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肝治愈后预测肝癌发生率的指标


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可导致肝硬化肝细胞癌(HCC)等终末期肝病以及食管静脉曲张和门静脉高压等并发症。

随着直接抗病毒药物(DAA)的不断涌现,几乎所有HCV患者都可以实现持续病毒学反应(SVR)。HCV治疗比过去容易多了。DAA药物针对HCV病毒生命周期中特定的靶点,能够较大幅度提高患者治愈率,且可以缩短治疗时间,具有更好的耐受性。

吉三代是吉利德公司又一个以索非布韦为骨架的丙肝DAA,适用于全部6种基因型丙肝患者的治疗。MyHep All是经过美国吉利德公司授权生产的,其生产原料、加工工艺均和美国吉利德公司一致,因此疗效会更有保障。

日本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大规模、多中心队列研究,共纳入1675例患者,患者使用含索非布韦(Sofsbuvir)的无干扰素方案治疗获得SVR,分为既往HCC组(n=152)或既往无HCC组(n=1523)。累积HCC发生率和HCC的相关因素使用Kaplan-Meier法和Cox比例风险分析。

在随访期间(中位时间17个月),46例(2.7%)患者罹患HCC。对于非肝硬化患者组和肝硬化患者组,新发HCC的1年累积发生率分别为0.4%和4.9%(log-rank检验:P<0.001)。

对于肝硬化患者,治疗结束时的血清甲胎蛋白水平(EOT-AFP)是新发HCC的最强预测标记物。对于EOT-AFP<9.0ng/mL组和EOT-AFP≥9.0ng/mL组,新发HCC1年累积发生率分别为1.4%和13.1%(log-rank检验:P<0.001)。

对于非肝硬化患者组和肝硬化患者组,复发HCC的1年累积发生率分别为6.5%和23.1%(log-rank检验:P=0.023)。

对于肝硬化患者,既往HCC特征与复发HCC显著相关。性别、年龄和代谢特征并不影响HCC。

研究者因此得出结论,对于实现SVR后的肝硬化患者,血清EOT-AFP水平和既往HCC特征将是用于预测HCC的标记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