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的语言修辞研究
尤勇·2008年4月
引言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千百年来,人们大多是从医理上探究《内经》,从文学、文化方面进行的研究较少。
笔者深深着迷于《内经》的博大精深,特别是其语言的精妙深奥,因此意欲从医文结合的角度进行研究,具体说就是对《内经》的语言修辞作一研究。
修辞,既包括修辞格,还包括音韵修辞、词类修辞、句子修辞、语篇修辞、语体修辞等。笔者打算在修辞格的基础上,对《内经》的词类修辞、句子修辞、语篇修辞作一探索性研究,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内经》语言,从而进一步探究其精义,同时也能更好的鉴赏其语言修辞的美妙,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本文在掌握大量资料的基础上,采用文献资料法、综合分析法、训话法、归类法等进行研究,希望能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向前推进一步。
一、修辞概述
“修辞”一词最早见于先秦的《周易》“修辞立其诚”。
据《说文解字》:“修,饰也。辞,说也。”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修之从乡者,洒刷之也,藻绘之也。”
修辞,即修饰语辞的意思。
孔子很重视文字的修饰,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就是说,言辞没有文采,流传不会久远。
《论语》十四《宪问》有这样几句话:“为命,神谋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可见,那时文件的起草、修饰、讨论、润色,都有专人负责。其中,“修饰”“润色”即指的是修辞了。
基于修辞是语辞的修饰这一认识,有人主张,修辞就是语言的美化。二十世纪20年代王易《修辞学》说:“修辞学一名美辞学,因其讲述修饰辞句而使增其美之理论也。”
与修辞美化说相联系,还有人把修辞看作语言的变异。胡怀深《修辞学发微》将修辞的方法归纳为不照普通的用法,造句不照普通的造法,理论方面故意地不合逻辑,事物方面故意地和实际情形不符合等,实际上就是把修辞看作词汇、语法、逻辑常规用法的变异。
二十世纪30年代陈望道著《修辞学发凡》,修辞学界很多人都认为修辞就是语言的调整、选择和组合。
《修辞学发凡》说:“修辞不过是调整语辞使达情传意能够适切的一种努力。”
王德春主编的《修辞学词典》认为:“修辞是对言语进行加工、修饰和调整,以达到最佳交际效果的活动。”
张志公在《修辞学习》创刊号著文:“修辞就是运用语言的时候,根据一定目的精心选择语言材料这样一个过程。”
现在所说的修辞,有三个涵义:
(1)指修辞活动,即作者为了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地表达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活动;
(2)指修辞现象;
(3)指修辞学,即讲究语言表达效果的科学。
具体来说,修辞是研究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使用什么修辞方法,造成什么样的修辞现象,取得什么样的修辞效果的一门综合性语言科学。
古圣先贤对修辞的社会价值有着深刻的理解、认识。
孔子说:“一言而兴邦、一言而丧邦。”(《论语·子路》)
汉·刘向:“子产曰:'出言陈辞,身之得失,国之安危也。’……昔子产修其辞而赵武致其敬,王孙满明其言而楚庄以惨,苏秦行其说而六国以安,删通陈其说而身得以全。夫辞者乃所以尊君、重身、安国、全性命也。故辞不可不修,而说不可不善。”(《说芫·善说》)
又说:“百行之本,一言也。一言而适,可以却敌;一言而得,可以保国。”(《说芫·谈丛》)
唐韩愈:“修其辞以明其道。”(《争臣论》)
可见,修辞绝不是雕虫小技,而是社会发展、为人处世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是建功立业、安邦兴国的重要武器。
《修辞学发凡》说:“修辞学的研究对象——修辞现象,就是运用语文的各种材料、各种表现方法,表达说者所要表达的内容的现象。”
任何修辞现象都有修辞内容、修辞手段、修辞效果三个方面:
要表达的客观对象和主观情感,称之为修辞内容;
为了增强修辞效果而使用的语言材料和非语言材料、表达方式、手法和技巧,称之为修辞手段;
而运用修辞手段表达内容所产生的效果,称之为修辞效果。
二、研究修辞的价值意义
《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成书于2000多年前,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确立的标志,有“医家之灵素,即儒者之六经”之说。然其辞古,其义奥,读者常难达其意,虽历代注疏者甚多,但多从音、形、义对其原文进行注释。
对《内经》原文的理解固然要考虑其成书年代所运用的词语的本身含义,更主要的,还在于该词所处的语言环境及其客观意义。
《内经》运用多种修辞手段,全面论述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人的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等,因此,它又是古代医籍中运用修辞的典范,全书言简意骇,风格警秀,为医家千古之绝唱。
研究修辞,是扫除《内经》阅读时的语言文字障碍,准确理解文章内容的重要方法。
我国古代的语言极其发达,这是古人运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书”造字法的必然结果。至今,人们依然能够运用古人创制的那些最简练的文字,精确地表述人类认识的最新成果。
我国古人对语言表达效果的重视与追求,是举世无双的,修辞必然十分发达,有的修辞方法甚至早已达到了顶峰,如炼字、对偶、借代、比喻、夸张、委婉、省略等,所以古文极其精炼,曲尽其妙,名著经典往往句句金玉、字字珠玑。
①研读古人作品,必先通晓修辞,方可认识古人遣词用字精义,理解古人文章内容的内涵。
正如近人黄侃所说:“古书文句驳荦该者众,不悉其例,不能得其旨意。言文法者,于此又有所未暇也。”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如下一段文字:
“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其中“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句,历代诸家注释,约之不外二端:
一是阳生阴长是阴阳之治(正常),阳杀阴藏是阴阳之乱(反常);
二是阳生阴长是阳中之阴阳,阳杀阴藏是阴中之阴阳,说明阴阳对立之中又有互藏之道。
各家注释,相互矛盾,晦涩难明。
其实,“阳生阴长,阳杀阴藏”为互文,即“阴阳的运动,产生万物的生长、杀藏”。
此训可从《素问·天元纪大论》“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得到佐证。
