德州北洋机器制造局的正职先后称:督理、总办(将军衔)。副职称:会办、提调、监理,分别帮办局务,总管厂务。下设文案处、收支处、报销处、驻天津收支处和转运所等10余个机构。各机构设正副委员、司事、书识。各分厂设管理官、司事等,由分管提调直管。另有负责保卫、稽查的武弁(警卫)141名,工勤人员234名,由相应处室管理。全局总人数最多时达5000多人。是南运河边最大的唯一的国有军工企业。德州北洋机器局的首任总办就是负责兴建的按察使职衔的王仁宝。而在北洋机器局历任总办里,最有名的就是刘冠雄了。刘冠雄是福建人,曾任北洋舰队靖远舰帮带(副舰长),参加过甲午战争的黄海海战和威海卫战役。光绪三十年(1904)因为其管带的海天舰触礁沉没,罪责严重,赖袁世凯力保仅被革职拿问。后被袁世凯保举出任机器局总办。民国后成为首位海军上将,并担任了民国初年前十一届内阁的九届海军总长。

在机器设备方面,有一部分设备是原天津北洋机器局的残存设备,被袁世凯派人拉往天津租借修理后运到山东德州,其余的都是从英国、德国购买的设备,大体上来说还是不错的。根据民国年间的统计,德州北洋机器局在民国时候的设备总计有760余台,清末的设备总数应该在这个数字以内。

而在生产品种方面,原天津机器局以生产各种子弹、炮弹和火药为主,并有进一步生产中小口径火炮的计划,因八国联军侵华被毁而中止。新的德州北洋机器局主产品种还是子弹,然后就是子弹所用的无烟火药,也夹杂一部分炮弹底火和军用配件,铁子弹箱、大小铁锨、大小洋镐、大小洋斧;另外,还有自用的硫酸、硝酸等化工原料和无烟药等。

产品产量及用户

如上所说,德州北洋机器局的产品主要是各种子弹和子弹所用无烟火药。而当时正处于清政府全国编练新军的时刻,子弹需求量是不小的。而当时清政府新军的步枪已经逐渐转变为德日两种式样了。德式步枪主要是M1888式7.92毫米步枪,日式主要是三零式6.5毫米步枪。德造八八式步枪是德国第一款采用无烟火药的步枪,它不是毛瑟公司步枪,是德国商人以毛瑟公司的名义卖给中国的。该枪有其优越性,但也有不少的问题,后来被逐步的改进,某些方面接近98式步枪。德国陆军1898年采用毛瑟公司生产的98式步枪作为制式装备后,许多库存的八八式步枪仍然大量的销往中国、奥匈、土耳其、保加利亚等德国友好国家。而日本三零式步枪是日俄战争中日军步骑兵的制式装备,也是著名的三八式步枪的前身。清政府编练新军时候,国内大量采购了这两种步枪,并且国内兵工厂不少也仿造了这两种步枪,所以兵工厂的子弹也主要是生产6.5和7.92毫米这两种。

现根据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的记载,列出1905-1909的军火生产发出及库存量。

光绪三十一年底(1905)库存军火:无烟枪药6362磅,棉药胚1980磅,七九毛瑟带箭子弹812500发,七九无箭子弹1900发。

光绪三十二年(1906)新收:无烟枪药30447.6磅,棉药胚28326磅,七九带箭子弹5522513发,曼利夏子弹230330发,七九子弹底火100万粒,六五子弹底火170万粒,日本炮弹底火8000副,75炮弹底火20000副。

发出:局内装子弹用无烟药31820磅,局内制无烟药用棉药胚29960磅,局内试放用七九带箭子弹70148发,保定军械局用七九带箭子弹50万发,局内释放用曼利夏子弹330发,北洋左翼翼长姜桂题用曼利夏子弹20万发,保定军械局七九子弹底火100万粒,保定军械局用六五子弹底火100万粒,保定军械局用日本75炮弹底火2万副。

光绪三十二年底(1906)库存军火有:无烟枪药5037.6磅,棉药胚346磅,日本炮弹底火8000副,七九毛瑟带箭子弹5764950发,七九不带箭子弹1900发。

