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臾临床惯用秘验方

张伯臾(1901—1987),字湘涛,号志浩,江苏省川沙县人。1918年入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毕业后随业师丁甘仁侍诊1年,初悬壶于川沙张江栅,1937年举家移居市区,曾在八仙桥中医疗养院设诊行医。1956年后历任上海市第十一人民医院、曙光医院中医内科、妇科主任,上海中医学院教授等职。

张氏深研中医伤寒和温病学说,分析异同,比较短长,扬长避短,融两说于一体。临证取张子和、李东垣治法,善用《千金方》,掌握表里、寒热、补泻、升降等药性,治疗肠炎、肝、胆、胰等疾病和寒热杂症有特长。主要著作有《张伯臾医案》、《张伯臾验案选集》等。主编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发表论文有《多寐、厥证、腹痛治验》、《淋症治验》、《败血症治验》、《中医中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医验》等。

1.冠心病惯用方

(1)气滞型惯用方:瓜蒌12克,薤白头6克,郁金9克,丹参15克。症见以胸闷为主,胸痛或窜痛不定,或兼见脘胀,腹胀,嗳气,矢气,舌苔薄白,脉细、弦、滑。脾湿重、苔腻者,加川朴、砂仁、白豆蔻、香附;症重者可再加降香、茅术;胸闷重者加枳壳;对舌红,心阴虚者加八月札、绿萼梅、佛手、苏噜子;慢性支气管炎伴短气无明显阴伤者加沉香。

(2)痰浊型惯用方:枳实9克,瓜蒌、半夏各12克,茯苓15克。症见胸闷满、口中黏腻,咳唾涎沫,胸痛较轻,纳呆倦怠,面黄,苔白腻或厚腻,脉弦滑。慢性支气管炎咳白薄痰,入冬更甚,口不干,苔薄白,属痰饮者,加桂枝、白术、陈皮;咳稠厚白痰,口稍干,苔薄白干者加竹茹、陈皮;口干苔微黄,属痰热者加黄连、竹茹、陈皮;吐黄浓厚痰,口干,大便干,心烦,属痰火者,去半夏,加生石膏、海浮石、海蛤粉;痰火便秘,苔厚腻者,去生石膏,加元明粉,或滚痰丸;对高血压中风后遗症,言语不利,苔腻,属风痰者,加制南星、石菖蒲;便干加滚痰丸;言语不清偏热者,加天竺黄、川贝母,鲜淡竹沥、姜汁。

(3)血瘀型惯用方:丹参15克,当归12克,川芎、郁金各9克。胸痛较剧,痛有定处,甚则胸痛彻背,上行肩臂,面色灰黄,目眶暗黑,口干不欲饮,或但欲嗽,身有瘀斑,口鼻作衄,舌质暗红,瘀斑,舌下脉络瘀胀,脉涩、细、弦。加减:舌边瘀斑、青紫、暗红明显者,加桃仁、红花、赤芍;日久入络者,加地鳖虫、莪术;对心损较重,动则疼痛加重者,加益母草、泽兰叶;阴虚内热者去川芎,加生地、丹皮;胸痛剧烈者,加乳香、没药;如服乳香、没药后不适可改用失笑散;仍不适者改用生蒲黄、甘松;偏心阴虚者,去川芎,加白芍、甘草;对心肌梗死剧痛者,加苏合香丸1粒,有寒象者,加细辛;热象不显者,加桂枝。

(4)心气(阳)虚型惯用方:党参15克,黄芪20克,白术10克,炙甘草6克。心悸,心慌,动辄胸闷胸痛,面色晄白,萎黄,气短,动则更甚,倦怠头晕,舌淡白或暗,脉虚、细、迟、弱、缓。加减:阳虚者加附子、干姜、桂枝(肉桂)、鹿角;阳虚有水饮者加附子、茯苓、白芍、生姜皮;阴寒盛者于阳虚药中再加制川乌、川椒;兼心血虚者加当归、熟地、芍药、仙鹤草,并加重黄芪;心神虚眠少,卧不安者加淮小麦、酸枣仁、柏子仁、大枣。

(5)心阴(血)虚型惯用方:北沙参15克,麦冬10克,五味子5克,玄参10克,生地15克。胸闷痛不甚,多为活动后闷痛,心悸,心慌较甚,梦寐不安,易盗汗,口干,便艰,头晕耳鸣,甚则面红颧赤,自觉内热,舌红少津,脉细弦数;夹热者咽干咽痛,身热,心烦不得眠,心中懊 ,多汗,便艰,舌红绛,脉细数。对夹有内热,痰湿,胸痛重者,去五味子,热重者加黄连、黄芩、知母;烦热重者,加黄连、阿胶、鸡子黄、丹皮、煅龙骨、煅牡蛎;热重失眠者,上法再加朱砂安神丸;口干者加石斛;对热不重加丹皮、地骨皮、白薇、鳖甲;舌尖碎,口腔溃疡者,加生地、木通、淡竹叶、黄连、生甘草;心神虚者,加炒酸枣仁、知母、川芎、茯苓、炙甘草;失眠者加天王补心丹、夜交藤、合欢皮;便秘者加火麻仁、郁李仁、瓜蒌仁、枳实。