“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亦为互文,说明“天地阴阳的运动,产生万物生长杀藏”的变化。
我们看到,如果不知“互文”修辞,就不明简炼经文之所言啊。
②全面深入地研究《内经》修辞,对《内经》的校勘也大有禅益。
例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有如下一段文字:
风化于天,清反胜之,治以酸温,佐以甘苦;
热化于天,寒反胜之,治以甘温,佐以苦酸辛;
湿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苦寒,佐以苦酸;
火化于天,寒反胜之,治以甘热,佐以苦辛;
燥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辛寒,佐以苦甘;
寒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咸冷,佐以苦辛。
这段文字,是六个复句的排比。每个复句,都由四个短语构成,共有24个短语。其中,23个短语都是四个字,唯有第二复句的最后一个短语“佐以苦酸辛”是五个字,显然其中有衍字。
在“苦酸辛”中,苦能清热,辛能散寒,与上文“热”“寒”有关。酸主收敛,没有着落。因此“酸”疑为衍字。
在同篇文章中,还有如下一段排比的文字:
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以甘缓之,以辛散之;
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
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写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
文中第一复句的第三个短语“佐以苦”是三个字,与其他复句相应的短语字数不等,其中当有漏字。查明抄本,“苦”下有“甘“字,可以证实。
再如第五复句中有四个短语,而第六复句中却有六个短语,与前面每个排比句有五个短语不相称。疑第五、六复句之间当有错简。通过药物性味功能的分析,可知第六复句的“以辛润之”,当移于第五复句中的“以苦下之”之下。郭需春《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释》认为当以“以咸下之”移此,尚待进一步考证。
又如,《灵枢·五色》有如下这段文字:
五色各见其部,
察其浮沉,以知浅深;
察其泽夭,以观成败;
察其散搏,以知远近;
视色上下,以知病处。
这是一段用排比句组成的文字,句中用了许多反义词,加强了表达效果。
但其中,“散搏”却不能构成一对反义词,此字应为“抟”字之讹,即应作“散抟”。“抟”的意思是“聚”,“散抟”即“散聚”之意。
由此可见,校勘《内经》工作,也需要对《内经》修辞进行研究。
③研究《内经》修辞,还可以了解《内经》成书年代的一些情况。
例如,《灵枢·逆顺》有如下一段文字:
黄帝曰:候之奈何?
伯高曰:《兵法》曰:无迎逢逢之气,无击堂堂之阵。
伯高所引用的话,出自《孙子·军争篇》。
《孙子》是春秋时军事家孙武所著,孙武曾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被任为将。吴王阖闾(公元前514~前495年)在位之时,已是春秋末年。这样我们就可以据此断定,《内经》产生的最早年代,不会在春秋时期,充其量是在战国初期。
④通过修辞研究,我们还可以知道在《内经》成书以前曾有许多更为古老的医药文献。
《内经》引用的古代医书有20多种,仅《素问·病能论》就有《上经》、《下经》、《金匮》、《揆度》、《奇恒》等多种。这说明,《内经》的成书不是偶然的,它是在总结古人与疾病作斗争经验的基础上,参考了大量的古代医书而写成的。
同时,通过《内经》的引文,还可以了解到一些古代医书的大体内容。这为我们进一步探讨中医学渊源,研究医学发展的历史,提供了许多很有价值的直证材料。
⑤研究《内经》修辞,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不言手段。这一点主要是针对学习现代汉语修辞而言的。我们应该明白,现代汉语修辞与古代汉语修辞是一脉相承的。
研究古代汉语修辞,便于我们探索和追溯现代汉语修辞的源流,促进我们今天的写作,使之更加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中国气魄,以增强中国文化的光彩。
研究修辞,至少有上述五个方面的价值意义。
三、文献回顾(略)
目前《内经》修辞的研究,大多着重于修辞格,即具体的修辞方式、方法的研究,表现为比喻、借代、互文、省略、避复、错综、分承、举备、引用、层递、反复、变文等。
应该说,修辞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绝不局限为修辞格,还应包括音韵修辞、词语修辞、句子修辞、语段修辞、篇章修辞、语体修辞、风格修辞等。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拟在对《内经》修辞格做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上,对《内经》的词语修辞、句子修辞、篇章修辞作一探究,以求抛砖引玉。
四、《黄帝内经》修辞格的研究
修辞格简称“辞格”,该术语最早见于唐钺的《修辞格》,并随陈望道所著《修辞学发凡》得以流传而广为人知。
修辞格是为了使说话增强表达效果而运用的一些修饰描摹的特殊方法。包括比喻、借代、映衬、摹状、双关、引用、仿拟、拈连、反复、对偶、排比、层递、错综、顶真等。
(一)比喻
比喻也叫譬喻,也就是打比方。
运用比喻,可以使事物被描述的更具体、生动、形象,更容易理解,所以古人经常运用这一方法。
《内经》的作者就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来深入浅出地叙事说理。
依据表现方式的不同,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类,分述如下。
1.明喻
明喻亦称直喻,显比。
特点:被比喻的事物(本体)和比喻的事物(喻体)同时出现,两者之间一般都有“如、若、犹、似”等比喻词。
格式:甲如乙。
例子:
(1)今夫五藏之有疾也,譬犹刺也,犹污也,犹结也,犹闭也。(《灵枢·九针十二原》)
(2)脏腑之在胸胁腹里之内也,如匣匮之藏禁器也,各有次舍,异命而同处,一域之中,其气各异。(《灵枢·胀论》)
例1形象地说明了五脏疾病的不同特点。
例2以“匣匮之藏禁器”形象比喻胸腹中的内脏各有不同的名称、解剖部位和生理特点。
2.暗喻
把被比喻的事物直接说成就是某种事物,也就是把本体和喻体说成一个东西。
(1)心者,君主之官也……肺者,相傅之官也……肝者,将军之官……膀胱者,州都之官……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素问·灵兰秘典论》)
(2)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例1句中借用君主、相傅、将军、州都等十二种官位体制及其职责,有声有色地阐明了十二脏腑各自的主要功能及协同制约的关系。