光绪三十三年(1907)新收:无烟枪药51182.6磅,棉药胚43230磅,棉药饼1000磅,白药3磅,七九带箭子弹400万发,第五镇缴回七九子弹246393发,七九无箭子弹218200发,六五带箭子弹3748277发,六五无箭子弹40200发,日本炮弹底火3800副,75炮弹底火5300副,57炮弹底火7450副。

发出:局内枪用无烟药38409.6磅,局内制无烟药用棉药胚43576磅,第五镇用棉药饼1000磅,陆军第五镇用白药3磅,局内试放用七九子弹110225发,陆军第五镇用七九子弹278124发,保定军械局用七九带箭子弹5万发,洋员哈卜门考试用七九带箭子弹7500发,局内试放用七九和六五无箭子弹各200发,热河都统用七九带箭子弹5万发,局内试放用六五子弹52879发,保定军械局用六五子弹5万发。

光绪三十三年底(1907)库存军火:无烟枪药17810.6磅,七九毛瑟带箭子弹9565449发,七九不带箭子弹169900发,六五带箭子弹3645398发,六五不带箭子弹4万发,日本炮弹底火11800副,75炮弹底火5300副,57炮弹底火7450副。

光绪三十四年(1908)新收:无烟枪药78734磅,棉药胚59260磅,七九带箭子弹4826026发,陆军第五镇缴回七九带箭子弹27万发,六五子弹6080548发,日本75炮弹底火26200副,费乞开斯炮弹底火2300副。

发出:两枪子厂装无烟药47725磅,无烟药厂用棉药胚52960磅,快枪子厂试放用七九带箭子弹52379发,本局防护操队用七九带箭子弹7500发,周谦委员带奉天考试七九和六五带箭子弹各3000发,陆军第五镇用七九子弹6000发,热河都统用七九带箭子弹10万发,快枪子厂试放用六五带箭子弹12230发,新枪子厂试放用六五带箭子弹57780发,保定军械局用日本75炮弹底火25000副,奉天军械局用费乞开斯75炮弹底火1000副。

光绪三十四底(1908)库存军火:无烟枪药48819.6磅,七九带箭子弹14592596发,七九不带箭子弹69900发,六五带箭子弹9652928发,六五不带箭子弹4万发,日本75炮弹底火12000副,克虏伯75炮弹底火5300副,费乞开斯炮弹底火1300副,格鲁森57炮弹底火7450副。

宣统元年(1909)新收:无烟枪药70440磅,棉药胚51005磅,棉药饼1000磅,白药15辆,七九带箭子弹6790543发,保定军械局缴回七九子弹589384发,六五带箭子弹5890142发,六五无箭子弹230350发,六五假箭子弹200800发,六五带火眼子弹铜壳100万粒,六五无火眼子弹铜壳50万发,日本75炮弹底火6000副,费乞开斯75炮弹底火4500副,克鲁苏炮弹地火6500副,克鲁苏炮弹碰火1副,克鲁苏底火铜帽7000副,克虏伯炮弹碰火410副,克虏伯底火铜帽6000副,日本炮弹底火铜帽2000副,引线铜管500个。

发出:两枪子厂装无烟药67706磅,无烟药厂用棉药胚55000磅,滦州矿务局用白药15辆,局内试放用七九带箭子弹114552发,发还快枪子厂试放用七九带箭子弹57.9万发,洋员哈卜门考试用七九和六五带箭子弹各200发,陆军第五镇领用七九带箭子弹27万发,保定军械局用七九带箭子弹110万发,奉天军械局用七九带箭子弹1373936发,热河都统用七九无箭子弹5万发,局内试放用六五带箭子弹127800发,东三省领用六五带箭子弹50万发,保定军械局用六五带箭子弹1654500发,奉天军械局用六五带箭子弹685468发,局内试放用六五无箭子弹350发,禁卫军领用六五无箭子弹8万发,东三省领用六五无箭子弹15万发,局内试放用六五假箭子弹400发,禁卫军领用六五假箭子弹400发,近畿军械局用六五假箭子弹10万发,保定军械局用六五带火眼子弹铜壳100万粒,保定军械局用六五无火眼子弹铜壳50万粒,近畿军械局用日本75炮弹底火1000副,东三省领用75日本炮弹底火1000副,近畿军械局用克虏伯75炮弹底火2500副,东三省领用克虏伯75炮弹底火2000副,东三省领用费乞开斯75炮弹底火1000副,东三省领用格鲁森57炮弹底火1000副,近畿军械局用克鲁苏炮弹碰火1副,滦州矿务局引线铜管500个。

