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高原老兵:曾经的历程

青藏线老兵之家

青藏线上的军人具有“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和特别能战斗”的三个特别精神。关注“青藏线老兵之家”分享我们曾经在军营中工作、学习、生活的一些回忆和我们今天与明天的成长经历。。。

温馨提示: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曾经的历程  ——写在八一建军节

刚走出火红的七月,又迈进激情的八月,在纪念八一建军节的时候,回顾曾经的历程,寻找历史留在那里的足迹。

1972年12月入伍后分配到四营,部队驻在格尔木。我们营有个副营长,1956年兵,甘肃人,人称“土匪”,属面严心慈类。是他发现我,调到营部当通信员,他对我要求严格,极像父辈关心我、教育我,使我受益匪浅,才有了一个不同的起点。至少促进了我发奋学习,使我这个“文革” 时期的小学生,后来才有在连队当文书的经历。下面记述一段难忘的经历:

我曾经服役部队是后勤运输团队,经常穿梭在4000里青藏线上。1973年8月,部队运输物资进藏,我跟随营长出发。这是我在部队八年中的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进西藏,中午从部队驻地出发夜宿纳赤台兵站,纳赤台海拔三千七百米,距格尔木约90公里,纳赤台在昆仑河北岸,亦称昆仑泉。“纳赤台”系藏语译名,意思是放过佛爷像的地方。相传,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进藏的时候,走到这儿,一个个饥饿、干渴,疲劳不堪,发现泉水后,便放下金佛像,痛饮起来。此地因而得名--纳赤台。

为什么下午只走这点路程呢,听我慢慢道来:车况差,50年代的进口的依发车,曾多次大修,平均每小时行驶速度不足30公里;路况不好,1954年修通,全线属沙石土路,路面象搓衣板一样;气侯条件恶劣高原反应,汽车兵有个俗成之语“到五道梁犯病,唐古拉山要命”。真是车抖路颠心颤啊!不比现在路况好车速快,真所谓两边美景眼底收,千里青藏一日还。

车上昆仑山,昆仑山地势高耸,云雾也渐渐地多了起来。气候寒冷潮湿,空气稀薄,生态环境独特,自然景色壮观。这里群山连绵起伏,终年银装素裹,云雾缭绕,形成闻名遐迩的昆仑六月雪奇观。 汽车爬过昆仑山垭口,驶过一段平地,就到了五道梁兵站。说句实话,作为农村出身初到西南边陲 ,五道梁兵站眼前展现的一片荒漠,那比得上南方的山青树拔水秀啊。下车后出现了高原反应,只觉得头重脚轻、似乎有飘飘然的感觉。那时条件极差,兵站只提供馒头腌菜或者夹生饭,自带背包住宿。我真想打堂鼓,营长鼓励说,慢慢适应吧,人都有这个经历,坚持就是胜利。

第三天我们车队穿越千里无人区--可可西里,路边就能见到野牦牛、藏羚羊,用牦牛尾编织成打扫尘埃的工具,至今我还珍藏着。

第四天经过沱沱河,沱沱河沿是长江源头与青藏线的交汇点,车经清流蜿蜒的长江源头沱沱河、亦称通天河,映入眼帘的是建在宽阔的沱沱河滩上公路桥,可称为长江第一桥。夜宿唐古拉山下温泉兵站,其实很早就到了,说是为明天翻越唐古拉山而蓄精养锐,当时有一个新兵头痛腹泄就留下了。赶早出发翻越唐古拉山,唐古拉山越岭地段是青藏公路全线气候最恶劣的地段,坐在车上只觉得四肢无力昏昏欲睡,少有精神观赏风景,山上一片白茫茫的雪,飘过一片云彩来,不是雨雪就是冰雹。唐古拉山口海拔5231米,是青、藏两省区天然分界线。唐古拉给众多的入藏者来说是个下马威,稍微多停一会,就有明显的不适感使之心有余悸,谈唐古拉而色变。怪事啊,我的感觉还好,没不良反应。在唐古拉山兵站吃中餐,直奔入藏后的第一个县城安多。经那曲(黑河)、当雄、羊八井,第七天到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在拉萨暂短整休2天,参观布达拉宫和罗布林卡,在布达拉宫膜拜文成公主金身,布达拉宫中还收藏了无数的珍宝,堪称是一座艺术的殿堂。游八角街,军人有规定只能看不准买(尼泊尔人商店)。

有一种追求叫精忠报国,有一种情愫叫思家念亲,为了谁,为了人民的幸福,为了祖国的安宁,我们无怨无悔!1981年脱掉军装,回到原籍。今天写这回忆短文聊以向建军节敬礼!

————————————————

编辑:青藏线老兵之家

青藏线老兵之家

微信号:qzxlbzj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