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真解》之“273、太陰之爲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鞕。”

太阴为后天之本,又名至阴。至阴其意有二:一是纯阴之意(至:极、最),故有“太阴为寒藏”之说。二是阳到达进入阴之意(至:到),故太阴为三阴之始(太:最早的、最远的),为接受、运化之所。机体气机升降出入六经循行运行不息,人体阴阳交接于四末,故四末属太阴地界,此为狭义太阴地界,机体可分为无数小周天,每一周天为一六经,机体气机升降出入六经循行运行不息,每一六经之阳入阴地界皆属太阴地界,动静脉循环为一周天,动静脉交接于毛细血管网,毛细血管网属太阴地界,要广义而不要狭义。

太阴阳虚寒证为标,其本有二:一是阳虚不足以温旭太阴,机体气机升降出入六经循行运行不息,六经任何一经阳虚皆可传经太阴阳虚(包括太阴本经阳虚)。二是阳升降出入六经循行运行过程受阻,不能到达并进入太阴,六经任何一经阳郁运行有碍皆可传经太阴阳虚。故不可一见太阴阳虚寒证辄用温补之法。

太阴病无论阴病、阳病、实证、虚证,其脉皆缓(此处缓为狭义缓,仅指脉率缓,缓介于迟数之间,72次/分钟为标准的缓脉,上下波动各不超过8次/分钟)。太阴阳虚脉缓,左右皆短。太阴为后天之本,依据阴阳互根互用之理,太阴阴虚,致阳无所用(如同水桶短板效应),阴虚为本,阳虚为标,故太阴阴虚脉缓短细紧。

问曰:太阴病治宜主温乎?答曰:此不可执一而论。寒邪直中太阴,而本经自病者,是当急温无疑矣。其有阳经之邪,热过寒生,而转入太阴者,亦当主温。若属热邪陷入太阴,而见吐利腹满等症者,纯温非宜,纯清亦不可,则唯有和之一法---太阴湿土,位处中州,全赖阳气布护,以资健运转输之力。病在太阴,虽属热因,切不可用寒凉直折,遏抑阳气,阴邪愈锢,故仲景又谓太阴为病,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观此则太阴病之治当主温,可知矣。而治太阴之病不可呆执温法,又可知矣。不知温法,不可与议太阴本藏虚实之病,徒执温法,不可与议太阴他经传变之病。

---《伤寒寻源》

273、太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鞕

解:本条文为太阴病脉证提纲。

呕吐、腹痛、腹满、食不下、手足逆冷、下利等为太阴病外证,外证属标证,其本有本经病、母病及子、子病及母的不同,也有阴阳虚实之别,“若下之必胸下结鞕”即提醒厘清阴阳虚实标本,勿犯虚虚实实之戒。合参第180条文“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

腹满:病标为阴胜(阴实)。

吐:功能亢进,气机上逆之像,病标为太阴阳胜热证。医圣通过本条文明确指出呕吐为太阴病外证,出现了呕吐说明太阴接受运化功能有碍,有人把呕吐作为少阳病提纲证,解读错误的原因是标本混淆、六经病外证混淆。机体气机升降出入运行不息,少阳病母病及子传经太阴可呕吐,若未传经太阴则无呕吐。呕吐为太阴病外证,此为标,治病求本责其本经病、母病及子、子病及母。六经病外证不可混淆,传经、标本之理须臾不可离。

食不下有二:一是吞咽困难(合参栀子豉汤证“胸中窒”及小半夏汤证“谷不得下”),病标为太阴接受功能有碍。二是食入不化,病标为太阴运化功能有碍。食不下与不能食不能混为一谈,不能食病标为阳明阳虚寒证。六经病外证不可混淆。

自利: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高处之水从哪里来?低处之水欲升高处,必借阳之动力,若低处阳虚水上升无力只能下降,故下利病标为太阴阳虚寒证,治病求本责其本经病、母病及子、子病及母。

腹痛:病标为太阴阳胜热证,其热有三:一是传经客热。二是太阴运化不利,阳郁化热。三是太阴阴虚,阳不得阴润而胜(无妻夫必荡)。

胸下结鞕:胸下属厥阴地界。结,条状物打成的疙瘩。鞕,1、古同硬,坚。2、古同鲠,哽塞。机体气机升降出入运行不息,太阴为后天之本,为三阴之始,为接受运化之所,太阴接受运化功能有碍可传经厥阴阳虚、郁结、阳出阴枢机不利,其外证可表现为胸下结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