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功臣”——小松鼠
巍巍太行山,树林茂密,遮天蔽日,一望无际。登上高山之巅,极目四望,更是令人心旷神怡。群山连绵起伏,如舞绿蛇,阵风吹拂,绿如海浪,层层涌动。
这一眼望不到边的林帐,多为山上原生林。主要树种有橡树、青㭎、楸树以及多种杂树种。而这些原生态的树木是如何生长起来的呢?也许是大自然的规律,适者生存吧。多数人会这样认为。而我却认为,这只是理由之一。
我生长在大山里,工作在大山里,一直以来,对大山有说不尽的情怀。年少之时,和小伙伴们拾柴在山上,玩耍在山上,挖野菜在山上。成年之后,打柴在山上,刨药材在山上,拾橡果在山上,采韭花在山上……几乎一年得有多半年在山上劳作。大山给山里人带来了烧的、吃的、用的,甚至家里花销的。
小时候,每每上山,看到那无边无际的橡树林,是谁种植的?长在悬崖峭壁上的各样树木,人又是难以到达的地方,那又是谁种植的呢?
上山劳作,或结伴同行,或独自一人,途中常遇小松鼠迎前伴后。那小家伙儿,一张尖尖的嘴,一双有神的眼,一条长长的尾巴。或一只,或两只,三四只,甚或一群。
有时他们远远地望着你,一动不动;有时只要看到人,就慌慌张张地躲藏到石缝里了;有时两只前爪抱着橡果有礼貌的看人。当你一步步走近它时,刹那间逃之夭夭。
曾经听老人们讲过这样一个传说:在古代,圣人为天下传播智慧和知识。当来到北方太行山深山里时,看到一身灰色发亮的绒毛,两只炯炯有神而又突出的小黑豆似得眼睛,灵活闪现的身影,翘着一条长长大尾巴的小松鼠,就觉着这只小动物格外机灵,更加可爱。
驻足观察一番,没料到一只小松鼠抱着一粒坚果,蹲在枝头上看着圣人,口中发出“嗞嗞”的叫声,听起来好似是“请请”的发音。圣人大惊,对身边的人说:“北方这样的小动物就这么精灵有礼貌,那看来北方人的智慧可不一般啊!
我们在这里不能传五经四书了,看来只能传四经三书了,就把五经四书传到南方去吧。”就因为这样,自古到今,南方人的文化总比北方发达,有成就的人也比北方多起来。
传说归传说,不必当真。但小松鼠的机灵还是有目共睹的。它知道自己储存过冬的食物,一到秋天,它就会挖坑儿把核桃啦、栗子啦、橡子啦,甚至玉米、大豆、谷子、高粱等等埋好,以备冬天食用。可以说,它在什么地方见到什么吃的,就会迅速挖坑储藏。
因此,有些储存的食物,就会忘记去挖出来食用。翌年开春,储藏的食物就会得雨水的浸润,发芽出苗,渐渐长成一棵树,几棵树,甚至一片林了。看吧,山巅之上,悬崖峭壁上,人难以到达的地方,长出树木来的,那都是小松鼠的“杰作”。
一般小动物储藏食物,会藏到它遮风避雨的小洞洞里的。而它却会在野外随地挖坑储藏,一坑只藏一两颗,这也就是它的本能了。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是人类为自己的后代造福。我在想,这小松鼠是不是也在为自己的子孙后代着想?仔细观察会发现,小松鼠“栽树”也很用心,也很吃苦。
哪里空旷,它就往那里栽种。哪里有土,就往那里栽种。经常上山的人会看到,小松鼠用两个前爪抱着坚果,跳跃前进,选中目的地,会将坚果衔在嘴里,用两个前爪挖坑,放进之后,用土掩埋。就是再高再陡的山崖,只要它能爬上去,就会“栽种”。
即便再远,也会把坚果运到它要“栽种”的地方。小松鼠栽种的成活率不高,但它们群体大,漫山遍野都有它们的踪影,更有世世代代锲而不舍的精神。
走过我们村的山山水水,也到过邻村的山山巅巅,穿过连绵不断的橡树林,感受她的绿之美,尽情享受其天然氧吧之舒畅。享受之余,常常看到片片橡树林之中,间或会看到一棵核桃树或一棵栗子树。
这是为什么?有一次翻越英谈村的和尚垴时,不经意间在一道大洼处,看到一棵三四把粗的栗子树。再看周围,都是橡树,哪有第二棵栗子树呢?
走出和尚垴,也再没看到另一棵栗子树。这是谁栽种的?再翻到白岸村的寨子沟,在沟底又看到了几棵大约上百年的老栗树。这样,我的疑问解开了。不用说,一定是小松鼠的“杰作”了!类似这样的事,在我们这里比比皆是,这就是小松鼠的功劳啊!
但是因为小松鼠有偷食、掩藏树上果子这样的“举动”,令山里人对它恨之又恨!在生产队时,还派专人用土枪消灭它们,消灭一只小松鼠记2分工分。
前些年,村里不少人到收获季节就用农药拌上玉米小麦来毒杀它们。这些都是人们对小松鼠的偏见和不理解。好在这些偏见与伤害,对他们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它们以强大的种族群活跃在太行山上,一如既往进行植树绿化。
爱护动物,就是爱护环境,就是爱护人类自己。现在,山里人也意识到了爱护小松鼠,保护小松鼠,就会源源不断增加树木。这样一来,就会让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空气更清新,人更健康。这绿水,这青山,就会变成金山银山,造福子子孙孙了。
作者简介:冯召彦,男,生于1947年,中学教师,现已退休。致力于撰写回味家乡往事的文字资料。对村史、家史的资料多有收集研究。并对国学经典,自然疗法,自然养生颇有兴趣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