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明庄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经验介绍
吕明庄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
作者/罗禹珩,樊同涛,王光义,吕明庄
周围性面瘫是一种面肌瘫痪疾病,由非特异性面神经炎症导致,临床上也将其称为面神经炎,属中医学口㖞范畴。此病最早的记载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指出:“胃足阳明之脉,是动则病,口㖞唇胗”,临床表现为患侧面肌瘫痪,额纹消失或变浅,闭眼不能合,鼻唇沟平坦、变浅,口角向健侧歪斜,部分患者发病初期可伴有耳后疼痛,或有舌前2/3的味觉减退甚至消失、听觉过敏等症状。目前研究表明,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明显 。
吕明庄教授从事中医针灸教学及临床工作近五十载,是第三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并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是贵州省首届名老中医。吕教授潜研经典,并勇于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特色,在治疗周围性面瘫方面,集众家之长,疗效显着。现将吕教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吕教授认为“三阳经”经筋受阻是面瘫发生的关键,《灵枢·经筋》:“足阳明之筋……卒口僻急者,目不合……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中提到: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引邪,㖞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故针对周围性面瘫,提出祛风通络,疏调三阳经经筋的治疗方法。
2 注重分期治疗
吕教授强调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首先要分期、辨证,宜尽早采取针灸治疗方法,以控制疾病的发展,缩短临床治愈时间。吕教授认为发病的急性期是针灸介入的最佳时期。
2.1 急性期 辨证以风寒或风热外邪侵袭为主,可采取面部按摩、针刺手法,针刺手法宜轻,针刺时以少针、浅刺、轻刺为原则。可根据病情,配合艾灸、电磁波治疗仪(TDP)照射,给予面神经良性刺激,改善面部血液循环,以增加面神经恢复概率。早期也可以采用“通阳刮痧疗法”以祛邪扶正,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恢复 。
2.2 恢复期 辨证一般以气虚血瘀、痰瘀阻络为主,针灸治疗时可进行透刺或电针治疗(电针治疗可增加刺激量,可改善面神经营养,有利于面神经组织的代谢,从而提高其兴奋性,以促进恢复),同时可根据疾病恢复情况,配合甲钴胺穴位注射,促进患侧面部功能恢复。
2.3 后遗症期 病程较长,病久正虚,正虚则余邪难去,故治疗时应配合关元、足三里等穴位扶其正气。
3 临床经验
3.1 通阳刮痧疗法 关于周围性面瘫的治疗,除传统治疗方法外,吕教授提出可选用“通阳刮痧疗法”,以疏通阳气,调和气血。因周围性面瘫的发生与“三阳经”相关联,故“通阳”能起到提高机体免疫力,扶正祛邪的作用,从而可缩短治疗疗程。“通阳刮痧疗法”是吕教授以传统刮痧疗法为基础,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所创,操作方法:在人体相应部位(督脉、两侧膀胱经为主)涂抹刮痧油,用“通阳刮痧板”(专利号2008203012890)进行由上而下、由内向外的单个方向反复刮拭,皮肤出现红色斑点或瘀血斑块即可,见痧即止 。周围性面瘫急性期辨证主要为风寒外邪侵袭或风热外邪侵袭而发病,疾病的发生与“三阳经”密切相关,故“通阳刮痧疗法”能达到提高机体免疫力作用,扶正祛邪,从而缩短治疗疗程。
3.2 面部按摩 吕教授自创“针灸美容图” ,针刺前后可按“针灸美容图”手法进行面部按摩,患侧为按摩重点,手法宜轻而柔,沿面部经络循行及肌肉走向进行按摩,使面部肌肉放松,以达疏调经筋的功效。在疾病发生早期,尽早进行面肌功能锻炼,对缩短治疗疗程意义重大。患者尽早主动进行面肌功能训练,如皱眉、抬额、闭眼、露齿、鼓腮等动作,也利于患者面肌功能的康复。