(6)气阴两虚型惯用方:党参12克,黄芪15克,北沙参、麦冬各12克。症兼有心气虚和心阴虚两组症状,分阴虚及气、气虚及阴两类。气虚为主者,加黄精、玉竹、白术;阴虚为主者,加石斛、白芍、天冬、生甘草、生地、制首乌;兼脾气虚者,加太子参、黄精;便溏者,加山药、荷叶。

学习和运用体会

该病属心痹范畴。综观张先生诊治冠心病的医论与治则治法经验,始终把握虚损为本因,邪实为标症;治心不忘整体,祛邪不使伤正;阴阳气血不足与痰气瘀虚实夹杂虽宜兼治,而主次偏重不同,标本缓急有异,临证审病,因人因证务求精详;组方投药则规矩变通兼备,故其疗效佳良。

2.无痛性心肌梗死惯用方

症见胸闷神倦,动则汗出,畏寒便秘,血压不稳,心电图提示:广泛性心肌梗死,脉细而迟,苔薄腻。辨证为心气心阳虚,痰阻心脉型,治宜扶正理气活血,佐以通腑。白参12克(另煎冲),熟附片6克(先煎),麦冬18克,山茱萸、全瓜蒌各12克,薤白头6克,制半夏9克,当归18克,红花6克,炒黄连3克,生大黄9克(后下)。待胸闷已舒,汗止,大便得解,血压稳定,苔腻渐化,脉小滑,面色晦滞转淡黄。心电图复查示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痰滞已化,心脏气血两亏,再拟下方调补:党参15克,丹参18克,麦冬12克,当归15克,红花6克,炙甘草6克,炒枣仁、郁金各9克,降香4.5克,茶树根30克。续服至出院。

学习和运用体会

该证属心痹范畴。对于这类病症,每以附子伍人参全瓜蒌、大黄等为主救治,每可挽危为安。

3.心绞痛惯用方

桃仁12克,红花6克,赤芍、川芎各9克,当归12克,炙乳香、没药各6克,失笑散12克(包煎),桂枝4.5克,枳壳、桔梗各9克。4剂。症见心绞痛,痛时左胸为主,甚则牵引左胁左背作痛,痛苦面容,面色晦滞,左胸刺痛,夜间尤甚,心悸气短。舌紫黯边尖略红,苔薄,脉细涩。证属心脉瘀阻,不通则痛。治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待胸痛昼日有减少(夜间仍旧发作),方去失笑散,改用生蒲黄(包煎)、炒枣仁各12克。服7剂。投用化瘀通脉至脉络渐通,虚象显露时再予养心通络方药:桃仁、赤芍、白芍、川芎各9克,熟地、当归各12克,丹参、黄芪各15克,甘草6克,桂枝3克,炒枣仁12克,桔梗9克。连服10剂后随症稍作加减,再服10余剂。

学习和运用体会

该证属心痹范畴。本病病情凶险,因疼痛剧烈,方中失笑散、乳香、没药重在化瘀止痛。心络渐通,心痛明显缓解时出现邪衰正亏,故稍减攻伐而加用黄芪、甘草补益心气而助血行。可使患者得以康复。曾治韩某,男,54岁。有冠心病史5年,1981年因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治疗半年。出院后常因受寒、劳累或情绪变动诱发心绞痛。查心电图示冠心病。按上述方药治疗月余,心痛基本消失,心电图复查,除前壁陈旧性心肌梗死外,其余无异常。

4.窦房结功能低下惯用方

熟附片12克,炙麻黄4.5克,北细辛5克,黄芪12克,桂枝6克,紫石30克(先煎),炙甘草、川芎各9克,赤芍12克。症见经常胸闷,胸痛已年余,夜间尤甚。头晕昏厥,畏寒肢冷,舌质淡胖苔薄白,脉细迟。服用14剂后畏寒肢冷明显减轻,胸闷痛亦减,舌淡,脉沉细。调整用药:熟附片9克,炙麻黄、细辛各3克,黄芪12克,桔梗6克,丹参15克,炙甘草9克,当归12克,紫石英30克(先煎)。继服14剂后精神好转,胸痛渐平,心率可维持在60次/分左右。再做调整用药:熟附片9克,黄芪、党参各12克,炙甘草9克,茯苓、麦冬、当归各12克,远志6克,炒枣仁12克。仍继服14剂可安。

学习和运用体会

该证属心痹范畴,证属心阳虚亏,寒浊凝滞,血流不畅。故投麻黄附子细辛温心阳,散寒凝。初诊加桂枝、紫石英温展心阳。黄芪、甘草、川芎益气活血通络。待到阳气渐复,气血尚未调畅时加丹参、桔梗调和气血。再则温阳益气养心以善后。病例:施某,女,29岁。心电图示:室性心动过缓,窦不齐,窦性静止,诊为窦房结功能低下,按上述用法用本方治疗后康复。

