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文化:姜姓
姜 姓
得姓始祖
炎帝,神农氏,生于姜水(今陕西省渭河支流的岐水,在今陕西岐山之东,源出岐山),以居地命姓为姜,成为姜姓得姓始祖。相传炎帝发明耒耜,尝遍百草,发明医药,因此号神农氏。炎帝亦发明陶器,开辟集市,削木为弓,以威天下。后与黄帝结盟,遂逐渐形成华夏民族。
姜姓渊源
源流一
出自远古的炎帝神农氏,为许多文献如《元和姓氏》、《说文解字》、《新唐书》记载。《元和姓纂》中就有记载,炎帝神农氏,因生于姜水(今陕西岐山县西),而以姜为姓。神农氏的后裔姜太公,即吕尚,齐国的创建者,因辅佐周王朝得天下而被封于吕,所以才从封地为姓。
源流二
出自桓(亘)氏改姓。据《通志·氏族略》所载:“亘庭昌唐上元中准制改为姜氏。”唐代上元时有桓姓者改为姜姓。
源流三
出自其他民族改姓。据《宋书·吐谷浑传》所载,宋时有羌人改姜姓;另有清满八旗姜佳氏改为姜姓;除此以外,今满、侗、瑶、彝、蒙古、土家、保安、白、俄罗斯、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
迁徙分布
姜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上名列第六十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人口约五百六十六万一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34%左右。
虞夏之际,炎帝裔孙、四岳始祖伯夷,辅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吕,建吕国,复赐以祖姓姜,以续炎帝香火。炎帝部分子孙,在历史的进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易为其他姓氏,姑且不论。
夏商以来,姜姓,分为齐、许、申、甫四国,世显诸侯,居戎狄者为姜戎氏,系古戎一支,为姜姓,原在瓜州(今甘肃敦煌西)。炎帝出生的姜水,姜姓的发源地,姜姓得姓则是在今河南南阳一带。
商朝东伯候姜桓楚之子姜文焕,因姜皇后被杀害,然北方冀州侯苏护仍听命于商朝,北伯候崇侯虎因至死效忠商朝国王,不与东伯侯联合,被周人典籍所贬低,今北伯候崇侯虎商朝大将的评价仍沿用周人的说法,被称为“告密者”。
今所遂联合西伯侯,推翻商朝,南伯侯未知。东伯候后裔姜尚(今山东日照人)建立的齐国,表明姜姓又发源于山东淄博一带,田和灭齐后,姜子牙的后代子孙散居各地。金学孟曰:“其中一支西迁甘,史误为姜戎,其实为中原炎帝部落后裔”。
如今,姜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北方为其主要分布地,尤以山东省为多,约占全国姜姓人口的10%以上。
姜姓名人
姜子牙: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也称吕尚,别号飞熊。商朝末年人。姜子牙辅佐武王伐纣,牧野之战纣兵大败,纣王登台自焚而死,从此商亡周立。姜子牙后辅佐了西周王,当了丞相,称“太公望”,俗称太公。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为“太师”(武官名),被尊为“师尚父”。姜子牙是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倾商,武王克纣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
齐桓公:姜姓,吕氏,名小白,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是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是齐僖公禄甫的三儿子,其母为卫国人。在齐僖公长子齐襄公和其侄子公孙无知相继死于内乱后,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位成功,即国君位为齐桓公。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
姜肱:字伯淮,后汉彭城广戚人(今山东省微山县人)。家世名族。肱与二弟仲海、季江,俱以孝行著闻。其友爱天至,常共卧起。及各娶妻,兄弟相恋,不能别寝,以系嗣当立,乃递往就室。
姜维: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人。三国时蜀汉名将,官至大将军。少年时和母亲住在一起,喜欢儒家大师郑玄的学说。因为父亲姜冏战死,姜维被郡里任命为中郎。
姜公辅:唐朝左相。字德文,祖籍甘肃天水,爱州人。建中四年十月,朱泚率叛军进攻奉天,姜护驾,献策有功,升为谏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因言忤德宗,罢为太子左庶子、右庶子,再贬泉州别驾。贞元二十一年,顺宗即位,起用为吉州刺史,未及到任而卒于九日山。
姜恪:唐朝时期秦州上邽(今甘肃天水)人。姜维后裔,祖父姜远曾为秦州剌史。父姜宝谊为左武卫大将军。姜恪因战功升为左相,阎立本因善绘事而为右相,时人评论说:“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
姜夔(kuí):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汉族,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
想要了解具体姓氏文化,可以参考北京家谱传记机构编辑《百家姓寻根手册》
书籍主要内容:
1.姓氏文化概论
2.姓氏渊源
3.迁徙分布
4.郡望堂号
5.家谱收藏
6.字辈排行
7.家训选辑
8.姓氏楹联
9.趣事典故
10.姓氏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