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三个问题
今天去浙大城市学院讲课,发现他们宣传海报上提了三个问题,都是我有兴趣的,就顺便回答了一下。
1.大学语文在优秀综合性大学通识教育中的作用?
通识教育是与专业教育相对的,大学语文是工具课,既是专业教育的工具,也是通识教育的工具。所谓工具,是指语言文字工具,即“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假如没有这一条,大学语文可以不要开,因为大学语文的每一单元,甚至每一篇课文,通识教育都可以开出专门的课来。但是通识教育不可能承担“听说读写”训练的任务,让通识课的老师承担,他们也不会愿意,只有大学语文老师才会承担这样辛苦的工作。
2.覆盖清华大学全校的写作与沟通课火爆原因何在?
“写作与沟通”这门课其实很多学校都在开,但是都不如清华大学这么热闹,一方面当然是他们的宣传工作做得好,另一方面也是他们钱多,有实力。去年这门课他们25个专职教师开了100个班级课,平均每个教师教4个班,他们是小班化教学,每个班15名学生,4个班就是60名学生,相当于一个常规班。假如让我们老师一人只教一个常规班,也都能教得很好。清华应该给全国做表率的恐怕应该还是“课程思政”,教育学生爱国,出去留学可以,但是学成要回来报效国家,目前他们出去读博的学生,80%都不回来。
3.新文科建设给大学语文发展带来什么样的新契机?
新文科建设固然给大学语文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而大学语文也将给新文科建设提供历史经验。新文科建设一个重要特征是学科交叉,交叉学科又称“边缘学科”,这些年大学语文遭遇边缘化,换一个角度看却正是边缘学科的特征,我们的教材天文地理、文史哲经无所不包,我们的老师报课题,评职称,不知道该报文学,还是语言,还是教育?正是和这些学科都有交叉关系的证明。所以我们要充分总结大学语文一百年的历史,为新文科建设提供经验。下个月绍兴有一个大学语文会议,我想讲的题目就是:大学语文是新文科建设的一个早期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