5.梅尼埃病惯用方

熟附片(先煎)、生白术、制半夏各9克,明天麻4.5克,钩藤12克(后下),茯苓、白芍各9克,炒川芎、陈皮各6克,生姜3克。该症通常病史较长,发作性眩晕、晕厥,迁延难愈。患者感天倾地旋,立则欲仆地,胸闷呕恶,脉小滑,苔白滑,口干不欲饮。证属脾虚湿阻,痰聚中焦挟风上泛而眩。治宜温阳健脾、祛痰息风。待头晕已减,呕吐亦止,但仍形寒纳少,四肢欠温,口干不欲饮,脉小弦,苔滑。阳虚及痰饮中阻,上逆则眩。则调整用药:熟附片(先煎)、炒党参、生白术各9克,泽泻15克,天麻4.5克,茯苓15克,制半夏9克,枳实12克,炒川芎6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

阳虚停饮亦可引起眩晕,此眩晕乃由饮邪挟风痰上犯所致,故以附子温脾肾之用以制水之本,合泽泻利水以治水之标,并佐以祛风痰药。病例:黄某,男,71岁。患该病10余年,服用本方2天后头晕减轻,呕吐停止,调整用药后继服获效。

6.痹痛惯用方

症见关节疼痛,时轻时重,痛以两膝关节为著,关节不肿胀,畏风,尤以夜来痛甚,局部略有烘热和跳动感,易汗,舌淡红苔薄,脉细。治宜扶正祛湿,息风定痛。处方组成:附片(先煎)、桂枝各8克,白芍、桑寄生各12克,独活10克,防风、秦艽各6克,甘草4克,知母6克,羚羊角粉0.6克(吞服)。待关节痛减轻而未止,汗已转少,关节烘热跳动感转缓,略感口干,舌脉如前。方改桂枝为6克,加虎杖15克。服至痛止。

学习和运用体会

痹证多日久,病情寒热互杂,故将温经散寒与清热定痛冶为一炉治疗,所谓药证相符是也。每以附子配伍羚羊角辅以他药治疗,取附子温阳散寒定痛,羚羊角敛阳息风定痛,一寒一热相得益彰,病者既无不适,又每可收效。病例:周某,女,49岁。关节痛5年余,查血沉124毫米/小时,服用本方21剂痛止。

7.早期肝硬化惯用方

熟附子、生白术各9克,桂枝6克,炒白芍9克,炙甘草4.5克,当归12克,鸡血藤16克,青皮、陈皮各4.5克。症见肝区隐痛或坠痛绵绵,劳累加剧,神疲乏力,腹胀纳呆,面色晦滞,闷闷不乐,或畏寒肢冷,舌质淡红胖,苔白或腻,脉虚弦或沉细无力。待肝区疼痛减轻后减去陈皮、青皮,加红花6克,炙鳖甲18克。待症情又见好转时再参入酸枣仁、牡蛎、党参、川芎等药连服两个月以上。

学习和运用体会

肝硬化概属胁痛及癥病范畴,本案病机在于肝气虚、脾运弱,兼有瘀血,故以附子、桂枝等温补肝阳;鳖甲软坚散结;青皮、陈皮理气;当归、鸡血藤等活血。可谓药证相符,井井有条。对这类病,每以附子伍鳖甲,桂枝、当归、青皮、陈皮等治疗而获效。病例:王某,女,49岁,患早期肝硬化,近年来肝区胀痛,出现以上症状,予本方治疗,14日后痛减,再按上述用法加减服药两月余,肝区胀痛得除,形寒肢冷转温,面色灰黄见转,夜寐盗汗亦未出现,并恢复了工作。此后随访年余,病情稳定,未见反复。

8.肺虚燥咳惯用方

肺燥咳嗽多因肺虚有火,津液受灼致肺逆于上引起者,或因郁热壅肺,痰浊内阻、肺肾气虚等所引起。阿胶15克(烊化对服),马兜铃、杏仁、牛蒡子各10克,甘草6克,糯米30克(布包)。小儿据年龄酌减。口干燥明显选加沙参、麦冬、天冬、芦根、百合等,胸闷去糯米加梗壳、瓜蒌壳、郁金,咽痛加桔梗、射干,咳引胸肋疼痛加枳实、佛手、郁金,喘促加苏子、前胡,痰中夹血加白茅根、白及、百合。

学习和运用体会

本方为补肺阿胶汤,是《小儿药证直诀》方,原用于“小儿肺虚气粗喘促”。方中阿胶补肺养阴兼能养血止血,兜铃清热化痰止嗽,牛蒡子宣肺利膈滑痰,杏仁下气定喘,糯米、甘草培土生金,全方具有养阴补肺、宁嗽止血之效。根据临床经验,广泛使用于婴幼儿至老年各个不同年龄时期,对于久咳伤肺、肺虚有火、咳嗽无津液而现喉痒气哽的患者,常获良效。而本方虽有降气平喘之功,然无如补肺养阴宁嗽之力专,故其主要作用是治咳而非治喘。曾用此方治疗多例肺燥咳嗽患者,甚效。

9.慢性肝炎惯用小柴胡汤

慢性肝炎多由急性肝炎迁延未愈而致。临床常见症状有胁痛、腹胀、纳减、乏力、肝脾肿大等。中医认为,本病的形成是由于感受湿热病邪留恋不化,从而导致正气虚损,以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所致。此病的治疗必须抓住和肝健脾这一主要环节,令肝气疏泄条畅,则脾胃升降正常;脾胃健运既可扶正拒邪以断肝病内传太阴之路,又能生化气血,使脏腑之虚损得以恢复。所谓“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临床治疗时常以小柴胡汤为主方,再根据辨证而灵活加减。