例2把六经比作川,把肠胃比作海,把九窍比作水流之气,形象逼真。
3.借喻
又叫借比。借比喻的事物来代替某种事物,句中不出现本体,只出现喻体。它可以产生含蓄、巧妙、寓意深刻的修辞效果。
(1)飘骤高深,击石飞空,洪水乃从,川流漫衍,田牧土驹。(《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2)故匠人不能释尺寸而意长短,废绳墨而起平木也;工人不能置规而为圆,去矩而为方。《灵枢·逆顺肥瘦》)
(3)鬲肓之上,中有父母。(《素问·刺禁论》)
(4)持雌失雄,弃阴附阳,不知并合,诊故不明。(《素问·方盛衰论》)
例1“田牧土驹”,王冰注:“大水己去,石土危然,有如群驹牧于田野”,可知田牧土驹是用来比喻田野之间嵬然的土石,就像一群放牧的马。
例2用“匠人”“工人”比喻医人,用“尺”“绳墨”“规矩”来比喻治疗疾病的法度和标准,强调医生必须掌握人的生理常变规律和治疗原则,才能有效地治疗。
例3“父母”比喻的称法,指心肺二藏。唐杨上善:“心为阳,父也;肺为阴,母也。肺主于气,心主于血,共营卫于身,故为父母。”
例4雌,喻指阴阳之阴;雄,喻指阴阳之阳。
(二)对偶
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成对地排列起来。
对偶的句式看起来整齐美观,读起来节奏铿锵,而且在意义上也能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
从结构类型上,对偶分为正对、反对和串对。
《内经》中的对偶,根据内容的需要而采用比较灵活的形式,不像六朝时盛行的重视声韵和谐及词藻华丽的骈体文,也不像唐朝时格律要求严格、字有平仄定规的唐诗。
1.正对
构成对偶的两个句子,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来说明同一事理,在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
正对的两个句子之间是并列关系,有人称之为平对。
例子:
(1)余闻上古真人,提絜天地,把握阴阳。(《素问·上古天真论》)
(2)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素问·上古天真论》)
(3)岐伯曰:此所谓圣人易语,良马易御也。(《素问·气穴论》)
例1句中“提絜”与“把握”相对,“天地”与“阴阳”相对,说明上古真人完全掌握了天地运生之道和阴阳的变化之机。
例2中“处”与“从”相对,“天地”与“八风”相对,“和”与“理”相对。
例3“圣人”对“良马”、“易语”对“易御”,其中“易”为共用语,“语”与“御”还双声叠韵。
2.反对
两个句子从正反对立的两个方面说明同一事理,在意思上相对或相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反对。
例子:
(4)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5)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论》)。
(6)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素问·移精变气论》)
例4句中“阳”与“阴”反对,“寒”与“热”反对。
例5”得神者”与“失神者”反对,“昌”与“亡“反对。
例6“寒”与“暑”反对,“内”与“外”反对,“眷慕”与“伸宦”反对。
3.串对
又叫流水对。两个句子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
例子:
(7)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素问·阴阳离合论》)
例7“太冲之地”与“少阴之上”相对,“名曰少阴”与“名曰太阳”相对,意为太冲的下部,是少阴经脉,少阴经的上方,是太阳经脉。意思相连,属于典型的流水对。
(三)排比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叫做排比。
排比句中,各排比部分互相衔接,气脉贯通,结构相同,节奏鲜明,给人以密集、紧凑、一气呵成之感。
宋代陈骙《文则》说:“文有数句用一类字,所以壮文势,广文义也。”
恰当地运用排比,可以极大地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内经》中多处都运用到排比,极富表现力。
例子:
(1)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素问·四气调神论》)
(2)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绚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素问·上古天真论》)
(3)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素问·血气形志》)
(4)五色各见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察其泽天,以观成败;察其散抟,以知远近;视色上下,以知病处。(《灵枢·五色》)
(5)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稿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纸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素问·五脏生成》)
(6)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藏真散於肝,肝藏筋膜之气也。
夏胃微钩曰平,钩多胃少曰心病,但钩无胃曰死,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藏真通於心,心藏血脉之气也。
长夏胃微爽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无胃曰死,爽弱有石曰冬病,弱甚曰今病。藏真潘於脾,脾藏肌肉之气也。
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无胃曰死,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藏真高於肺,以行荣卫阴阳也。
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肾病,但石无胃曰死,石而有钩曰夏病,钩甚日今病。藏真下於肾,肾藏骨髓之气也。(《素问·平人气象论》)
例1为三个短语的排比,强调人要顺应天地的生发长养之道。
例2用五个排比的短语简要说明了黄帝成长的经历,显示了黄帝的不同凡俗。
例3为六个分句的排比,分别介绍了六经气血多少的正常值,清楚明白,一目了然。
例4为四个句子的排比,分别说明了观察五色的不同方面以求得知的不同结果,用排比的方式,加强了表达效果。
例5为五个复句的排比,说明了五味偏嗜过度对人体所造成的伤害。
例6通过五个段落的排比,说明了不同季节胃气的特点,病变的规律等,条理清晰,说理透彻。
(四)连及
