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火宜驱,虚火宜养,关于上火的有趣的中医经典论述

上火在日常生活中确实非常常见,诸如面红目赤、疮疖脓肿、口苦、口舌生疮、咽痒咽痛、牙痛鼻炎、五心烦热、湿热下注、痤疮、便秘等等症状,不一而足。正如医家所言,人之火病独多者,以风、寒、暑、湿悉能化火,五志过动无不生火。

“去火”看似简单,实际上,如要准确而有效地辩证用药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火的表现不同、病因不同、程度不同,治疗方法和用药选择也是不同的。

火的发生原因有很多,清晚期名医王孟英所著的《重庆堂随笔》对火的病因进行了细致的归纳:

1、丹溪谓气有余便是火,治宜清凉,或宜宣气,其宣则火散。

注:在某些表达方式上,生气和上火的意义一致的。气有余并不是整体而言,而是某个脏腑呈现气偏盛的情况。

丹溪,即元代医学大家朱丹溪,金元四大家之一。

2、东垣所谓阳虚发热也,此又一火也,治宜甘温以补其气,少佐甘凉以泻其火。

注:阴虚发热很常见,阳虚发热的情况在现代社会也很常见,因为现在寒性体质的人群越来越多了。阳虚体质的人群,最主要的两个表现,一是畏寒怕冷,再一个就是上火了。

东垣,即金末元初医学大家李东垣,金元四大家之一。

3、外感暑热燥火,增助内气成热,此一火也,治宜甘润清凉。

4、外感风寒湿气,闭郁表气成热,亦一火也,治宜辛温发散。

注:这一类型的火,最常见的表现是感冒所引起的咽喉肿痛。当咽痛伴有发热恶寒等外感症状时,虽然有火的表现,还是应以发散为主,以治疗咽痛为辅。

当既有感冒症状,又有咽痛症状时,很多人过于关注咽痛的治疗,首先使用清热解毒药物,这样的情况是很多见的。

5、内伤饮食辛热之物致火,使热愈炽,此一火也,宜用苦寒之剂消导之。

注:这种情况最容易理解了,但治疗上也不能矫枉过正,如果听信广告,上火了就喝王老吉、雪碧,就有可能导致第6种上火的情况。

6、内伤饮食生冷之物,致火被遏愈怒,又一火也,治宜辛热之剂消导之。

注:尤其是天热口渴时,喝冷水会越喝越渴,喝热水反而会解渴,正是此理。

7、肾水虚,致令下焦之火上炎,此一火也,治宜六味丸之类补水制火,此水涸火炎之证,上下皆热,医者动用桂、附,辄云引火归元,不知引归何处,以致酷热中上,烁涸三阴,杀人如麻,为祸甚大。

注:六味丸指六味地黄丸,应用非常广泛,但不当应用的情况也很多。

8、肾阴盛,阴盛则寒盛,逼其浮游之火上升,又一火也,治宜八味之类引火归元,此下寒上热之证,故用桂、附补火,不可误投于阴虚证也。

注:八味丸指桂附地黄丸,虽然是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只增加了两味药,但功能主治却相去甚远,一为上下俱热,一为上热下寒。

9、更有热壅于上,气不下行,而见下寒者,不可误认为火虚,治宜清上而温下。

程钟龄

清初医家程钟龄对火的分析也极为别致,极为形象,也极易让人理解并掌握火的发病机理和治疗原则。

程钟龄形象的将实火称为贼火,将虚火称为子火。

实火,六淫之邪,饮食之伤,由外而入,势犹贼也。

虚火,七情色欲,劳役耗神,自内而发,势犹子也。(子即为儿子的意思。)

贼可驱而不可留,子可养而不可害。贼则宜攻,子则宜养。养子之法,可借为驱贼之方,断无以驱贼之法,而为养子之理。盖养正则邪自除,理之所有;伐正而能保身,理之所无也。

程钟龄对实火与虚火的治疗方法也做了分析和归纳:

驱贼火有四法:

一曰发。风寒壅闭,火邪内郁,宜升发之。如升阳散火汤之类是也。

二曰清。内热极盛,宜用寒凉,如黄连解毒汤之类是也。

三曰攻。火气郁结,大便不通,法当攻下。如承气汤之类是也。

四曰制。热气拂郁,清之不去,攻之不可,此本来真水有亏,不能制火,所谓寒之不寒,是无水也。当滋其肾,如地黄汤之类可用也。

养子火有四法:

一曰达。肝经气结,五郁相因,当顺其性而升之,所谓木郁则达之,如逍遥散之类是也。以此一方治木郁而诸郁皆解也。

二曰滋。虚火上炎,必滋其水,所谓壮水之主以镇阳光,如六味汤之类是也。

三曰温。劳役神疲,元气受伤,阴火乘其土位。如补中益气之类是也。

四曰引。肾气虚寒,逼其无根失守子火,浮游于上,当以辛热杂于壮水药中,导之下行。如八味汤之类是也。

中医对火的论述非常多,以上是两则完整性和启发性都比较好的论述,由于年代并不久远,文字并不深奥,理解起来也并不是很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