学习和运用体会

慢性肝炎临床往往可以表现为肝郁气滞、肝脾不和、肝胆湿热、寒湿困脾、肝肾阴虚、气滞血瘀等多种证候类型。根据中医脏腑理论,肝藏血,主疏泄,体阴而用阳,具有疏展、升发、调畅、敷布一身阴阳气血的功能。《素问》曰:“木德周行,阳舒阴布,五化宣平。”肝气疏泄则胃气降而腐熟水谷,脾气升而运化精微,脏腑和调,气血运行,肝病则疏泄失职,气机郁滞,久则木克脾土而致运化失调。《伤寒论》云:“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胁下痞硬……小柴胡汤主之。”又云:“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慢性肝炎常表现为少阳见证。法当和解少阳,以小柴胡汤为主方。方中柴胡、黄芩疏肝利胆,清热化湿;半夏、生姜和胃降浊;党参、大枣、甘草益气升清。本方既能梳理肝胆之气,又能调和脾胃,兼能扶正祛邪。从而达到治疗之目的。

10.急性黄疸型肝炎惯用方

急性黄疸型肝炎属中医“黄疸”的范畴。由外感疫毒,加上机体的内在因素,即饮食、生活起居或情志的失调,致邪气乘虚而入,蕴结于中焦,熏蒸于肝胆,损伤脾胃,临床上以不规则发热、黄疸、上腹部不适、腹胀、恶心呕吐、肝区疼痛、全身乏力等为主要表现。处方组成:茵陈蒿汤合大柴胡汤加减。茵陈、栀子、大黄、柴胡、黄芩、白芍、枳实、泽泻、板蓝根。恶心呕吐者加半夏;若热毒炽盛,心烦懊 者加黄连、龙胆草;胁腹胀满尤甚者加木香、陈皮。

学习和运用体会

古人对于本病的治疗,特别重视利小便,认为治黄疸利小便是很重要的一环。正如《金匮要略》中指出:“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其目的乃使湿热之邪从小便分消也。张伯臾先生认为本病总的治疗原则分为清热解毒、疏肝利胆、化湿利尿、健脾和胃四个方面。针对不同的病人病情的严重程度,辨证论治,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曾诊治一张姓患者,经过1月的调治,诸症皆愈,复查肝功能转氨酶均恢复正常。

11.风湿头痛惯用方

黄芪15克,桂枝10克,细辛4.5克,茯苓15克,防风10克,川芎6克,甘草6克,3剂,每日1剂,煎服。此病主要为风湿雾露之气上犯巅顶蒙蔽清窍,以头痛沉重如裹,肢体困重,天阴尤甚,身热不扬为证候特点。伴有胸闷泛恶,饮食不香,口黏乏味,四肢酸困,大便或溏,小便不利,苔白腻,脉浮滑或濡滑。拟以祛风胜湿,利窍止痛为治。

学习和运用体会

此病病因,多由于在长夏季节,感受雾露之湿,或水上作业,涉水淋雨,居处潮湿,而伤于湿邪,且多为风挟湿,或寒兼湿。总之,均系外感风湿,阻遏经络,清窍被蒙,清阳受阻,故发头痛。方中桂枝、防风、细辛、川芎驱风湿以散水寒,茯苓、甘草健脾行湿,黄芪补气升阳引药上行头部,令风湿俱去,正气亦随之而复,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矣!

12.厥阴头痛惯用方

吴茱萸10克,党参12克,桂枝、半夏、藁本、生姜各10克,大枣5枚,连服3剂,每日1剂,水煎服。厥阴头痛之证,头痛反复发作,且多头顶胀痛而晕,伴恶心呕吐,清水痰涎,胃脘胀满,体倦乏力,不思饮食,舌淡嫩、苔白润,脉沉弦而紧。此乃厥阴寒浊于胃,上扰清阳之府,张伯臾先生治疗此症,常以仲景吴茱萸汤主之。

学习和运用体会

此病证名出自《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中,为三阴头痛之一。方中以吴茱萸为君,吴茱萸味辛苦,性大热,辛开苦降,旨在暖肝降浊,肝阳振则浊阴自降;重用生姜,其味辛,性温,要在温胃化饮,胃阳复则寒饮自化;党参、大枣益气补脾而固本。四药配伍,药专力宏,共成暖肝温胃、降浊化饮、健脾补虚之剂。张伯臾先生曾治一患者,患病3年,经多方医治无效,后服用此方,连服6剂而愈。

13.肾着惯用方

桂枝9克,茯苓15克,细辛6克,白术12克,杜仲9克,干姜6克。连5剂,每日1剂,水煎服。肾着属腰痛范畴,症见冷痛如坐水中,不能转侧。身重乏力,大便溏稀,小便清长,或伴有腹胀等症。舌淡胖、舌苔白腻,脉象沉濡。此病因多由于机体腠理不密而感受水寒之邪乘虚而入,袭于肾腑,着而不去,致阳气痹而不行。治此湿伤肾脏之肾着,当投以《金匮》肾着汤加减。