宣统元年底(1909)库存军火:无烟枪药51526.6磅,七九带箭子弹18525135发,七九不带箭子弹19900发,六五带箭子弹12574202发,六五不带箭子弹4万发,六五假箭子弹10万发,日本75炮弹底火16000副,克虏伯75炮弹底火800副,哈乞开斯炮弹底火4800副,格鲁森57炮弹底火6450副,克鲁苏炮弹底火6500副,克鲁苏炮弹底火铜帽7000副,克虏伯炮弹底火410副,克虏伯底火铜帽6000副,日本炮弹底火铜帽2000副。

由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德州北洋机器局生产的军火以及当时北洋陆军各部使用武器的情形,已经由曼利夏步枪,转而为德式七九毛瑟枪和日式六五步枪并用。其所谓带箭枪子,应是实弹。无箭为空包弹,假箭为木制弹头之练习弹。六密里五毛瑟枪子应是指日本明治三十年式6.5x50mm,与毛瑟无关。毛瑟枪系列中只有瑞典使用6.5x55mm子弹。德州北洋机器局的军火从其发送范围来看主要供给北方的北洋军、热河与东三省的军队使用,此外直隶的保定和奉天军械局几乎每年都从德州领入相当的军火作为战备库存。

大体上来说,该局产品质量比较优良,比起以前天津北洋机器局生产的弹药质量要好一些。不过还有一些质量问题,被军队退回去重新改装。而且当时世界各国步枪子弹已经大量使用威力更强初速更快的尖头弹,而德州北洋机器局的子弹不少还是圆头弹。这既有兵工厂设备和能力原因,也与军队的步枪能否发射尖头弹有关。

宣统二年(1910),清政府派三品卿献的朱恩绂考察汉阳、上海、南京、德州、广东和四川等主要兵工厂的生存和经费情况。九月初九日(1910.10.11))朱恩绂在给四川总督赵尔巽的函件中对汉阳兵工厂和上海的江南制造局的人事问题和浪费现象及产品质量的低劣给予了严重批评,而对德州北洋机器局则写道:“总观各厂军实,互见瑕瑜。惟德州颇著成绩,全厂无一外人,而诸事皆有条理。弹药二者俱能研求合度,成本亦轻,每岁用款不过四十余万,而子弹可成一千二百万粒,似为他厂所不及。”十二月十三日(1911.1.13)朱恩绂正式上奏的整顿兵工厂办法的折子中明确提出了将全国的兵工厂分为东南西北中五厂的建议,以南京为东厂,四川为西厂,广州为南厂,武汉为中厂,以德州之北洋机器局为北厂,在京师设立武库。认为应该对德州应该扩充,以上海的江南制造局历年所存的三百万两经费扩充五厂,其中拟定德厂购买机器费九十万两,枪厂五十万两,子药厂五万两。同年陆军部拟定的接收兵工厂办法中,针对德州北洋机器局的能力,提出每年生产的上千万发子弹和兵工厂内储存的三千万发子弹,在两年以后约可供北方各省军队预备弹药之用。不过弹药大量储存于兵工厂,一不便于补充,二容易产生危害,应该在北方选择一要塞区域储存其生产的大量弹药。同时指出在制造子弹时,应先调查各军使用的枪械种类及其数目,分别口径,酌定出产数量。正在德州北洋机器局可能要迎来扩充的时候,清帝国覆灭,扩充也就无果而终了。

经费收支情况:

德厂如同当年天津北洋机器局一样,开始的经费也是在海关税收下拨付,年终向有关部门造册报销。

袁世凯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6月2日咨民政部:“自二十八年秋间,前升任浙江臬司,天津道王仁宝在署通永道任内,遵奉宪札,验收龚革道照玛经手买回东南两局残毁机器,即在天津租界内赁地存储,招募工匠,择要修理。在德州西南城外花园地方,购买民地五百三十余亩。其毗连花园东南一面,地名上码头,续将民房41户概行收买,并余地、空地共二十八亩有奇…二十九年正月办起,三十年八月大致落成,九月开工试行制造。”自1902年建局开始至1907年,开办经费是由三个海关的税收中提取制造经费,直接解交德州北洋机器制造局。自1908年开始,改由海防支应局按各项用途额发给银两。清朝末年,德州北洋机器制造局须造呈《收支银两大数四柱报销息单》,将本年经费分别呈陆军部、度支部核销。

