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伤寒论|第十九讲(100.102.103)

100.伤寒.阳脉涩阴脉弦.□□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102.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小建中汤我用不来啊,桂枝加芍药汤用的来,宋本里有法当腹中急痛,在康平本里是注。因为芍药用的多的话就是小建中汤,小建中汤是一个虚劳的方子。金匱里面在虚劳篇。桂枝加芍药汤呢,是治腹痛的。
算了,这个没经验啊,还是不说了,这两个可以看出什么呢?首先张仲景治病啊,也不是说一剂就肯定搞定的,有时候也判断不准,所以才先用小建中,不差者,发现这个方子没用,再用小柴胡。对于“法当腹中急痛”,还可以理解,这后面为什么心中悸而烦者也用小建中汤,我就不理解了。
103.太阳病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这条太阳病十几天了,可能已经传到少阳了,庸医不仔细分析,误用下法,“反二三下之”,下了好几次,“后四五日”,又过了四五天,“柴胡证仍在者”,点明一开始就是柴胡证,所以小柴胡汤。
这里也看出张仲景的用法,有柴胡证,先不管别的,他先用小柴胡汤。跟上面一样,先与小建中,不差小柴胡,就是他不一定辨得非常准。这里也是先与小柴胡,不差再大柴胡。他先用小柴胡汤以后发现没治好,呕不止,心下急,心下急是什么意思呢?有没有看到脚挛急,有没有看到四肢微急?急也就是肌肉紧张,心下急就是胃抽筋。郁郁微烦,有点不舒服,就用大柴胡,因为它有柴胡证嘛,又有胃不舒服,小柴胡没解掉,就用大柴胡。
这条在讲28条的时候提到过,跟28条一样,他先用桂枝汤,结果发现不行,仍头项强痛,心下满微痛,原来是心下这边有问题。这条也是,看到柴胡证先用小柴胡,结果没解,仔细一看,心下急,心下位置有问题,心下急是芍药证,所以用大柴胡。
大柴胡这个方子呢,下边是写的七味药,没写大黄,然后有个注,“一方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不为大柴胡汤”。看他的煮法,是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没提大黄,如果是加大黄的话,大黄应该有后下,没有这个后下过程,说明没抄错,就不是不小心漏掉的,是本来就不准备用大黄。
大柴胡要不要大黄,我是觉得不要的好,因为要有大黄的话,小承气汤用不上了,小承气用的机会就太少了。大柴胡汤有芍药、枳实,同样可以通便啊。而且大柴胡一定要大便秘结的时候才能用吗?是不是拉肚子的腹泻的就不能用啊?腹泻的照样能用,所以如果有大黄的话,腹泻再用大黄,这个明显不太合理。所以我和天使都不用大黄。你也可以把它当做两种都可以,就像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芍药汤不是说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吗?桂枝加芍药再加大黄,大柴胡也可以看成这样,如果是大便时密结,确实有大黄证,可以放在一起用,就可以把它当做一个变通的方法,就像小青龙加石膏一样,可加可不加。
对比一下小柴胡、大柴胡。大柴胡里面炙甘草没有了,所以大柴胡通便的能力要比小柴胡更强一点。生姜三两变成五两了,而且有芍药,芍药用到三两,所以应该有腹痛,或者胃有不舒服,有枳实应该有腹胀,如果平时没有感觉腹痛腹胀,按一下肚脐周围,按着有痛也算。有黄芩,就手脚不能冷,热热的。还有半夏,喝水最好不要太多。胃口的话不好说啊,党参没有了,胃口好也可以,生姜加量了,胃口差也可以,好像都可以。主要是有肚子不舒服,就是有里的症状,如果里没有特别的症状,就用小柴胡。柴胡证,上次说了,两侧肋下不舒服或者胸闷。
总想到胡老用大柴胡治喘,再说一下,黄芩治喘,柴胡治胸闷,那个枳实芍药治腹满,胡老用大柴胡治腹满而喘。这里面出来一个新的药枳实,有些人比如黄煌觉得枳实是枳壳,天使好像一直用枳实,我一开始用枳壳,后来用枳实也没感觉特别的差别,那就用枳实,就是原文是枳实就用枳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