学习和运用体会

肾着以肾受寒湿着而不去,故名。临床表现以“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为显著特征,寒湿停滞腰府则经脉受阻、气血运行不畅而兼有气滞血阻。本证初起多为实证,迁延时日则可成虚实夹杂之证。湿为浊邪,留滞腰部、阻碍经络气血通行,故腰中冷痛。肾为水藏,寒湿困阻下焦,故腰以下如坐水中,沉重板滞。身重、腹部胀重、不渴为有湿之症。湿为阴邪,故得热略减。邪不在膀胱,故小便自利;不干胃府,故饮食如故。苔腻、脉濡皆为湿滞之征。仲景独辟蹊径,以肾着汤治肾着,不用温肾助阳之品,但以茯苓、白术、甘草、干姜温脾利湿,此乃肾病治脾之法也。张伯臾先生运用经方,师其法而不泥其方,临证时常通而化裁之,故治疗此疾时,在原方基础上,去甘草之甘缓而加桂枝、细辛以温经通阳,通痹止痛,增杜仲以壮腰健肾、扶正祛邪,其匠心独运之功,可谓妙矣!

14.面神经瘫痪惯用方

面神经瘫痪又称“面瘫”,“口眼 斜”,是神经内科中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症状为突然一侧面肌瘫痪,眼皮不能闭合,流泪,面部表情动作消失,说话发音不清,吃饭时漏饭、漏水,额纹消失,不能做皱眉、皱额、鼓腮、示齿和吹口哨等动作,鼻唇沟变浅。患者闭眼时,患侧眼球转向外上方,常露出白色巩膜。风湿、中耳炎、脑部疾患及风邪侵袭、突受寒凉等均可引发本病。中医认为,此症多因患者素禀阳虚气弱,卫外不固,风寒之邪乘虚而入,痹阻脉络,壅塞经络,发为“ 僻”。临床常表现为口眼 斜,面色苍白无华,神疲乏力,形寒畏风,动则汗出,舌苔薄白而润,脉沉细无力。当投以助阳益气、祛风通络之品。

黄芪30克,附子、桂枝、白芍、地龙各10克,当归12克,川芎、红花各6克,细辛、全蝎各4克,僵蚕10克,甘草6克。连服5剂,每日1剂,煎服。

学习和运用体会

面神经瘫痪属祖国医学中风、中经络的范畴,多由着凉或头部受冷风吹拂而引起。《内经》云:“风者,百病之始,善行而数变。”中医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本病的发生,实由正气不足,络脉空虚,风痰痹阻所致。临床必须分清标本虚实,辨证施治。一般初起邪气实,治以祛风通络为主,若迁延日久不愈者,多属正气亏虚,卫气不固,治疗则必须扶正祛邪,标本兼顾。方中附子、黄芪温肾助阳,益气固表;桂枝、白芍温通经脉,调和营卫;当归、川芎、地龙、细辛、红花、僵蚕、全蝎活血化瘀,祛风通络,促进正气恢复、经脉畅通,病自痊愈。

15.脏躁惯用方

甘麦大枣汤合小柴胡汤加味。酸枣仁、远志各9克,茯神12克,小麦30克,甘草9克,大枣10枚,柴胡、黄芩各9克,当归12克,白芍、半夏各9克,党参12克,生姜3片。连服5剂,每日1剂,水煎服。此病多由忧思过度所致,临床常表现为精神抑郁,表情淡漠,夜寐失眠,头晕心悸,神疲纳呆,面色 白,舌淡,苔薄微腻,脉弦濡无力。法当疏肝解郁,安神健脾,柔血养肝。

学习和运用体会

脏躁乃情志之病,本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平素体质虚弱,而多忧愁思虑,积久伤心,或劳倦伤脾,心脾受伤,则精血化源不足;或因病后伤阴或因产后出血,致使精血内亏,五脏失于滋养,五志之火内动,上扰心神;或由肝气抑郁,久郁伤神,营阴暗耗,心失所养,遂成脏躁。又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性喜条达,恶抑郁。肝郁不伸则化火伤阴而致脏阴亏耗;木克脾土则化源衰竭而致心失所养。从而出现一系列精神、神志之候。《内经》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金匮要略》云:“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像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仲景以甘草、小麦、大枣之甘润缓急以治脏躁,可谓深得其旨矣。细考此方,以甘麦大枣汤补益心脾滋养脏躁,合小柴胡汤疏肝解郁,转运枢机,佐以酸枣仁、远志、茯神安神镇静,当归、白芍养血柔肝,心、肝、脾同治,病遂得治。张伯臾先生曾以此方治一脏躁病人,服药25剂后,病得痊愈,随访3年,未见复发。

16.带状疱疹惯用方

龙胆草、柴胡各12克,栀子10克,黄芩12克,黄连6克,木通、泽泻各10克,当归、丹皮、金银花各12克,板蓝根18克,赤小豆15克,甘草6克,连服5剂,每日1剂,水煎服。

