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师成长报告:播种希望,放心去飞
侯文杰
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乡村教师。在语文教学之路上,我是一位耕耘者,播洒汗水,收获富足,乐此不疲。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上,播种希望,放心去飞。
用爱心铸就师德
教育的过程是创造性很强,又极富挑战性的过程,只懂教书不会育人,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我谨记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学生让我找到爱的真谛。“爱,是最好的教育。”这种教育本身是人类丰富的情感中最亮丽的一笔。这是一种浩大而又包容一切的情感,它浸透在我的生命中,丰富着我生命的每一个细节。
中考前,一个学生情绪低落,成绩直线下降。我从侧面了解到,他的父亲母失业在家,百无聊赖,夜以继日地在家中酗酒玩牌,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学习和休息。几次同家长联系没有结果,在做家访时,我愤怒地掀翻了牌桌激动地说:“你们可以不考虑自己的孩子,可我要为我的学生负责!”当这位同学拿到录取通知书时,家长含着眼泪说:“老师,您救了孩子,也救了我们家。”并诚恳地道歉。此时,我明白了“老师”二字的真正内涵。
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深深地感悟到:在工作中,更重要的是用“心”去思考,用“心”去工作,用“心”去爱孩子。爱,是教育的前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工作的高尚和育人的欢乐。
用梦想播种希望
我有一个梦想。梦想的源头是从2004年张家口市“走进新课程高级研讨会”上认识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开始的。我近乎痴迷地在余先生的著作中跋涉,尽情地吮吸余老师身上的灵气,也有了像余老师一样成就一番事业的梦想。身边没有名师指导,我就一本一本地阅读名师的教学专著;不能亲临现场目睹名师上课的风采,我就一节又一节地观看名师录像课光盘,认真记听课笔记,领会名师课堂中蕴含的教学理念,学习名师对教育的执著和巨大的人格魅力,体会教师这份职业的神圣与崇高。之后,再次面对平凡的教学生活,我感到了充实、幸福,因为,我有了一个梦想。我为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而不懈努力,把成为一个学者型的教师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机遇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头脑。2005年我带毕业班,一次,县教研室领导到我校进行教学视导,对我上的一节复习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同年9月我很荣幸地被推荐到教育部东北高师师资培训中心进行脱产学习。一年的学习生活是短暂的,但从那里学到的知识却让我受益无穷。我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技能,最重要的是学会了一种新的学习方法,为我终身的继续学习,创造了极好的条件和基础,使我认识到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挑战自己、超越自己,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作为狼山中学的语文教研组长,我精心组织教研组活动,与同科组老师一起钻研教材、教法与学法,共同开发教学研究专题。为提高全体语文教师的业务水平,我创办了教研刊物《语文组教研通讯》,以“深化教学改革,交流教学经验,增强教学实效,提高教学效率”为办刊宗旨,为语文组教师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受到语文教研组老师的一致好评。
我带领老师们进行课题研究。我们从事两项省级以上课题的研究工作。我们在进行课题研究中,不断总结成败得失,思考问题的症结所在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课题研究也使老师们经常查阅资料、动笔写作成为习惯。我还组织语文组教师参加各种论文、课件、试题比赛,提高了本组教师的业务水平,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近年来,我获奖或发表的教育教辅类文章达二十余篇,主编专著一部。我的初中语文创新教育成果被河北省创新教育成果被评为创新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由于成绩突出,我先后被评为全国中语会“优秀教师”、“优秀实验教师”,张家口市“教学新星”、怀来县“优秀教师”,被聘为全国中语会创新写作专题组研究员、中华语文网特约编辑,多次受到县人民政府嘉奖奖励。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进行过不少有益的尝试:我在我校开设书法课,组织成立了“绿帆文学社”,利用课前五分钟朗诵、演讲或口头作文,开展了“家乡文化大搜索”系列活动,指导学生写研究性小论文。这些活动的开展,使课内与课外、教学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学生的收益也许是终生的。在我的指导下,学生的作文和书法作品发表于《语文报》、《语文周报》、《张家口晚报》,共计有一百多人在各类比赛中获奖。
用执着收获快乐
平凡是最真的存在,站在三尺讲台上,教师会成为一种永久的伟岸。跋涉于文字间,我走不进灯红酒绿的喧闹,却读得懂风清月白的宁静和旷远。疲惫而忙碌的日子里,我只想着用道德和智慧的甘泉,浇灌出一片如茵的芳草地,用坚实的脚步,书写一段段青春的壮丽诗行。在语文教学之路上,我走过了一段艰辛而有所获的旅程,我始终牢记着这样一句话:“甘于寂寞,安于贫困,勤于耕耘,乐于奉献。”
俄国作家屠格涅夫说得好:“工作吧,工作吧,现在还不是写总结的时候。”我的教学路还很长,在我的词典里,“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会不断地挑战自我,追求卓越,用智慧点燃智慧,用心灵感染心灵,为了心中的碧海蓝天——播种希望、放心去飞!
(来源:人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