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启庭:十类低热】

01

阴虚发热

症见午后身热或骨蒸潮热,头昏目眩,面红润两颊红甚,心悸,睡眠不宁,盗汗,腰膝酸软,遗精,口干咽燥,大便干结,舌质红,苔白薄,脉细数。

证属阴虚为本,虚火为标,治宜滋阴清热,方用滋阴清热汤。

药用:鳖甲30克,青蒿30克,地骨皮30克,白薇15克,银柴胡15克,生白芍30克,黄芩15克,生地黄30克,山药30克,黄芪30克,太子参15克,甘草10克,水煎2次混合,分2次服。

加减:便秘甚者加大黄12克;失眠甚者加酸枣仁30克,珍珠母30克。

02

血虚发热

症见稍劳则热,发热不定时,身潮热,头晕眼花,面色不华,唇淡白,动则心慌、气短,睡眠不宁,多梦,妇女月经涩少或行经时间过长,舌质淡,苔白薄,脉沉细。

证属血虚脏腑失养,机体功能失调,治则根据古人“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于无形之气也”的理论,既要大补已虚之阴血,又要重视益气健脾以资气血生化之源,故以益气养血清热为大法,方用当归补血汤加味。

药用:炙黄芪30克,当归30克,炒白芍30克,桂枝15克,焦白术30克,五味子15克,地骨皮30克,白薇15克,力参10克,酸枣仁30克,熟地黄15克,枸杞子20克,山萸肉15克,炙甘草10克,水煎2次混合,分2次服。

加减:血虚便秘者加肉苁蓉30克,黑芝麻30克,水煎服;妇女月经淋漓不停者加阿胶珠15克,生地炭15克,三七粉2克(冲服)服之。

03 

气虚发热

症见形体虚弱,神疲乏力,声低气短,自觉身寒发热,但热势不扬,自汗陡出,头痛,纳呆,便溏,舌质淡红,苔白,脉虚弱。

证属气虚不足,肌肤失于固摄,防御之力减低,气化失调,治宜益气固表,甘温除热,方用玉屏风散合桂枝汤加减。

药用:黄芪30克,焦白术20克,防风15克,当归20克,炒白芍30克,桂枝20克,柴胡15克,黄芩15克,青蒿30克,人参10克,甘草10克,水煎2次混合,分2次服。

04

阳虚发热

症见全身阵阵微恶寒,喜热怕冷,恶寒重、发热轻,汗出清凉,发热时头痛,关节酸痛,蜷缩不爱动,四肤欠温,舌质淡白,苔白,脉沉迟无力。

证属阳虚之体,感受风寒邪毒,治宜温阳以清热,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药用:麻黄10克,附子10克,细辛6克,白芍30克,桂枝20克,力参10克,苏叶30克,甘草10克,水煎2次混合,分2次服。


05

湿蕴发热

症见发热缠绵,午后更甚,汗出黏着,周身潮温,或寒热往来,身体沉重,头重如蒙,腹胀纳差,恶心欲吐,便溏黏浊,舌质暗红,苔白或黄厚黏腻,脉滑。

证属湿热内蕴,三焦失利,水湿内遏,治宜清疏芳化,畅通上下,湿浊化则热自除,方用甘露消毒丹加味。

药用:藿香15克,黄芩15克,柴胡15克,茯苓30克,半夏15克,白蔻12克,薏苡仁30克,青蒿30克,滑石20克,甘草3克,生姜3片,水煎2次混合,分2次服。

06

食积发热

症见午后潮热,面色红润,脘腹胀满,嗳腐吞酸,恶心欲吐,纳呆食少,大便溏稀或干结,舌质红,苔白,脉滑实。

证属脾虚胃弱,健运失调,食积于内,阻遏气机,治宜健脾和胃,脾健胃强则食消热除,方用健脾丸加减。

药用:茯苓15克,焦白术15克,党参12克,槟榔20克,广木香12克,炒鸡内金15克,焦三仙各15克,生姜3片,水煎2次混合,分2次服。

加减:大便干结者加大黄15克,大便溏稀次数较多者加炮姜15克,舌苔黄厚者加半夏12克,黄芩15克,水煎服。

07

痰湿发热

症见恶寒发热,或夜热晨止,体胖,胸膈痞闷,喘促气急,饮水则呕,恶心欲吐,口内黏膩,不欲食,大便溏黏不畅,舌质暗红,苔黄厚腻,脉滑稍数。

证属痰湿交结,气机郁遏,治宜健脾和胃,化痰祛湿,方用二陈汤加味。

药用:茯苓30克,半夏15克,陈皮15克,苍白术各15克,苏梗15克,炒黄芩15克,炮姜10克,枳实15克,银柴胡15克,生姜3片,水煎2次混合,分2次服。

加减:大便干结者加大黄15克,大便黏腻不畅者加槟榔20克,睡眠不宁者可加菖蒲20克,郁金20克,呕吐甚者加代赭石20克,旋覆花15克,水煎服。

08

气郁发热

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嗳气频频,腹胀纳呆,发热时心烦意乱,周身微汗黏浊,大便干结或黏浊不畅,舌质红,苔白或稍黄,脉弦。