德州北洋机器制造局第一届工程即从光绪二十九年(1903)正月到三十年(1904)八月底为止,兴建十二厂,大小房屋425间,烟筒13座,以及工料、建造住房库房、购买设备和人员薪水伙食费用等,累计收款1023446.59886两银,累计开销费用689897.6115两,到三十年九月底开工制造后,机器局存银333548.98736两。

光绪三十年(1904)九月到三十一年(1905)十二月,新收660231.68两,累计各项开销884182.463299两,存银109598.18461两。

光绪三十二年(1906)新收643753.76两,累计各项开销600426.3747两,三十二年底库存银152925.69361两。

光绪三十三年(1907)新收806779.378两,累计各项开销729919.967两,三十三年底库存银229785.85661两。

光绪三十二年的支出中,购买六五子弹的机器22124.8427两银,购买铜盂机器等13375.487两,两项机器购买335498.3234两,采购外洋材料286261.997两。内陆采购材料72799.3346两,总计库平银394559.655两。

光绪三十三年的支出中,购买无烟药机器等58164.419两,采购外洋电灯电线等材料259581.6168两,内陆购买材料91102.2334两,总计库平银408848.2692两。同年各类设备运来的外洋水脚保险项下费用17695.38两,内陆水脚费用35489.3728两,购买地基费用1133.5725两,总计36622.9453两。

光绪三十四年(1908),上年存银229785.85661两,因该年开始经费由山东海防支应局拨付,而且按照新的规定,以实收实支核准报销,存在海防支应局的248124.0364两已经无法拨付,所以该年开始已经不敷银18308.185739两。当年新收659567.4789两,累计开销612228.643561两,存银28999.4496两(查前项实存银两,已接支宣统元年正月起机器局人员工匠伙食和薪水、购办材料运脚非及一切正杂各款,归于次年旧管项下接续造报)。

宣统元年(1909)新收621301.433两,加上上年旧管的28999.4496两,合计650301.433两,累计开销644332.944两,年底存银5968.1389两。

宣统二年(1910)新收506911.1653两,累计开销52250.8962,实在不敷库平银9174.592两。

兵工厂所用的经费,在上海、天津和烟台3个海关的税收中提取,分别是上海海关的六成洋税和天津烟台两地海关的四成洋税下的制造经费,直接交德州北洋机器局。自光绪三十四年(1908)始,改由海防支应局,按各项用途定额发给银两,每年约44万两,遇闰月加拨3.7万两。如添置机器、续建工程等须另案申请。官医处薪水药费另拨,每年额定2400两,闰月加拨61两。1903-1910共支用经费468万余银两。经费出现紧张。

民国时代的岁月及最后停产关门:

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政府成立后,成立了陆军部,其中军械司统一管理所辖兵工厂事务,包括经费拨付。德州北洋机器局改名为德县兵工厂。兵工厂长先称督理,1914年改称总办(将军衔),以下设会办。各分厂管理官改称主任。

民国时代德县兵工厂设备有760多台,不过精密仪器较少。当时每日能生产七九、六五子弹各二万粒,全年做工300日,共可生产一千二百万粒。按规定,每年拨付京平银39.6万两(每月三万两,因扩充护警加拨3000两),改用银元后,每月拨付4.58万,每年55万元。德县兵工厂按照其设备和工人的数量每年能生产四千万发子弹以上,但实际因为经费有限无法达到这个数目。德县兵工厂在20年代曾商请使用其弹药的江苏、湖北、陕西、甘肃和山东五省各借五万元共二十五万元以扩充无烟药厂,然后以生产的军火偿还,但各省有的响应有的沉默,最终无果而终。