学习和运用体会

带状疱疹在中医属于蛇丹范畴,临床主要表现为在左腰肋部出现成簇的绿豆大小的发亮水疱,累累如串珠,排列成带状,局部瘙痒、刺痛、有烧灼感,常伴有发热(体温38℃左右),食欲不振,身倦乏力等症状,舌苔黄腻,脉弦滑数。治当清肝泻火,化湿解毒。“蛇丹”是以突发单侧簇集状水疱呈带状分布的皮疹,并以伴有烧灼刺痛为主症的病证。又称为“蛇串疮”、“蛇窠疮”、“蜘蛛疮”、“火带疮”、“缠腰火丹”等,多发生于腰腹、胸背及颜面部。现代医学称为“带状疱疹”。张伯臾先生认为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致的皮肤病,成簇的水疱沿一侧的周围神经或三叉神经的分支分布,多伴有神经痛。中医认为本病多与肝郁化火、过食辛辣厚味、感受火热时毒有关。情志不畅,肝经郁火;或过食辛辣厚味,脾经湿热内蕴;又复感火热时毒,以致引动肝火,湿热蕴蒸,浸淫肌肤、经络而发为疱疹。本病初起时先觉发病部位皮肤灼热疼痛,皮色发红,继则出现簇集性粟粒大小丘状疱疹,多呈带状排列,多发生于身体一侧,以腰、胁部为最常见。疱疹消失后可遗留疼痛感。兼见疱疹色鲜红,灼热疼痛,疱壁紧张,口苦,心烦,易怒,脉弦数者,为肝经火毒;疱疹色淡红,起黄白水疱,疱壁易于穿破,渗水糜烂,身重腹胀,苔黄腻,脉滑数者,为脾经湿热;疱疹消失后遗留疼痛者,证属余邪留滞,血络不通。治以龙胆泻肝汤加减。方中龙胆草、黄芩、黄连、栀子清泻肝胆之湿热;银花、板蓝根、木通、泽泻、赤小豆、甘草除湿解毒;柴胡疏肝理气;当归、丹皮凉血和营。诸药合用,共奏清肝泻火,化湿解毒之功。

17.疣赘惯用方

板蓝根30克,金银花15克,生地黄24克,黄芩12克,代赭石、磁石各30克(醋煅),生牡蛎24克,桑叶6克,紫草15克,连服20剂,每日1剂,煎服。“疣赘”又名“扁平疣”,症见面部散在椭圆形扁平丘疹,颜色浅褐,稍隆起,夹有抓痕、血痂、脱屑,以面颊两侧尤多。舌红苔薄微黄,脉象弦细。治疗此疾,常以清热解毒、平肝软坚论治,佐以和营通络之品。

学习和运用体会

“疣赘”在中医属“疣”的范畴。西医认为,此病系病毒感染引起的皮肤病,扁平疣是其中的一种。关于“疣”的病名,最早见载于《灵枢》中,并有疣目、鼠乳、千日疮、枯筋箭之分。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的病因,乃由于外感热毒之邪或肝虚血燥、风阳内动致气血凝滞于肌肤而成。方中金银花、板蓝根、黄芩、桑叶以清热解毒;代赭石、牡蛎、磁石平肝潜阳,软坚消疣;生地、紫草凉血和营。诸药合用,共奏解毒和营、消疣散疹之目的。

18.补中益气汤治疗高血压

黄芪15克,白术10克,党参15克,当归、陈皮各6克,柴胡、升麻、炙甘草各5克。水煎服。1日2次。

学习和运用体会

补中益气汤,源于李东垣的《脾胃论》,以调补脾胃、升阳益气为功,临床用于治疗中气下陷诸证。此方为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代表方,亦甘温除热首创,对于临床常见之气虚下陷症,气虚发热证用之皆获良效,更有双向调节血压之作用,而用于治疗高血压。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主药;党参、白术、炙甘草甘温益气,补益脾胃,为辅药;脾胃为气血营卫生化之源;脾虚易致气滞,故用陈皮理气化滞;升麻、柴胡协同芪、参升阳陷;气虚则血虚,故用当归补血和营,均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共奏补中益气、升阳固表、强健脾胃之功。从而使高血压症得解。

19.酸枣仁汤治不寐

酸枣仁15克,甘草、知母各6克,茯苓12克,川芎6克。水煎服。每日2次。

学习和运用体会

通常医者治不寐,多从心论治,然张伯臾先生临证每见不寐,几皆用酸枣仁汤从肝论治,言:调治不寐一证,养心不如调肝。考《金匮要略》中记载:“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中医理论认为,“心藏神”,“肝藏魂”,失眠与心肝二脏关系最为密切。“肝主藏血”,血虚生内热,虚热内扰,加之血虚不能养心,则神魂不宁,所以心烦不得眠。诸疾皆可致肝血不足。心血久耗,子病及母,亦终致肝血不足。方中酸枣仁养血安神为主;茯苓宁心安神,川芎调血养肝,知母清热除烦,甘草泻火缓急,俱为辅。用于上述诸证,可使肝血足,烦热平,心神定而安眠。张师临症常将此方加减运用,如由情志不畅、肝脾不和所致者,合加味逍遥丸;如痰火所致者,加温胆汤;火郁者加连翘、金银花。

