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艰苦创业,今日果农致富——梅家坪早、中熟苹果基地建设后记
昔日艰苦创业,今日果农致富
——梅家坪早、中熟苹果基地建设后记
文/马广录
(一)穷乡有产业,苹果促农富
富平县梅家坪,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起,由当时的洪水乡栽植苹果至今,历经近三十年的发展,已成为全省响当当的早、中熟苹果基地。每年自七月底始,以嘎啦为主的早熟苹果就吸引着全国各地的客商纷至沓来,采购运销。后来随着“秦阳”这一新品种的高接换头,梅家坪早、中熟苹果基地的名气更大, 带动周边形成了约两万多亩面积的规模。青岗岭原上沿210国道,原下沿觅洪路西干渠两侧,形成了两条约二十多里的苹果批发市场,有五六十个果农就当起了苹果销售代办户。上百家客商将色红、味浓、质优的苹果运往广州、深圳、上海,湖南、福建、四川等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年销售量达4万多吨,收入达两亿多元。梅家坪的果农从此告别了单一种粮的模式、户户增收、家家致富,建楼房、买小车,走上了小康之路。
(二)有粮却无钱,出路何处求
王茂义
(三)地域有优势、全凭巧发挥
梅家坪镇的青岗岭上,海拔700米左右。温差大,地势平、光照足、能灌溉。栽植苹果有很明显的地域优势。但对于千百年来只会种粮食的农民来说,变种粮为栽果,无疑是一场从观念到技术的深刻革命。为此,他们确立了“发挥地域优势、坚持科技领先,着眼全球市场,建设苹果产业、实现果农致富”的总体思路。主要走了四步棋,一举定局。
第一步:明确目标,凝心聚力
首先多次召开全乡(洪水乡)党员干部大会,请苹果专家赵政阳全面、系统讲述苹果生产的前景、市场效益和科学栽培技术,解决好对发展苹果生产的认识问题,更新观念、树立信心、鼓舞士气。由副乡长马广录(主管农业)执笔,乡政府制定了栽植一万亩苹果,一千亩蔬菜、三百亩烤烟、五十个日光温室大棚的“1135 产业调整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以苹果为主导产业,解放思想,大干三年,建成万亩苹果之乡的奋斗目标,充分调动起了全乡干部群众发展苹果产业的积极性。乡政府连续几次从杨凌调回四百多万株苹果苗,各村组干部落实面积,筹集苗款,用三轮车把苗子送到群众手中,每次拉回的苗子总是供不应求,一抢而空。当时群众经济收入很少,生活都很困难,国家也不可能投入一分钱,苗子款都是自己想办法解决!但再艰难也挡不住群众苹果建园的决心!
第二步:人才战略,科技兴邦
苹果专家赵政阳,洪水乡洪水村人,时年29岁,西农大毕业。陕西省果树研究所苹果育种室主任。现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敎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苹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发展靠科技、科技靠人才。为了能充分发挥人才的引领作用,为当地产业发展出力,他们尽力关心和支持他。其父亲早年受到文革冲击,退休在家。他们就与岔口村协商,划出三亩多地让其栽植苹果。又为赵政阳的表哥周小明单独调配了4亩地,支持其建成科技示范园,先栽一步,带动群众。赵政阳敎授的所有苹果技术都是在周小明的园子先实施,做出成效,引导群众学习。乡上明确告诉赵政阳,全乡所有的苹果园都是你的实验园,家乡人民永远都不会忘记你的贡献! 随后,只要赵政阳回到洪水,就组织各种形式的技术培训,或是带领骨干技术员深入果园针对问题现场指导。如世界先进的苹果细长纺锤形整形技术,最早在洪水全乡推广,成为果农熟练掌握运用的优质高产实用技术。为果农带来了丰厚的收入。在专家指导下,乡上制定了“深挖开带,回填秸秆、施足底肥,浇足底水,严格掌握矮化中间砧树苗入土深度”等关键技术。当时没有任何挖掘技术设备,全靠人力,人们不怕苦累,挥动铁掀,大干寒冬,开挖深、宽各一米的通沟、大量搜集秸杆粪肥,高质量严要求建园,确保早挂果、优质、丰产。
第三步:品牌战略,技术领先