在说到某一事物的同时,附带提及了另一有关的事物,但这一有关事物在文句中并没有实际的意义。
因此有人又称“连及”为带言。
连及的作用主要是协调音节。
例子:
(1)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爽遇而不得行,故热。(《灵枢·病宜》)
(2)辩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素问·上古天真论》)
(3)余欲临病人,观死生,决嫌疑。(《素问·移精变气论》)
(4)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问甚之时,死生之期也。(《素问·藏气法时论》)
(5)今良工皆得其法,守其数,亲戚兄弟远近音色日闻于耳。(《素问·汤液醪醴论》)
(6)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素问·脉要精微论》)
例1中的“营卫”的“卫”字连及,因为卫气是行于脉外的,并不行于经脉之中,而且下文有另说卫气情况的句子(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
例2中的“逆从”只取“从”而不取“逆”,谓顺从阴阳,则“将从上古合同於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例3所谓“观死生”,指观察判断病人的死期,而不指生。张志聪注:“嫌疑者,不能决其死生也”,此“死生”亦指死亡言。
例4“死生”亦指“死”言。
例5“远近”言其近。
例6“善恶”偏“恶”意,谓(言语)错乱,胡言乱语。
(五)虚数
虚数即数的虚指或虚用。也就是,说了一个具体数字,但要说的意思、数字,实际上并不便是该数,所说之数只是用以表示某种情况的多或大概罢了。
清代汪中在《述学·释三九》中写道:“生人之措辞,凡一二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以三以见其多;三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以九以见其极多,比言语之虚数也。实数可指也,虚数不可执也。推之十百千万,莫不皆然。”这段话,清楚地说明了虚数的实质。
(1)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素问·上古天真论》)
(2)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素问·阴阳离合论》)
例1“百岁”并非实指一百岁,上古人不可能活那么大岁数,这里泛指人高寿,用以说明养生的重要性。
例2“十、百、千、万”也非确指,而是极言其多,指宇宙间一切相对的事物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和说明。
(六)避讳
出于对尊长的尊敬或敬畏和对某些事物的忌讳,而曲折其辞或换一种说法表达,也叫讳饰。
陈恒在《史诗举例》中指出:“民国以前,凡文字上不得直书当代君王或所尊之名,必须用其他方法以避之,是之谓避讳。避讳为中国特有之风俗,其俗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其历史垂二千年,其流弊足以淆乱古文书,然反而利用之,则可以解释古文书之疑滞,辨别古文书之真伪时代,识者便焉。盖讳字各朝不同,不音为时代之标志,前乎此或后乎此,均不能有是。”
又说:“研究避讳而能应用于校勘学及考古学者,谓之避讳学。”
《内经》中的避讳,主要是对涉及性、性器官、性交、怀孕及大小便等而言的。
例子:
(1)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素问·上古天真论》)
(2)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素问·脉要精微论》)
(3)伤于寒则阴缩入。(《灵枢·经筋》)
(4)醉饱行房,汗出于脾,因而三虚。(《素问·本病论》)
(5)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灵枢·邪客》)
(6)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灵枢·邪客》)
(7)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灵枢·水胀》
(8)两神相搏,合而成形。(《灵枢·决气》)
(9)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素问·阴阳别论》)
(10)凡治病必察其下。(《素问·五脏别论》)
(11)开鬼门,洁净府。(《素问·汤液酵酸论》)
(12)三阳俱逆,不得前后。(《素问·厥论》)
(13)人有重身,九月而疼。(《素问·奇病论》)
(14)其生于阳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素问·调经论》)
(15)太阳所至为流泄禁止,病之常也。(《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例1“入房”指性交。
例2“水泉”指小便。
例3“阴”泛指男女阴部。
例4“行房”指性交。
例5用“抱人”讳饰怀孕。张景岳云:“抱者,怀胎之义”。
例6用“茎”“垂”分别讳饰阴茎和睪丸。
例7用“子门”讳饰子宫颈口。张景岳注:“子门,即子宫之门”。
例8“两神相搏”指性交。
例9“隐曲”指大小便。
例10“下”指大小便。
例11“净府”指小便。
例12“前后”指大小便。
例13“重身”指怀孕。
例14“阴阳”指房事。
例15“流泄”指二便失禁。“禁止”指二便不通。
五、《黄帝内经》的词类修辞研究
在谈到词类修辞和句子修辞时,必然牵涉修辞和语法的关系。因此首先有必要对二者的关系进行阐明。
医古文修辞和语法,虽然是两个不同范畴的知识,但它们之间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表现为:
某些修辞现象往往具有一定的语法特点,甚至可以说就是语法现象;
某些语法现象也往往具有一定的修辞特点,甚至可以说就是很好的修辞现象。
也就是说,修辞和语法之间,存在着共同点(交集)。当然,如果从它们各自的角度认识和理解,这些共同点会有不同的含义,但这种关系的存在却有着重要的意义。
修辞和语法它们之所以存在这样的关系,就是因为它们都作用于同一个东西——语言,而且又都有着讲求效果的目的,只不过修辞是从如何更好地表达的角度来讲求效果,语法是从规范化标准化的角度来讲求效果罢了。
《内经》的许多经文,都体现了这一共同点。
(一)词类活用现象的修辞效果
人们一般更多的是从语法的角度来研究词类活用问题,孰不知,词类活用现象在修辞上的功能也是非常明显的,不容忽视。
清袁仁林《虚字说》:“实字虚用,死字活用,此等用法,虽字书亦不能遍译,如'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城其国,草其朝’,'死生而肉骨’,'土国城槽’之类,上一字俱系死实字,一经如此用之,顿成虚活,而反觉意味无穷,大抵字经文士驱遣,凡实皆可虚,凡死皆可活,但有用不用之时耳。从其体之静者,随而写之,则为实为死;从其用之动考,以意遣之,则为虚为活。用字新奇简练,此亦一法。”
