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课文学写作:藏在橘子和冰糖葫芦里的写作秘密

藏在橘子和冰糖葫芦里的写作秘密

亲爱的孩子们:

看到这个标题你们一定感到很奇怪吧?橘子和冰糖葫芦都是好吃的,用现在流行的话说这跟写作文“一毛钱关系也没有”。难道这些食物里有益智因子,吃了就能让人马上会写作文了?呵呵,当然不是啦!不过我倒是想问问你们,平常吃橘子和冰糖葫芦的时候有没有仔细观察过它们的样子呢?也许你们会说,这谁没见过?橘子不就是剥开黄绿色的皮,里面就是一片一片并排挨着、围成一团的橘瓣吗?冰糖葫芦不就是一根竹签儿上一个一个依次串着几颗裹着糖浆的山楂或者其它果子么?的确如此。这秘密呀,就藏在橘瓣和冰糖葫芦果儿的排列方式里。

你们一定更加感到奇怪了。在解答你们心中的疑问之前,我再问问你们,还记得学过的这些课文吗:《四个太阳》(一年级);《北京亮起来了》(二年级);《富饶的西沙群岛》(三年级);《生命 生命》(四年级);《新型玻璃》(五年级);《索溪峪的“野”》(六年级)……如果这些课文你都学过或者都有了解,你一定会发现这些文章有的是写景的——比如《北京亮起来了》,描写的是北京城到了晚上就成了“灯的海洋,光的世界”,分别写到了长安街、立交桥、王府井和西单商业街以及故宫的种种灯光;有的是介绍说明事物的——比如《新型玻璃》,就分别介绍了“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说明了这些新型玻璃各自的作用和特点;还有的是写心里的感悟——比如《生命 生命》,作者举了“飞蛾求生”、“瓜苗生长”、“聆听心跳”这三个例子,来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它们内容各不相同,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这些文章都是围绕一个主题,用了几个并列的段落来加以描写、说明、阐述,可不就像橘子里那些一片挨着一片、并排着围成一团的橘瓣么?是的,这种并列式的结构还有一个很美的名字叫“橘瓣式”。如果你再细心些,会发现用“橘瓣式”写成的文章,那些并列的段落即便交换位置,把先说的放到后面说、后说的放到前面说,并不会影响文章要表达的主题。

再读读上面说到的这些文章,你们还会发现这些文章没有一个是只单独写一个故事的。因为故事总有起因、经过、结果,有一定的先后顺序和逻辑关系,不能随便调换,否则这个故事就不容易说清楚了。

那像不能用“橘瓣式”来写的文章又用什么结构写好呢?聪明的你们一定想到了另一种好吃的——冰糖葫芦。对啦,像这样一环扣一环,一定要按顺序来写的文章结构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串珠式”。除了讲故事,像《颐和园》这样用按照游览路线、用“移步换景”法写成的文章也是串珠式。因为所写景物的变化是随着作者游玩的路线而变化,而我们都不是“空中飞人”,不可能一下到这、一下到那,所以这些段落的顺序也不能随便调换。

通过上面的解释,你们现在能明白为什么说橘子和冰糖葫芦里藏着写作的秘密了吧?以后要写文章之前,可以先想一想,要写的内容适合用什么方式去写。尤其是写景的文章,是像《北京亮起来了》那样用“橘瓣式”,还是像《颐和园》那样用“串珠式”,你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做出选择。这样想来,是不是觉得写作文其实挺有意思的,就好像可以尝试不同味道的美食,有时候在结构上我们也可以玩出一些花样。好啦,希望这个关于橘子和冰糖葫芦小秘密的揭晓能对你们的写作有帮助,愿你们在写作实践中能体验到创造的快乐!

你们的大朋友:陈老师

2018.10

本文发表于《小溪流》2018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