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入处
——“口对口窍对窍”
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大众,这三般见解,是同是别?有人缁素得出,许汝亲见老僧。
——《指月录》卷二十八
青原参禅,经历了三个境界。
第一境界就是未参前,不说了。
第二境界他特意提到了,“有个入处”。
换言之,“入处”就是“出处”。
就是说在出入口处,他“亲见知识”。
知识就是如来就是“许汝见吾”就是“便见云门”,就是禅锋,就是天机,丹派曰金丹大药。
所谓三个境界,这个是拐点。
第三境界,乃自然而然、随之而来。
换言之,不期而遇,不求自得!“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故曰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人也孰能得无为哉!”
这个“(出)入(口)处”有多大?
云门道“尽大地是药,尔向什么处插嘴?若插得嘴,许尔有转身吐气处,便亲见云门。”道曰“生我之门死我户”曰“口对口”曰“道窍”。
高僧问了,“尔向什么处插嘴?”
就是说,这个入处搁哪咧,那众生都咋很难找到嘞?
如来说了,以声色名相“不能见如来”!
在这个世界上,人找不到它!那它在哪?
不方不圆、不上不下、不寒不热之地,所谓卧隐于“虚实之间”,去找吧。
嗯嗯,曹文逸说的“不方不圆为至道”即青原说的第二境界——这是禅机、是拐点。张伯端说的“圆即圆兮方即方”即青原说的第三境界——“有无由此自相入,未见如何想得成。”由此由人为转入无为。所以赵州说过了“不方不圆”接着都说“是方是圆”。自认而然、水到渠成尔。
入处找到了,后面就是桃源就是法界就是先天,也就是那一句著名的“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
不过此时此刻已非彼时彼刻,无需闲人一边聒噪尔。“那有间房著白云,佛来也请居门外。”尔时,“口若悬河”,辩才无碍;
尔时,寂寞无声,“为百谷王”。
尔时,后天记忆完全丧失。于是乎,自然而然地,“娘生前”的记忆,随之而来。
青原说“(我)见山水(我)是山水”老子曰“呼(我)牛马(我)应牛马”,丹派曰“元神主事”亦曰“饶他为主我为宾”。
你看,山水改了牛马,众人就不认识了,六祖说“经转”——未觉醒人,被经所转。
有学者说禅宗是穿着袈裟的道家,某种意义上,(丹道)南宗可以说是穿着道袍的山僧。
所以研究张伯端、陈楠和白玉蟾,或者说,研究内丹南宗,要把它放在禅宗的平台上,没有这个平台,怎么说呢,“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越研究越歪,最歪的结果,就研究到人类的生殖器官上去了——到这一步,就没救了。
为啥?已经从参研性命大道,转学生物或生理等小学上去了。已经转学了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