这段话,既精辟揭示了词类活用的修辞特点,同时也指出了词类活用的修辞作用就是使语言“新奇简练”、“意味无穷”。
《内经》中词类活用所产生的修辞效果,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高度浓缩词语,显得十分简练
(1)下之则胀已,汗之则疮已。(《素问·五常政大论》)
(2)魂伤则狂妄不精,不精则不正,当人阴缩而挛筋。(《灵枢·本神》)
(3)大惊大恐,必定其气乃刺之;乘车来之者,卧而休之,如食顷乃刺之。(《灵枢·终始》
(4)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素问·经脉别论》)
(5)五脏之气已绝于内,而用针者反实其外,是谓重竭。(《灵枢·九针十二原》)
(6)人之所以应土者,肉也。故为之治针,必筩其身而圆其末,无令伤肉分。伤则气竭。(《灵枢·九针论》)
(7)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灵枢·九针十二原》)
(8)发于腐,名曰甘宜,色青,其状如谷实枯萎,常苦寒热,急治之,去其寒热。(《灵枢·痛痘》)
(9)脾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素问·太阴阳明论》)
例1“下”“汗”分别为“使……泄下”“使……发汗”的意思。
例2“挛”意为“使……拘挛”。
例3“定、卧、休”分别为“使……安定”“使……躺卧”“使……休息”的意思。
例4“朝”意为“使……会合”。
例5“实”意为“使…充实”。
例6“筩”又作“桶”,意为“使……呈圆直的竹筒状”。
例7“子”意为“以……为子”。
例8“苦”意为“以……为苦”。
例9“著”意为“使……照著”。
通过上述例子我们看到,本来需要多个词语才能表达清楚的意思,现在只用了一个词就说明了问题,从而使句子显得十分简洁、凝练。
2.可以使语言形象生动
(1)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素问·异法方宜论》)
(2)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素问·离合真邪论》)
(3)夫盐之味咸,其气令器津泄。(《素问·宝命全形论》)
(4)善行水者,不能往冰,善穿地者,不能凿冻。(《素问·刺节真邪论》)
(5)恍饱之数,生于毫氂,毫氂之数,起于度量,千之万之,可以益大。(《素问·灵兰秘典论》)
(6)浮鼓相应,犹拔刺雪污。(《素问·至真要大论》)
例1“美”,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美”的意思,生动地说明了“其民”悠然自得的样子。
例2“波”“陇”,名词用作状语,分别修饰动词“涌”和“起”,形象地描述了经水活动的样子。
例3“津”,名词用作状语,修饰动词“泄”,形象地表示了泄的样子。
例4“冰”“冻”,形容词用作名词作宾语,意为“冰块”、“冻土”,极言其冷。
例5“千”“万”,数词用作动词,意为“把……扩大到一千倍一万倍”,极言其大。
例6“雪”,名词动用,形象地描绘出祛除病邪的样子。
(二)同义词的修辞效果
同义词是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包括等义词和近义词两种。
《内经》中,同义词的使用相当频繁,这些同义词的使用可以起到以下修辞效果:
●按需选择,使刻画形象准确。
同义词的大量存在,为我们根据表达的具体需要选择其中最准确、最恰当的一个词,提供了便利条件。表达者可以根据表达的具体需要,斟酌使用有细微区别的同义词,以取得表意准确、微妙、圆熟的表达效果。
医书属于自然科学类,它要求运用语言对人体生理、病理作出尽可能明确、详细的说明,要求分辨出疾病细微的差别。因此,医书对同义词的使用相当频繁,而且注意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这种情况,在《内经》例表现得比较突出。
例子:
(1)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行有分纪,周有道理。(《素问·六节脏象论》)
(3)夫病之始生也,极微极精。(《素问·汤液醪醴论》)
(4)太虚寥廓,肇基化元。(《素问·天元纪大论》)
(5)金曰审平,水曰静顺。(《素问·五常政大论》)
(6)厥阴所至为緛戾,少阴所至为悲妄衄衊。(《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7)其德敷和,其化生荣,其政舒启(《素问·气交变大论》)
(8)离绝菀结,忧恐喜怒,五脏空虚,血气离守,工不能知,何术之语。(《素问·疏五过论》)
例1变化不测谓之“神”,品物流形谓之“明”:合而言之,指的是能使万物显露形和发生变化的巨大力量。
例2分纪指天体上一定的区域和度数。
例3清高士宗:“微,犹轻也;精,犹细也。”
例4肇,开始。基,依据。
例5静,平静。顺,和顺。明张介宾:“水体清静,性柔而顺。”
例6緛是拘急短缩;戾,身体屈曲;衄,鼻孔出血,泛指出血;衊,张介宾:“污血为蚝。”
例7明张介宾:“舒,展也。启,开也。”
例8明张介宾:“离者,失其亲爱。绝者,断其所怀。菀,谓思虑抑郁。结,谓深情难解。”
●同义词换用,可以避免单调重复,使语言活泼多变。
大量同义词的存在,为《内经》避免行文单调重复,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同一上下文中,表达相同或相近的概念时,交替使用同义词,可以使语言活泼多变,富于文采,避免雷同和文笔呆板。
例子:
(1)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素问·生气通天论》)
(2)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寃腹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肃杀而甚,则体重。(《素问·气交变大论》)
(4)所谓精光之论,大圣之业,宣明大道,通于无穷,究于无极也。(《素问·气交变大论》)
(5)阳盛则使人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不欲食。(《素问·阳明脉解篇》)
(6)南方生热,热生火,其德彰显。(《素问·气交变大论》)
(7)敷和之纪,木德周行,阳舒阴布,五化宣平。(《素问·五常政大论》)
(8)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素问·著至教论》)
(9)阳盛则梦大火燔灼。(《素问·脉要精微论》)
上述例子中同义词为:大↔苛;烦↔寃;肃↔杀;精↔光,宣↔明;骂↔詈;彰↔显;舒↔布;疑↔殆;燔↔灼。
(三)反义词的修辞效果
反义词是语音不同意义相反的词。正确运用反义词,可以突出事物的对比与矛盾,造成强烈的反差效果,从而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内经》行文使用了大量的反义词,取得了很好的修辞效果,使对比或对举的双方特点更加突出。
例子:
(1)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素问·脉要精微论》)