20.腰痛常用二术汤

白术15克,莪术10克,干姜6克,茯苓10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2次。

学习和运用体会

此方为临床经验方。治疗腰痛独有见地,认为腰为肾之府,腰痛的产生,主要的病理原因乃是肾虚与寒湿瘀滞并存导致。无论新痛久痛,大多痛有定处,按之有压痛点,劳累或天气转凉时疼痛加重。故起病之初多因肾虚所致。盖肾虚则精气不足,寒湿之气乘虚而入,久则结滞不通,脉络之血不畅,不通则痛。方中白术、莪术健脾渗湿,散瘀通络止痛,共为君药;干姜暖土胜湿,助君药以治生湿之源,是为臣药;茯苓甘草健运中土,淡渗利湿,使邪有出路,共为佐药。临症时,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加减运用:如腰痛日久者,加杜仲30克,川断20克;痛甚者,加细辛3克,狗脊30克;男子前列腺炎、小便淋沥不尽而兼腰痛者,加通草、益智仁;妇女经水不调腰痛者,加香附10克。但此方不宜于治疗肾炎腰痛。

21.肿瘤常用蠲毒消瘤饮

肿瘤是一种常见疑难病,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张伯臾先生认为,肿瘤的治疗非重剂猛攻其毒不得散、其结不得解,非急去其邪而正不能复。故当强力猛攻主位病变,同时兼顾客位证候,随证加减用之。其临床所常用之经验方,名曰“蠲毒消瘤饮”,在治疗肿瘤的过程中反映良好。处方组成:白花蛇舌草30克,半边莲、半支莲各15~30克,夏枯草20克,光慈姑6克,贝母6~10克。肝癌加元胡、柴胡;肺癌加鹅管石30克,葶苈子10克;鼻咽癌加辛夷、苍耳子、仙鹤草、茜草;胃癌加半夏、木馒头;肾癌加泽泻、生牡蛎;骨癌加补骨脂、巴戟天;皮质癌加淫羊藿、巴戟天;淋巴癌加白芥子6克,常山5克;脑瘤加石决明、天竺黄;卵巢癌加猪苓、莪术;子宫癌加夏枯草30克,茯苓30克;皮肤癌加地骨皮、白鲜皮;血癌加丹皮、白薇;结肠癌加槐角、地榆。

学习和运用体会

肿瘤的产生与七情、六淫、饮食起居及环境污染等四大因素密切相关。《内经·素问举痛论》中说:“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肿瘤为病,多伴有正气亏虚现象,故临证时常增以太子参、黄芪之类,以扶正祛邪;胃纳欠佳者,则加炒三仙以消导开胃;情绪抑郁者,故常加柴胡以疏解肝郁。凡体质极虚,元气不济,胃气已败者,则不宜用此方,误用则反会加重病情。

22.中老年颈椎病惯用方

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变、颈椎骨质增生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综合征。临床常表现为颈、肩臂、肩胛上背及胸前区疼痛,臂手麻木,肌肉萎缩,甚至四肢瘫痪。该病具有发病率高,治疗时间长,治疗后极易复发等特点。张伯臾先生认为其发病与肾虚、血瘀有关,故临床上常用补肾化瘀法治疗此症,对缓解症状效果较好。处方组成:枸杞子、五味子、菟丝子、天麻、钩藤各15克,丹参、葛根、茯苓各30克,地龙9克。心烦、失眠、多梦者,加合欢皮、夜交藤各15克或酸枣仁30克,远志9克;伴疲乏无力,肢体软弱不用、气虚证者,去枸杞子,加补阳还五汤(黄芪、赤芍、川芎各15克,桃仁、红花各9克);血虚者加何首乌、熟地各15克;冷痛甚者加桂枝9克;舌质紫暗,瘀血症状甚者加红花25克,元胡18克;伴有口干,但不欲饮,午后烦热等肝肾阴虚症状者去枸杞子、菟丝子,加六味地黄汤(熟地、山药、山茱萸各12克,泽泻、茯苓、丹皮各9克);肢体麻木,沉重甚者加防己18克。连服6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服。

学习和运用体会

颈椎病属中医学痹证范畴,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人到中年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肝肾之气逐渐衰退,精血亏虚,筋骨失去濡养,骨质日渐疏松。日常生活中,颈椎部活动频繁,反复劳损,风寒湿邪乘虚而入,可引起颈部及周围的肌肉韧带发僵变硬、肥厚钙化、颈椎间盘萎缩退化等病变,进而形成颈椎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而刺激或压迫颈脊神经根、椎动脉和脊髓,在临床上出现各种不同症状。方中枸杞子、菟丝子、五味子补肾填精;茯苓健脾渗湿;丹参活血化瘀通经,均为君主之药,葛根升阳生津解肌、濡养筋脉为辅药,天麻、钩藤平肝息风,地龙利湿通络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共奏补肾、化瘀通络之效。本方除用补肾、活血、祛湿化瘀外,重用葛根。《神农本草经》云:“味甘、性平,入脾胃经。”为解肌退热,透发麻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的常用药,并将其列为中品,张伯臾先生用其治疗颈椎病,认为其既能解肌,又能透疹,故取其生津液、润筋脉之效用于颈椎病。