德县兵工厂的黑药库在1913年7月3日早晨5点多发生爆炸,至10点机器局水会救熄,震塌房屋十余间。火药库在德州城东南方,距城约四五里,外为土围,内有弹库八座,中间存储黑药5000磅,计50箱,购自山东制造局,正待奉天派员领取。是日共毙官兵二人、重伤六人、轻伤十余人。当年朱恩绂考察时指出的问题终于发生了。

而在产量和价格方面,1913年,陆军部统计表,年产1400万发子弹,经费795,760.656元。1915年,陆军部报告,德厂日产5万粒,每月150万粒。1918年1月至6月,军部报告,德厂出产7,646,360粒。1924年价目表:七九尖弹带子夹 每千粒84元,七九尖弹不带子夹 每千粒81元,七九圆弹 每千粒81元,六五圆弹 每千粒78元,自来得子弹 每千粒66元,白郎林子弹 每千粒46元。

工人的情况方面,德州北洋机器制造局建立初期,工人达5000余人。工人多数来自农村,也有一部份工人是来自德州城内。工人的待遇极差,工资很低,大多数工人只能勉强维持个人生活。民国成立后谢邦清任德县兵工厂总办时,实行减半裁人,工人减少到2000多人。到1924年,工人人数还有1700人。减少的原因,一是兵工厂经费无保证,二是由于拖欠工食费,工人自动辞退离厂(仅1924年就有百余人)。

德县兵工厂是近代中国无烟火药的主要产地之一,据不完全统计,1895-1949中国生产无烟火药共3750余吨,其中湖北钢药厂2675吨,占71.3%,江南制造局龙华火药厂268吨,占7.1%,东三省兵工厂300吨,占8%,德县兵工厂201吨,占5.4%,以上四厂累计占91.8%,其余各厂总共只占8.2%。如果考虑到德厂实际的生存和生产时间,德厂的无烟药生产常年一直比较稳定,平均产量要高过江南制造局。

从1920年开始,德县兵工厂已经很难得到经费支持了,到1923.12时候,汉阳、德县和巩县兵工厂因为欠拨经费十分严重,已经陷入了停产的地步,各地订购的军火因为兵工厂缺乏款项购买原材料已经无法开工。1924年,冯玉祥将兵工厂部分机器拆运到天津,后作为自己的随军修械所。到1924.12时,德县兵工厂已经燃料告罄暂行停工,要求先拨付20万购买材料。1925冬,山东督军张宗昌将大部分设备及员工转入到济南的山东兵工厂。德县兵工厂停办。1926.2.26陆军部电令德县兵工厂解散员工,德厂正式停办。德县兵工厂结束了自己短短二十余年的历史。

兵工厂停办后,山东督军张宗昌把德州以南划为他的势力范围,而兵工厂所在的德州以北则属于另一个军阀李景林的势力范围。张宗昌在停办后便将机器设备拆迁至济南新城兵工厂。新城兵工厂后来在抗战时辗转迁往重庆,改为30兵工厂。而兵工厂被遣散的工人分别去了济南、汉阳、巩县、太原、沈阳、重庆等地的兵工厂。德县兵工厂房舍则因为十分坚固,裁撤后厂内房舍仍在,成为驻军的营房。1934.7又将留存的机具物件等移交给济南兵工厂,房地产移交给山东省政府。1937年,日军占领德州后,也曾在此驻扎过军队。1946年6月,德州老百姓在内战混乱中将兵工厂房舍拆毁。

总评:

德州北洋机器局(德县兵工厂)是袁世凯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任内兴建的一个最重要的兵工厂,虽然名义上是复建北洋机器局,但实质上是等于兴建。德厂是当时全国最重要的兵工厂之一。肩负着整个华北以及东北和部分西北军队的主要弹药来源地。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也曾经是清末兵工厂改革计划中重点的扩充工厂之一,计划让其成为全国尤其是北方最主要的弹药生产厂。清末和北洋政府初期,全国还维持着一个基本统一的局面而且没有什么大的战乱,兵工厂还能正常维持生产运转。而北洋政府后期全国到处军阀割据而且内战连年,加上山东地处南北要冲之地,内部各种势力派系错综复杂,战乱频仍,兵工厂则因为没有足额甚至是基本的经费来源,生产乃至基本的生存都成为了问题,最终走向了停产关门的境地。而德厂的关门,也意味着北方又缺少了一个弹药生产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