(2)形与气相任则寿,不相任则夭。皮与肉相裹则寿,不相裹则夭。(灵枢·寿天刚柔》)
(3)五藏者,固有小大高下坚脆端正偏倾者,六府亦有小大长短厚薄结直缓急,凡此二十五者,各不同,或善或恶,或吉或凶。(《灵枢·本藏》)
(4)来疾去徐,上实下虚,为厥癫疾。(《素问·脉要精微论》)
(5)余闻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柔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灵枢·寿夭刚柔》)
(6)视舌之好恶,以知吉凶。(灵枢·师传》)
(7)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灵枢·本神》)
(8)更发更止,更居更起。(《灵枢·周痹》)
(9)人之肥瘦大小寒温,有老壮少小,别之奈何。(《灵枢·卫气失常》)
(10)凡刺之属,三刺至谷气,邪偏妄合,阴阳易居,逆顺相反,沉浮易处。(《灵枢·终始》)
(11)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素问·六微旨大论》)
(12)贵贱贫富,各异品理。(《素问·疏五过论》)
(13)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素问·针解篇》)
(14)病在诸阳脉,且寒且热,诸分且寒且热,名曰狂。(《素问·长刺节论》)
上述每例均使用了多对反义词,以进行对比或对举,不但使对比对举的双方特点更加突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且使句式整齐,表现出结构严密而和谐的美。
六、《黄帝内经》的句子修辞研究
词和短语只能表达简单和复杂的概念,不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而句子则可以表达相对完整的思想。
句子修辞在修辞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组词成句,连句成章,句子是中心环节。
孤立的单个词语,谈不上什么修辞问题,词语的修辞价值要凭借词语在句子中所处的特定位置才得以体现:
句群、语段的修辞效果决定于句式、句型的选择与排列。
有些句子的结构成分搭配,从语法角度看是错误的,从修辞角度看却可能有很好的修辞效果。
句子修辞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方法,是修辞体系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包括句式、句型、句类的选择等。
《内经》中存在着大量的句子修辞现象,本文拟从以下几个小的方面作一研究。
(一)倒置
又叫倒装、倒言、颠倒、易位等。
从不同句法结构的惯例的角度来说,它又有词序的倒置和句序的倒置。
词序的倒置是单句中句子成分的倒置,主要有主谓倒置、述宾倒置、介宾倒置、定语和中心词的倒置等;
句序的倒置是复句中分句的倒置。
《内经》中主要出现的是宾语前置和定语后置。
例子:
(1)营卫之所行,皆何道从来?(《灵枢·营卫生会》)
(2)浮梁何因而得之?(《素问·腹中论》)
(3)阴气少,阳气多,阴阳不调,何补何写?(《灵枢·根结》)
(4)夫血之与气,异名同类,何谓也?(《灵枢·营卫生会》)
(5)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净则肉膝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素问·生气通天论》)
(6)故针有悬布天下者五,黔首共余食,莫之知也。(《素问·保命全形论》)
(7)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灵枢·卫气》)
(8)人之善饥而不嗜食者,何气使然?(《灵枢·大惑论》)
上述前六个例句都为宾语前置,后两个例句为定语后置。
例1何道从来↔从何道来。
例2何因而得之↔因何而得之。
例3何补何写↔补何写何。
例4何谓也↔谓何也。
例5弗之能害↔弗能害之。
例6莫之知也↔莫知之也。
例7“其浮气之不循经”与“其精气之行于经”应分别为“其不循经之浮气”“其行于经之精气”。
例8“人之善饥而不嗜食”应为“善饥而不嗜食之人”。
采用上述倒置的方法,主要是为了强调某个意思,同时可以协调文句的音韵和节奏,使句子富有变化,修辞的效果十分明显。
(二)疑问句
疑问句式有两种:一种是有疑而问,即疑问;一种是无疑而问,即反问。
采用这种句式,能引起读音的注意,启发读者思考,使语言波澜起伏,从而增强说服力。
例子:
(1)何物大于天乎?夫大于针者,惟五兵者焉。五兵者,死之备也,非生之具也。且夫人者,天地之镇也,其不可不参乎!夫治民者,亦唯针焉。(《灵枢·玉版》)。
(2)发于春夏,阴气少而阳气多,阴阳不调,何补何泻?发于秋冬,阳气少而阴气多,阴气盛而阳气衰,故茎叶枯槁,湿雨下归,阴阳相移,何泻何补?奇邪离经,不可胜数,不知根结,五脏六腑,折关败枢,开阖而走,阴阳大失,不可复取。九针之玄,要在终始。(《灵枢·根结》)。
例1先以令人感到惊疑的问题“何物大于天”设问,接着比较了针与五兵的不同作用,指出天地之间最宝贵的就是人。针能治病救人,其作用可与天地相参,所以说针的作用是巨大的。
例2“何补何泻、何泻何补”两次设问,作者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先从反面说明懂得根结的意义、了解脏腑经络及其开阖关枢的关系对防治疾病的重要意义,然后又从正面说明,九针妙用的关键在于彻底弄清经脉的循行情况,及其终始的内容和意义,侧面回答了“何补何泻、何泻何补”的问题。
例子:
(3)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4)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原?窘乎哉!消者耀耀,孰知其要?闵闵之当,孰者为良?(《素问·灵兰秘典》)
(5)是故治不能循理,弃术于市,妄治时愈,愚心自得。鸣呼!窃窃冥冥,孰知其道?(《素问·征四失论》)
例3作者的本意:病成后再治,乱成后再处理,就像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一样肯定是晚了。但作者没直说出来,而是用否定的反问句式,表达这一肯定的本意。
例4“孰知其原、孰知其要、孰者为良”三次反问,都没有直接回答,其实答案已寓其中,即:没有谁能了解医道之源,没有谁能找到致病的关键,没有谁知道怎么办好。
例5作者的本意是:医学的道理微妙深奥,没有谁能彻底了解。可是没有这么直说,而是通过“熟知其道”的反问来表达的。
(三)省略
省略现象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现象,一般有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和兼语省略、介词省略等。
从句式角度讲,省略属于简明句式的一种。
运用省略,不仅不会影响句意的表达,而且能使语句简练有力,给人以回味的余地。
以下是几种特殊的省略现象。
1.单词复意