赵政阳第一次赴澳大利亚、新西兰,从南半球为洪水乡引进了“皇家嘎啦”,其细脆的口感,艳丽的外观大大超过了老品种,但一般果农没尝过都不重视。我们就把皇家嘎啦先在王家湾、岔口等村干部的园子里高接换头。第二年王湾村书记王春梅园里高接的16棵树上嘎啦熟了,以每斤3元多的价格被客商一抢而空。群众争先恐后的开始高接换头,继而带动全县高接新品种。县上在梅家坪召开了高接换头现场会,由财政局出资购买种条,发放给全县各地,使皇家嘎啦这一品种规模越来越大。一两年后又优选出了“富陶1号”、“早红嘎啦”等超过皇家嘎啦的地方品种,使富平梅家坪早、中熟苹果基地的品牌蜚声全国。以后赵政阳又相继从新西兰引进了“粉红女士”,从日本引进了“新世界”等多个品种。他以后竭尽全力干的事就是苹果新品种的杂交选育。继“秦阳”、“秦星”之后,历经近二十年,又以富士为母本,粉红女士为父本杂交选育出了“瑞阳”、“瑞雪”和“瑞香红”三个新品种。特别是“瑞香红”以其出色的香气、全面的艳红、高雅的果形及易栽培,耐储藏等特点必将改写中国苹果生产的格局。梅家坪同时也成立了的“富皇”果业联合社,覆盖全镇十几个村!建设千吨以上的苹果储藏冷库四座。
第四步:领导带头,奋力拼搏
全乡领导身先士卒,改变作风。乡党委书记康天祥,乡长姚占胜为苹果建园倾力奉献,走到哪里先问苹果建园。副乡长马广录深入到车家村重点调查了6户已经栽植苹果多年,且每亩收入均在5000元以上的栽植情况,把他们事例编写印成16开纸的材料,广泛发到村组群众手中。他分包车家和五一两个村,吃住在农户,工作在村组,奔波在地头。他用摩托车带上苹果专家赵政阳,逐村上门为群众传授技术。冬季群众在街道晒暖暖,他们便在街口的黑板前放一张桌子讲课。星期天学校放了假,便利用空闲的敎室为群众作培训。有一次赵政阳为全乡在大会上讲完课后,恰逢单位有个重要会议要赶回杨凌,原先说的找一辆小车送回去,但因当时小车确实难找,无奈间马广录只得用摩托车把赵政阳送上高速公路,掏出身上仅有的20元钱让其自己挡车回杨凌。当年乡上财政很困难,工资常不能按时发放,摩托车加不起油,经常是向县上来的汽车要些汽油,或是去赊账加油,但都没有影响工作。乡政府所有干部都是包村包组,落实任务,起早贪黑,早出晚归,与群众吃住在一起,奋斗在一起。可以这样说,洪水乡历届的领导和干部,每个人都为苹果基地建设做出了贡献,他们出了力,流了汗、每个人都有值得一说的故事......
(四)“拔苗事件”,轩然大波
发展苹果产业,新旧观念、利益交错、多少个家庭不知发生过多少争吵,然而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当年为栽苹果而引发的那个“拔苗事件”。1993年春季,洪水乡政府带领机关干部和两班学生,把新安村大约五、六亩地群众栽种的西瓜苗、红苕苗子拔了,引起了轩然大波,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全县乡乡都栽植烤烟,这是为了解决全县财政困难和保障工资发放的无奈之举。到了九十年代初,为了便于抓就把全县栽调整成西线的淡村、觅子、洪水三个乡集中栽。洪水乡被指令性栽植300多亩。但该乡人多地少, 要栽苹果园就没有面积了,怎么办?乡上决定利用村组发包出去栽植烤烟的300多亩机动地,先栽上苹果树,然后在苹果树行子里再栽上烤烟,就可以两全其美了。不料,群众愿意栽苹果树却不愿意在树行间套栽烤烟。而是随心所欲的栽了西瓜、红苕苗等自己心想的东西。如果此风不刹,全乡300多亩烤烟就无法保证了。烤烟面积能否保证关系到乡上书记、乡长的职务安危,否则“褂褂子”就被撤了。两者矛盾无法协调,就发生了上述拔苗事件。谁知苗子被拔,彻底惹翻了群众。当天下午,群众怒不可遏,有几个妇女在自己被毁的苗地里翻滚哭闹,随即又给省电视台打了电话,第二天中午省电视台的记者驱车来到村里,整个街道群众把记者围得水泄不通。记者拍了群众的愤慨场面,又去地里拍了拔苗现场。当晚省电视台八点黄金时段由陈爱美主持的“时代广场”就如实播出了洪水乡的“拔苗事件”。 第二天晚上又播出了续集,在全省掀起轩然大波。随即县上就派了一位领导去省电视台协调,第三天晚上“时代广场”继续播出第三次,不过主持人的口气,观点有所改变,才使这场风波划上句号。但随着事件的不断发酵,引发了人们更多的思考。这也许是梅家坪苹果基地建设的一些代价吧!