证属肝郁气滞,郁火内蕴,治宜疏肝泄热,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药用:柴胡15克,黄芩15克,苏梗30克,川朴15克,郁金15克,茯苓20克,青蒿30克,青皮15克,槟榔20克,甘草10克,生姜3片,水煎2次混合,分2次服。

09

血瘀发热

多见于有外伤及手术病史者,也属于吸收热,症见午后全身潮热微汗出,体温多在37℃~38℃之间,稍有恶寒,全身倦怠,发热时头痛昏沉,全身关节酸软,热退后一切如常,舌质暗红尖边有瘀点,苔白薄,脉沉涩或缓。

证属血瘀气阻,阳气不得舒发,治宜活血化瘀,理气清热,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药用:当归20克,川芎20克,桃仁15克,青蒿30克,柴胡20克,黄芩15克,乌药15克,丹参15克,红花15克,甘草15克,水煎2次混合,分2次服。

10

药物性低热

多见于因发热或其它疾病长期使用抗菌素的病人,体温往往随用药过程而升高,发热时伴有头痛、全身关节酸软,或有皮肤过敏性皮疹,但全身一般状况良好。

这是因为现在有很多药物可导致药物热,所以临床上遇到长期用药而热不退的病人,而且全身中毒症状又不明显,应考虑是否为药物热,可停药观察。

如果热退,说明判断正确;如果热不退,也可用中药按上述九项进行辨证施治。

如果无证可辨,也可按《伤寒论》54条“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一般用桂枝汤加玉屏风散治之,以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调整阴阳平衡而热自退。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临证本草》,刘启庭述,王福席、苏玲等编,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2006.6。

(0)

相关推荐

  • 胡希恕老先生治疗肝炎七大方证

    黄疸型肝炎 大柴胡茵陈蒿汤 方证:发黄.胸胁苦满,呕逆微烦不欲食,大便干燥,小便黄赤,腹微胀满,苔腻或黄,脉弦滑数. 方药:柴胡24g,半夏12g,黄芩10g,白芍10g,枳实10g,大黄6g,栀子1 ...

  • 发热症中医治疗优势

    发热是疾病发展过程中常见的生理反应,它既是机体正气与邪气相争的结果,又是疾病发展转化的重要指征.现代医学认为,人体正常体温平均在36-37℃之间(腋窝),超出37.1℃就是发热,37.3-38℃是低烧 ...

  • 《伤寒论》113方——柴胡桂枝汤

    第六十七方--柴胡桂枝汤 少阳七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柴胡四两 黄芩一两半 人参一两半 半夏二合半,洗 大枣六枚,擘 生姜一两半,切 桂 ...

  • 山东省名中医刘启廷:《伤寒论》柴胡类方应用心法

    理法方药 传播有价值的中医药资讯,助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9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山东省名中医 小柴胡汤是医圣张仲景的经典方剂,流传至今,应用广泛,疗效卓著,深受中医大家推崇.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 ...

  • 李士懋第二节 小柴胡汤医案举隅

    ​李士懋 第二节 小柴胡汤医案举隅 例1:少阳病常某,女,21岁,学生.2005年5月13日初诊:寒热往来,一日数作,体温在37.8℃-38.9℃之间,已6日,咳嗽恶心,不欲食,头昏.今月事来潮,腹不 ...

  • 蒿芩清胆汤*发烧

    *退热经验方 柴胡甘草,黄芩连翘.主治感冒发高热,汗出热不退或无汗身热者.这种发热夏秋季多见,体温常高达38.5℃以上. 连翘擅长清风热,对发热汗出而热不退者,对头昏.心烦.失眠者,对咽喉充血.淋巴结 ...

  • 小柴胡汤——感冒,高热,低热

    小柴胡汤——感冒,高热,低热

  • 治内伤发热病证精选的药方

    治内伤发热病证精选的药方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内科学,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内伤发热证病 ...

  • 太少合病:柴胡桂枝汤加减法!(一方打天下)

    柴胡桂枝汤:桂枝去皮 黄芩一两半 人参一两半 甘草一两,炙 半夏二合半,洗 芍药一两半 大枣六枚,擘 生姜一两半,切 柴胡四两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常将小柴胡汤和小建中汤作为 ...

  • 李赛美教授:小柴胡汤治流感的6个思路

    华医世界 图*广州中医药大学李赛美教授 小柴胡汤,具有和解少阳之功效. 主治伤寒少阳病证,邪在半表半里,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 李赛美教授 ...

  • 《温病条辨》——青蒿鳖甲汤

    下焦青蒿鳖甲汤 [组成]青蒿二钱(6g),鳖甲五钱(15g),细生地黄四钱(12g),知母二钱(6g),牡丹皮三钱(9g). [用法]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养阴透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