实际上就是词的省略,它和复词偏义现象在形式上恰恰相反。复词偏义是一个复音词有两个相反的意义却只偏用其中的一个意义。单词复义则是虽只一个单音词却表示了两个相关或相对或相反的意义。
例子:
(1)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素问·六节脏象论》)
(2)凡治病必察其下,适其脉,观其志意与其病也。(《素问·五脏别论》)
例1“藏”表示脏腑,因为藏只有五个,加上六腑才是十一之数。
例2“下”是上下的意思,指病人的全身。《太素》中说:“故曰凡治病者,必察其上下。”可证。
2.句的跳脱
就是句子上的省略现象,所以称为句的跳脱。一般就叫做跳脱,也叫语急省。它是指古籍中行文太急或由于不必说出或不便说出而省去了相关联的句子的上句或下句的省略现象。
例子:
(1)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素问·五常政大论》)
(2)其状大痛,急治之,百日死。(《灵枢·痛宜》)
例1“伤其正也”句前省去了“过之(则)”一句话。
例2“百日死”句前省去了“不急治(则)”一句话。
对于省略的句子,理解时要补上所省略的部分,才能文从句顺,意义完整。
有人因此指责,说古人运用这种手法易导致混淆。这话虽然有些道理,但也不都如此,因为古人选择这种句式时多数情况下不是有意的。例1和例2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急原因的跳脱,但它们未尝就不是为了强调或曰引起人们的注意跳脱句的后句。
3.习知省略
它是文章的写作者有见于阅读对象熟悉即习用和深知某一方面的知识,在不言自明的情况下而对某些内容予以省略的现象。
(1)其生于阳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素问·调经论》)
(2)上下相遘,寒暑相临(《素问·五运行大论》)
(3)若先言悲哀喜怒,燥湿寒暑,阴阳妇女,请问其所以然者。(《素问·解精微论》)
例1“喜怒”泛指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作为人的七情,那是稍有医学常识的人都会知道的,所以文中只举“喜怒”,阅读者一见便知,不必多说。
例2“寒暑”泛指六步不同之气的表现,不只是寒暑二气。对此处的理解需要有一定的医学知识和对上下文的深入理解。
例3“悲哀喜怒”泛指人的各种感情;“燥湿寒暑”泛指自然界的各种气候。
七、《黄帝内经》的语篇修辞研究
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对单个的词语和句子进行推敲是必要的,但不能孤立静止地考虑单个的词语和句子,而应该把它们置于一定的上下文。也就是说,对词语和句子的锤炼不能脱离一定的语境、一定的上下文,不能离开语篇。
那么什么是语篇呢?
刘勰《文心雕龙·章句》指出:“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
倪宝元主编的《大学修辞》指出:“篇章包括篇和章,泛指整篇文章。篇是书面语言的最大使用单位,即首尾完整的文章。章是篇的构件,一般指段落。”
按照这种看法,语篇的组合少数是不分段落的,全篇只有一个段落。但更为常见的是,几个小段落组成一个大段落,即各大段落组成全篇,或者更为复杂一些,几个大段落组成一个更大的段落,再又几个更大的段落组成一个更大的段落,如此层层组合,最后就组成全篇。
语篇修辞包括标题、开头和结尾、层次、衔接和连贯等。
《内经》中语篇修辞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笔者只打算就个别方面稍作探究。
(一)标题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题,额也”,“目,眼也”。
唐代诗人贾岛说:“题者,诗家之主也:目者,名目也。如人之眼目,眼目俱明,则全其人中之相,足可坐窥万象。”
可见标题的重要性。
语篇不仅要有标题,而且还应该有一个好的标题。
《素问》八十一篇,篇篇有标题,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十分简练,大多标题直接揭示题旨,反映语篇中心思想,如《五脏生成论》《三部九候论》《热论》《腹中论》《风论》《痰论》《调经论》《四时刺逆从论》等。其中:
《五脏生成论》从生理、病理以及诊断等方面论述了五脏之间及五脏与五体、五色、五味、五脉之间的相生、相克、相反、相成关系。标题很好地揭示了内容。
《热论》系统地论述了外感热病的概念、成因、主症、六经辨证、传变规律、治疗大法、预后及饮食宜忌等问题,是讨论热病的专篇,故名“热论”。正如姚止庵所云:“仲景作《伤寒论》,为万世汤液之祖,而其源本于此篇。此篇本论伤寒,而以'热论’名篇者,寒言其因,热言其成也。”
《调经论》论述了人体经脉在生理、病理等方面的重要性,并提出“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的观点。由于经脉是运行气血的,所以针刺经络对调和气血则有着重要意义,故名“调经论”。马時:“内言病有虚实,宜善调其经脉,如末节之谓,故名篇。”
《四时刺逆从论》从“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出发,认为自然界四时六气,内合于脏腑十二经脉,外应于皮肉筋骨脉,由于四时的六气有太过不及的变化,人体气血随之有所变异,其趋向和聚积的部位也各不相同。针刺治疗时,若能顺应四时的变迁,随时调整针刺方法,则正气不乱,就能达到治疗目的,是为从;反之,如果逆四时气候变化而刺,不但不能治疗疾病,还会使正气内乱,甚则死亡,此谓逆,故名“四时刺逆从论”。
也有的标题不直接揭示文章内容,而是采用暗示的方法,以引起读者的重视、思考。
如《金匮真言论》。匮,同“柜”,藏物之器。金匮,以金为匮,是古代帝王收藏珍贵书籍的器具。真言,是至真至要的言论。故明吴昆说:“金匮,帝王藏书者也,范金为之。真言,至真之言,见道之论也。”本篇重点是讨论四时五脏阴阳的,古人认为其理论非常重要,是“至真不易”之言,极为珍秘,必须将它藏之金匮,以示珍重,故名“金匮真言”。如清高士宗所言:“然此真言者,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藏之心意,不可轻泄,犹以此言,藏之金匮者然,故曰金匮真言’也。”
《灵兰秘典论》灵兰,为“灵台兰室”的简称,相传是黄帝藏书之所。秘典,珍贵的典籍,密室存藏的珍贵典籍。作者认为本篇内容非常重要,应作为重要而珍贵的著作秘藏于灵兰之室,故以名篇。吴昆:“灵台兰室,黄帝藏书之所。秘典,秘密典籍也。”
《玉版论要篇》玉版,玉石做成的版,喻其珍贵,主要用于记录重要言论;要,重要之意。本篇以色脉为例,论述了“揆度奇恒”(推测疾病的深浅、轻重、顺逆,分辨常病与奇病的方法)的具体应用。作者认为本篇言论十分重要,应当著之玉版。马诗:“篇内有著之玉版,及至数之要,其末云'论要毕矣’,故名篇。”
(二)开头和结尾
1.开头
开头是语篇的开端,是作者的立言之始。
常言说“万事开头难”,语篇要有一个好的开头也很不容易,所以历来有经验的作者都十分重视语篇的开头。
开头犹如戏剧的序幕,音乐的定调,目的在于抓住读者,吸引读者读完全文。
《内经》中的文章大多以问题的方式开头,往往是黄帝先提出一个具体问题,然后由岐伯做出解答。
如《素问·阴阳别论》:“黄帝问曰:人有十二经脉,何谓?”