(五)乡村振兴,贵在实干
回顾梅家坪苹果产业基地建设的历程,联系全县各乡镇的产业发展现状,令人感慨,发人深思:
1.梅家坪从一个穷乡僻壤变为一个富庶之地,靠的就是苹果这一特色产业, 而这一特色产业的兴起靠的就是一个“干”字和一个“创”字。为了建设特色产业,乡、村、组三级干部把带领群众干事创业,脱贫致富作为第一要务,敢于担当、敢于作为、不怕吃苦勇于奉献。王湾村50岁的女书记王春梅,为使本村新栽的120亩苹果园及时浇上水,她自己出钱买水泵、管道,从西干渠抽水,确保了50多户新建果园100%成活,受到群众称赞。庙沟村的周小明垫付资金数万元、将原上七、八百亩不能浇灌的地块用机械平整后,建成了近千亩的连片大园。薛镇近年栽植的百亩瑞香红苹果园都是周小明带人修剪的,是梅家坪的技术输出和带动!今年薛镇的瑞香红苹果每斤卖六元,后来还卖到十一、二元!各地村组干部通过进家入户,协调商量,把散碎小块地并成大块,便于群众建园。他们克服了“等、靠、要”的懒汉思想,立足于“干”,突出一个“创”。"实干兴邦 空谈误国"。他们坚持从实际出发,从当地的自然、人文、地域等优势出发,扬长避短、科技领先、创出了一条符合乡情、村情、民情的产业发展之路。这里的农民无闲人,是产业为他们提供了成千甚至上万个就业岗位,避免了农业机械化后被解放的劳动力又进入麻将场的尴尬。这里的农民由穷变富,是因为他们家家都有一个能来钱的绿色“企业”,受益的农户在90%以上,在家门口就能致富。
2.纵观我县各地近年来也出现了像张桥甜瓜(受阎良关山带动)、曹村、庄里柿饼(历史留有基础)、刘集奶山羊(县上有乳品加工)等特色产业,但总体看规模还不够大。还有诸多乡镇改革开放至今近40年了,还没有建成自己的特色产业,农民增收无门,乡村面貌依旧。领导一茬又一茬,农民穷得没办法。离乡背井农民工,抛家舍业去求生,这是许多乡镇的真实写照。乡镇领导没有把发展大产业当作第一要务,没有担当,没有魄力,作风浮躁,高高在上,不是“干”字出头,“创”字领先,而是“怕”字当头、“混”字为先,“面子工程”。一般老百姓,很难见到乡镇领导一面,作风不改,面貌难变。如此这般,农民增收致富的出路何在?希望何在?
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绘就了“十四五”期间的宏伟蓝图,最近召开的农业农对工作会议,发出了加快农村农业发展的号召。我们应该振作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带领人民群众发展产业、脱贫致富为己任,学习梅家坪人的“拼博”精神,突出一个“干”字,实践一个“创“字,牢记“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亲切敎诲,从各地的实际出发,走出一条符合各乡各村实际的农村产业之路,使全县涌现出更多更优的富民大产业,富平农村农业的大发展和农民的增收致富就会指日可待,我们翘首以盼!
周小明,梅家坪镇果农,高级农艺师。富平县乡土科技拔尖人才,陕西省果业明星,渭南市农民致富能手,富平县劳动摸范。
马广录,县人大退休干部,高级农艺师
作者简介:马广录,富平县淡村镇荆原村人。县人大退休干部。曾在淡村公社,梅家坪镇、县农业局和林业局工作!高级农艺师。1985年搞牲口改圈改进农家肥积制受到省上表彰并推广,在家中接待外国专家参观学习!1987年主持农产品成本核算受到国家农牧渔业部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