3.3 透刺法 根据《灵枢·经筋》关于经筋的相关理论,可采用分筋透刺法对周围性面瘫进行针刺治疗。常用的透刺穴位:患侧四白、颊车、地仓、阳白,遵循少阳经、阳明经筋循行,可进行透刺针法,针刺时针尖与表皮呈15°角,一穴针头刺向另一穴,达到浅筋膜层,以病人感觉酸麻胀痛为好,针刺得气后,予平补平泻手法。如阳白三透:阳白透攒竹、阳白透丝竹空、阳白透鱼腰,颊车三透:颊车透迎香、颊车透下关、颊车透地仓等。透刺选用四白、颊车、地仓、阳白等穴,均在面神经颅外段各支系的关键解剖位置上。采用一穴多针进行透刺,针刺范围与三条阳经在面部的分布区一致,可扩大面神经刺激范围,改善面神经营养,有利于面神经组织的代谢,从而提高其兴奋性,以促进恢复。此法多用于周围性面瘫恢复期及后遗症期。
3.4 善于运用滞针法 滞针法是在传统针刺法搓法的基础上演变而来。搓法主要是肌肉纤维缠住针体,而滞针法和引起针刺异常情况的搓法不同,手法滞针仅有针尖部分与肌肉组织、表皮相缠绕,其余针体部分不与周围组织缠绕。此法治疗结束取针时,只要轻轻将针捻转,很容易出针。滞针法的作用可以加强针感,扩大感传范围,以达气至病所的目的。针刺方法:进针后,左手中、示两指按压于针刺穴位两旁,右手拇、示指持针柄,中指压于穴位上部,三指作用,绷紧穴位周围皮肤,当针刺进入所需深度,捻转、提插得到针感后,向同一方向捻针,然后提动针体,手下即有沉紧感。此时左手离开穴位处,仅用右手不易捻动针体,也不能将针拔出,医者可感到针下沉紧而重,患者诉说穴位处酸胀甚,针感强烈。例如:颊车透刺地仓,用滞针法,对患者鼓腮、漏齿困难甚者效果明显。在周围性面瘫恢复期及后遗症期,此法可合理运用,有利于面肌功能的康复。
3.5 浅刺多穴法 多用于周围性面瘫的后期及陈旧性面瘫的治疗,疾病后期,邪气已衰,正气亦虚,属虚;陈旧性面瘫指面瘫失治、误治,或治疗不当,经久不愈,病程多达半年以上,邪气长期稽留,致使局部肌肉筋脉缺乏气血之荣养,也属虚证,采用“浅刺多穴法”可扶正祛邪。针刺方法:面部穴位均选用1寸毫针,刺入穴位1~2 cm深,施紧按慢提的手法。
4 病案举例
陈某,女,70岁,2017年7月3日初诊。因左侧口眼歪斜8天就诊。患者8天前因受凉后出现左侧口眼歪斜,就诊于社区医院,予泼尼松、甲钴胺等对症治疗后,患者病情稍有改善。现为求系统治疗,就诊于本科门诊,症见:左额纹消失,左眼闭眼露白3mm,左鼻唇沟变浅,人中沟、口角向右偏,不能完成皱眉、露齿、鼓腮等动作,无耳后疼痛。舌体向右偏,舌质淡,脉弦滑。诊断:周围性面瘫(风邪直中,经筋瘫痪证)。治则:祛风通络,疏调经筋。治法为①针刺:取穴为吕教授面瘫10穴,患侧阳白、丝竹空、四白、下关、牵正、地仓、颊车、水沟、风池,对侧合谷;行透刺法和滞针法,透刺法:采用1.0寸毫针,针尖与皮肤呈15°夹角,阳白三透:阳白向攒竹、丝竹空、鱼腰三个穴位方向透刺,针尖方向呈鸡爪状;滞针法:颊车穴向地仓穴方向进行针刺得气后,施行滞针法。②TDP治疗仪照射:患侧翳风穴(吕教授认为翳风穴为治疗面瘫的热敏点,TDP治疗仪照射或重灸可祛风散寒,活血化瘀)。每天1次,5次为1个疗程。
2017年7月10日二诊:治疗1周后,患者诉额纹消失、喝水漏水明显好转,能完成皱眉、露齿、鼓腮等动作,闭眼露白、口角、人中沟向右偏等情况稍有好转,治疗方案同前,继续1个疗程。
2017年7 月17日三诊:经1周治疗后,患者口眼歪斜基本消失,仅在咧嘴露齿后轻微可见,除去透刺法,继续滞针法3次,隔天1次。进行13次治疗后,患者病愈。
按:《素问遗篇·刺法论》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不足,是本病发生的基础,风寒之邪内侵则是本病发生的直接原因。风寒之邪侵袭人体,经络阻滞,引起气血痹阻经脉,筋脉失养,故而可见口眼歪斜。吕教授治疗面瘫的独特经验:①善用滞针法。颊车向地仓方向的滞针法,可利用其牵拉作用以激发经气,加强针感,对患者鼓腮、露齿困难甚者效果明显。②透刺法:可扩大面神经刺激范围,缩短治疗疗程,该法除对针刺方向、角度、深度要求严格外,还应当根据病情与不同的针刺部位掌握透穴的多少。配合使用TDP治疗仪神灯照射,是通过远红外电磁波照射人体穴位达到治疗的目的。多种治疗方法及多种针刺手法的综合运用,方能最大程度恢复患者功能。
文| 源自《新中医》
2019 年 8 月第 51 卷第 8 期(侵删)
《吕明庄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经验介绍》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
请随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