23.功能性子宫出血惯用方

菟丝子、补骨脂各15克,巴戟天12克,肉苁蓉9克,女贞子、何首乌、枸杞子、淫羊藿、当归各12克,杜仲、川断各9克。伴心烦,睡眠不佳者加酸枣仁18克,远志9克。自汗、乏力、气短者加党参15克,黄芪加至30克。周期提前、量多、或淋漓不断、时间延长、色鲜红者,加丹皮、地骨皮各12克。出血前有闭经史2~3个月,出血突然、量多,或不规则出血、淋漓不断,或下血有块者,加益母草30克,丹参15克。口干渴,头昏甚者加大熟地15克,阿胶12克。少腹痛甚者加元胡18克,香附9克。恶寒怕冷甚者加肉桂6克。出血多者加白及、阿胶各15克。血中有块、面包暗淡者加红花、三棱各9克。潮热、盗汗者加玄参15克,黄柏9克。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服。22天为1疗程,从月经前1天开始服药(或正出血时服),连服22天。一般服3剂药血止。一疗程可愈,如不效,可连服二疗程。功能性子宫出血(以下简称功血)是由于卵巢功能异常所引起的以月经周期紊乱、经期延长、经量增多等症状为主的妇科常见病,临床常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乏力,精神委靡,气短,心慌,食欲不振,头晕眼花,舌淡苔少,脉细数。张伯臾先生对于此病的治疗强调以补肾阳、益精血为主,应按照《素问·至真要大论》“劳者温之”、“损者温之”的原则,选用以补肾阳为主的药物,佐以填精益气,并根据临证加减用药。意在补阳以求阴,以达到肾阴阳平衡之目的。

学习和运用体会

祖国医学没有“功血”这一病名,根据临床症状属中医之“月经不调”、“崩漏”等范畴。中医认为引起本病的病因病机大多是由于情志不舒,阴虚火旺及身体虚弱造成机体阴阳、气血失调,肝、脾、肾功能失常,冲任不固以致下血不止。张伯臾先生选药以益精气、补肾阳药为主,补肾药的应用上,多选用补肾阳兼有益精之药,如方中之菟丝子、补骨脂、巴戟天、淫羊藿、肉苁蓉等药,均能益精气、补肾阳;枸杞子、女贞子、何首乌均能滋养肾阴、填补精髓。再佐以黄芪、党参、当归、熟地等补气养血之药,其病自愈也。

(0)

相关推荐

  • 中医治愈奇病集成--内科6

    97手颤99拇指对掌运动 99右肢颤抖 99手足震颤 100四肢沉重定时发作 100不安腿综合征 100肢体震颤 100四肢抖动 101震颤麻痹 101面神经麻痹 102双侧面瘫 102周期性麻痹 1 ...

  • 张羹梅临床惯用秘验方

    又治徐某,男,27岁.入院日期:1958年7月25日.出院日期:1958年11月11日.共住院109天.病史:1952年起反复出现上腹部疼痛,反酸水,进食后缓解.长期服用止酸药.至今年9月,右上腹部疼 ...

  • 【张伯臾:临床惯用秘验方23首】

    张伯臾(1901-1987),字湘涛,号志浩,江苏省川沙县人.1918年入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毕业后随业师丁甘仁侍诊1年,初悬壶于川沙张江栅,1937年举家移居市区,曾在八仙桥中医疗养院设诊行医.195 ...

  • 【张伯臾:临床惯用秘验方】

    张伯臾(1901-1987),字湘涛,号志浩,江苏省川沙县人.1918年入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毕业后随业师丁甘仁侍诊1年,初悬壶于川沙张江栅,1937年举家移居市区,曾在八仙桥中医疗养院设诊行医.195 ...

  • 张代钊肿瘤临床惯用秘验方

    张代钊,中日友好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教授,中西医结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国抗癌协会传统医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常务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 ...

  • 【张羹梅:临床惯用秘验方15首】

    张羹梅,1905年生,上海市川沙县人.早年毕业于江苏省立师范学校,后从师名医凌秀千学习中医内科.陈雪生学习中医外科,于1923年独立开业.历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内科主任医师.上海中医药大学专家 ...

  • 【张代钊:肿瘤临床惯用秘验方】

    张代钊,中日友好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教授,中西医结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国抗癌协会传统医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常务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 ...

  • 郭士魁临床惯用秘验方42首

    发表者:赵东奇 1.冠通汤 党参12-15克,丹参15-20克,当归.鸡血藤各12-15克,瓜蒌15-30克,薤白10-12克,红花12-15克,延胡索10-12克. 学习和使用体会 功用益气活血.用 ...

  • 【邵长荣:临床惯用秘验方6首】

    邵长荣,男,1925年生,浙江省慈溪市人.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龙华医院主任医师,1995年被评为上海市首届名中医,1996年被评为国家人事部.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授予的全国第二批500名老中医学术经验 ...

  • 沈绍功临床惯用秘验方

    沈绍功,男,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40余年来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从事医疗.科研.教学及管理工作,曾任急诊科主任,基础研究所副所长等职.现为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所胸痹急症研究室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