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末代皇后,嫁给白痴皇帝毫无幸福可言,亡国后出家孤独离世

文/格瓦拉同志

刘宋小皇帝刘准在被杀前曾哀嚎到:“愿生生世世不复生帝王家”,其场面之凄惨,令见者无不动容。其实,每当帝国大厦崩塌时,不仅亡国君的性命难保,王子皇孙、妃嫔公主们的下场亦是如此,他们或被杀,或受辱,或流离漂泊,鲜有平安无事、安享余生者。那么,作为宋朝的末代皇后,宋度宗之妻全氏最终的结局如何呢?

01  幸运入宫

全氏,生年、本名均不详(一说为全玖),浙江会稽人,其父全昭孙官至太尉,最终战死在平定西宼叛军的战事中。身为官宦之家的千金,全氏略通书史,并且自幼便跟随父亲在各地驻守。景定元年(1260年),没有子嗣的宋理宗为侄儿兼养子赵禥选妃,临安知府顾砮的女儿一度入选,甚至皇室都举行了聘礼,但最终的“胜出者”却是全氏,大出时人意料。

全皇后画像

原来,顾砮是权相丁大全的心腹,其女之所以被选为太子妃,完全是拜丁大全所赐。不过,皇家的聘礼举行后没多久,丁大全便失势下台,顾砮作为他的党羽被罢免,连累着女儿也憾失未来入主中宫的机会。取消对顾女的聘礼后,宋理宗召集群臣商议太子妃的新人选,先前并未进入名单的全氏,这次幸运地成为候选人。

台臣们考虑到全氏是皇帝生母慈宪夫人全氏的侄孙女,加之侍奉其父亲全昭孙往返江湖,备尝艰难险阻,如果身处富贵的话,一定能起到警戒赵禥、助丈夫事业成功的作用。为此,群臣力主应选择全氏做太子妃,而宋理宗因为侍母至孝,自然也乐得顺水推舟。不过,册立太子妃关系重大,宋理宗觉得有必要先对全氏进行一次考核。

宋理宗画像

为此,宋理宗将全氏召进宫中,并且向她说道:“你的父亲昭孙,过去在宝佑年间死于王事,每念及此,令人哀痛。”全氏则回应说:“臣妾的父亲固然可怜,但淮、湖的人民更加可怜。”宋理宗听后深感惊异,事后对大臣们称赞全氏心怀黎民、言语得体,实在是太子妃最佳人选。正因如此,景定二年(1261)十一月,宋理宗颁布诏令,册封全氏为永嘉郡夫人,1个月后又正式册封她为太子妃。

作为宋朝唯一的白痴皇帝,赵禥在娘胎中有过药物中毒的经历,所以天生体弱、手足发软,智力水平远低于正常人,属于货真价实的天生低能儿。正因如此,宋理宗把全氏立为太子妃,最重要的意图是想让她起到贤内助的作用,以匡救未来皇帝的过失,防止宋朝的江山毁在这个傻儿子的手里。

宋度宗画像

不过,事后证明,宋理宗的期望全部落空,全氏并非扮演好“贤内助”的角色,这倒并非是因为她辜负了老皇帝的期望,而是因为赵禥实在是个“烂泥扶不上墙”的货色。全氏嫁给赵禥后,婚姻生活虽然相当不幸,但还是生下两个儿子,长子出生后不久即夭折,幼子正是宋朝的亡国之君宋恭帝赵㬎。

02  皇后生涯

景定五年(1264)十月,刚到花甲之年的宋理宗驾崩,太子赵禥受遗诏即位,是为宋度宗。赵禥登基后,由于要为先帝守丧,因此并没有马上册立全氏为皇后,而是把封后大典推迟到两年后,时在咸淳三年(1267)正月。全氏正位中宫后,她的家族大沾其光,不仅三代祖先皆被追赠高官显爵,并且百余位子弟、亲戚、族人也获得封赏,真可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贾似道画像

宋度宗是中国史上极其有名的昏君,由于智商低下,加之对治国理政缺乏兴趣,因此上台伊始便把军国大事全部委托给权相贾似道来打理,自己则乐得做“逍遥天子”。依仗着皇帝的宠信,贾似道上欺天子、下压群臣,凡与其政见不合者皆被贬出朝堂,而其亲近之人则全是一帮趋炎附势、贪婪无耻之徒。宋朝在这对无耻君臣的治理下,局势之糜烂可想而知。

宋度宗把江山交给贾似道打理后,自己便躲进深宫,整天过着左手把盏、右手把妹的“洒脱”生活。据正史记载,宋度宗整天与妃嫔饮酒作乐,毫不把国事放在心上,就连不得不批阅奏章时,也要交由4个最得宠的宫人代理,号称春夏秋冬四夫人。此时,全氏虽然是正牌皇后,但在受宠方面却不及4位夫人,并且她的好心劝谏每每都被宋度宗当做“耳旁风”。对此,全皇后也只能徒呼负负。

忽必烈灭亡南宋要图

就这样,在宋度宗、贾似道君臣的胡作胡为下,一座好端端的江山被搞得乌烟瘴气,由此给蒙元南下灭宋提供良机。咸淳九年(1273)正月,蒙元大军在攻陷南宋中部门户襄樊后,随即以摧枯拉朽之势向临安进军,宋朝溃败连连,灭亡只在旦夕之间。但就在此时,35岁的宋度宗却因为酒色过度翘了辫子,侥幸没有成为亡国君,时在咸淳十年(1274)七月。

03  亡国岁月

宋度宗驾崩后,年仅3岁的嫡子赵㬎被拥立为帝,全皇后晋升为太后,而宋度宗的嫡母谢道清则被尊为太皇太后并临朝摄政。然而,生逢乱世的全氏并未安享几天的太后尊荣,便遭遇亡国之痛。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十八日,在外无援兵、内无斗志的情况下,太皇太后谢道清决意投降,立国300多年的宋朝至此灭亡(余部坚持斗争到1279年)。

元世祖画像

谢太后、宋恭帝投降后,连同皇室大部分成员一起被掳往北方。元世祖忽必烈对待南宋皇室还算客气,不仅册封赵㬎为瀛国公,并且还善待他的家人。不过,全氏自幼生长在江南,难以适应北方干燥的气候,没多久便为此叫苦不迭。察必皇后体谅全氏的难处,曾经向元世祖请求把后者送回江南,但忽必烈考虑到全氏身份特殊,恐怕会被别有用心者利用,因此并未应允。

元朝宫廷笃信西藏的喇嘛教,懵懂的赵㬎一天天长大,受到周边环境的熏陶,竟渐渐地对喇嘛教产生浓厚的兴趣。元世祖对此甚是欣慰,于是在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颁布诏令,将年仅18岁的赵㬎送往西藏萨迦寺出家,法号为合尊。与此同时,元世祖也命令全氏在大都正智寺出家为尼。从此,赵㬎与母亲万里相隔,余生再没有见过面。

萨迦寺

被迫在正智寺做尼姑的全氏,每日生活在抑郁、苦闷当中,每当想起万里之外再无法相见的儿子,便不禁泪流满面。这种状态日复一日,致使水土不服、身体孱弱的全氏渐染重病,出家后没几年便撒手人寰。全氏唯一的遗愿,不过是期望儿子能平安度过一生,但令她没想到的是,30多年后,身为高僧的赵㬎,竟然因为一首“反诗”被元英宗处死,时在至治三年(1323年)。

参考书目

脱脱(元):《宋史》,中华书局1985年版。

念常(元):《佛祖历代通载》,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

宋濂(明):《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版。

毕沅(清):《续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99年版。

柯劭忞(民国):《新元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