《素问·汤液醪醴论》:“黄帝问曰:为五谷汤液及醪醴奈何?”
如此开头,可谓直接涉题,直接针对具体的医学问题发问,以此种方式将问题摆出,简洁明了,省去不必要的曲折罗嗦。
同时,以问题的方式开头,能够在一开始就给读者造成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牢牢地抓住读者,吸引读者进一步深入其中的阅读下去。
如《五脏别论》语篇一开始先由黄帝摆出脏腑划分的混乱现象,目的是列出问题为后面岐伯的具体的五脏划分作了依据。
也有的语篇开头采用直接入题的方式。如《四气调神大论》主要论述了人体脏器活动与外在的四时气候变化必须协调统一,方能使人保持健康的道理。四气,即春、夏、秋、冬四时之气。所以开篇直接从春气说起。
2.结尾
语篇结尾收束的好无疑是重要的。
宋代姜夔说:“作大篇尤当布局:首位匀停,腰腹肥满。多见人前面有余,后面不足;前面极工,后面草草,不可不知也。”
结尾结得好,有助于深化主题,使读者对整个语篇获得明晰的印象;有助于启发读者进一步思考,使读者产生无限遐想;有助于打动读者,使读者产生积极的行动。
《内经》中的语篇结尾各有特色,现作以下归结:
(1)总结式。
《异法方宜论》在分别讨论了东、西、北、南、中央五方地区各自由于居住区域不同,人们受自然环境及生活条件的影响,形成体质上的差异,因而产生的疾病有一定的区别,在治疗疾病时必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因地制宜的道理。最后说:
“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
对全文进行了归结,提纲絜领式地概括出了异法方的原则大法。
《阴阳应象大论》在重点讨论了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的性质、作用、转化及在人体生理、病理、诊法、治则、归纳等药物功能方面的作用后,最后写道:“故曰,病之始起也,……”讨论了不同疾病的治法,说明了运用阴阳治疗疾病的原则。
(2)感叹式。
如《腹中论》和《疤论》,文章中间采用黄帝和岐伯一问一答的方式就有关具体问题一一展开论述,在将相关的问题讨论清楚后,采取“帝曰:善。”如此简单的一句收束全文。行文自然,水到渠成。因为岐伯清楚完满的回答即使读者也会感到十分满意,何况当事人黄帝呢?一个善字,有着很强的感情色彩,在结尾可以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
(3)照应式。
《灵兰秘典论》结尾道:“黄帝乃择吉日良兆,而藏灵兰之室,以传保焉。”与标题照应,结尾点题。
《上古天真论》最后以真人、至人、圣人、贤人这四种高人所达到的境界归结。结尾讲他们如何懂得养生之法,以致“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都与开头黄帝所问的“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相照应。
(三)层次
所谓的层次,就是语篇思想内容的表现次序,是客观事物或事理的内在顺序通过人的思维过程而反映在语篇组织中的逻辑性。
层次体现了作者行文的思路,也反映了语篇内容相互间的逻辑关系。
层次又叫“部分”,或叫“意义段”。
《内经》中的篇章给人的层次感十分明显。
许多语篇都采用黄帝和岐伯之间的一问一答的方式。
每就一个问题作一次问答,就是一个层次。如《阴阳离合论》,黄帝先后提出了三个问题,分别为“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何故也”、“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愿闻三阴”,每提出一个问题,岐伯就作一次详细的解答。
很显然,此语篇就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三个层次意思逐层深入,属于渐进式。
有的语篇是按时间顺序展开层次。如《四气调神大论》,开始谈论四时如何养生调神,依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依次展开,很有条理性。
有的是按客观事理的内在联系展开层次。如《脉解篇》,以六经的顺序即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依次展开,分别对《灵枢·经脉》篇诸经脉病症的产生机理,结合各经所应的时令变化特点进行解释和阐发。
结语
《内经》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经典医书,不仅医理阐述精辟,而且其语言文字也大有值得称道之处。
笔者从医文结合的角度,对《内经》的语言修辞试作探究。
修辞是一个十分大的概念,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要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完全可以构筑一部著作。
由于精力、时间等所限,我只是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研究。
本文主要是从修辞格、词类修辞、句子修辞、语篇修辞几个方面就某些具体问题展开探讨,其中也参照了先达学者的研究,但更多的是自己的独到性见解,可以说是把目前主要局限于修辞格的《内经》修辞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开拓了新的领域,为《内经》语言文字的理解、校勘等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希望有更多的有志于此的同仁再作更进一步的研究,开拓《内经》语言修辞研究的更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