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骀山水画

马骀(1886-1937)清未民初著名画家、美术理论家和教育家。字企周,又字子骧,别号环中子,又号邛池渔父。四川西昌人,寓居上海。回族。曾任上海美专教授。于画无不能,尤工北派山水,布置严整,渲染深秀,惟作家气较重。著有《马骀画问》,其《马骀画宝》于1928年成书。抗战前卒,年约五十许。

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马骀诞生在西昌一个贫困的回回家庭。勤奋好学、酷爱绘画的他,在八岁时拜西昌著名画家周开鉴为师,成为周开鉴的入室弟子。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16岁的马骀在周先生的鼓励下,离开故乡去开拓自己的天地。他谨记先生“发奋为人,卓异自立”的教诲。

到成都后,开初以卖画为生,后又创办《神州画报》。在成都,他虽然风华正茂,小有名气。但远远不能满足他的远大志向与抱负。

两年后,他毅然离开成都,走出四川,踏上漫游祖国名山大川的征程。他穿三峡,游洞庭,下江南,上北国,足迹遍及全国。后又东渡日本,从中获取大量艺术营养,眼界大开。

回国后寓居上海。在上海,他受到大画家曾熙的赏识,将他正式收为门墙弟子,传授诗书、画,以及佛学哲理。在曾熙的教诲下,马骀才艺大进,形成自己的画风,自成一家,仅二十出头就名噪中外。

他还受聘为上海美专(今上海美术学院)教授。又与现代画家黄宾虹、张善孖、愈剑华、张大千等结为莫逆之交,是张大千的同门师兄。

民国十九年(1930年)马骀应日本画院邀请,赴日本举办了个人画展。继后又赴欧美,在伦敦、巴黎、巴拿马等举办个人画展。他的艺术成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华大地冉冉升起。他是西昌有史以来第一个从西昌走向世界的艺术大师。

他的著作除《马骀画宝》外,还有《马骀画问》四卷、《马骀画诀》二十卷、《企周画胜》、《马骀画集》等,民国著名学者田桐评价马骀时题诗云:“大江南北一游人,天外昂头自在身。收拾烟云洗兵甲,书生胸臆有经纶。”说他不仅是一个技艺高超的画家,而且是一个满腹经纶的学者。康有为称他的画为“凤毛麟角”。

《马骀画宝》由现代著名画家黄宾虹作序。序云:“马君企周,画宗南北,艺擅文词,众善兼赅,各各精妙,编订成帙,用广流传。行见纸贵洛阳,共争先于快睹;何翅堂开宝绘,集名画之大成者耶!”对马骀的评价之高在中国画界是罕见的,《马骀画宝》是“集名画之大成者”, “行见纸贵洛阳” ,流传甚广,开创了画集出版的先河。

《马骀画宝》问世后,世界书局几乎年年再版,供不应求,世界书局因此而发了大财。新中国成立后,北京荣宝斋、上海书店、中国书店、人民美术出版社等先后再版,成为美术类出版事业的一大盛事。

《马骀画宝》不仅是一部画谱大全,而且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尤其是:“山水画诀”和“诗情画意画谱”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层面。

他为李白、杜甫、刘禹锡、贾岛、李商隐、高适、岑参、王昌龄、柳宗元、孟浩然、王维等近百名诗人诗作配画,意境深远,想向丰富,意味无穷。诗情与画意相得益彰,诗中有画意,画里见诗情。

马骀的画作大多以“邛池渔父”署名,表明他无论何时何地始终不忘生他养他的故乡西昌。“渔父”一词,他的出处应该跟屈原名篇《渔父》有关,《渔父》通过屈原放舟与一位渔夫的对答,塑造了一位身处乱世而保持清醒,超凡脱俗,不随波逐流的渔夫形像。渔父即渔夫。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当他得知家乡重修县志的消息后,特地绘制了《邛都八景六名胜图》(共14幅)并制成锌版寄回西昌,作为西昌县志的插图。这是马骀留给家乡的遗墨。

抗战时期,马骀作画义卖支援前线,还亲自赴战地写生,创作了《临敌不俱,勇冠三军》等一批美术作品,鼓舞抗日士气,歌颂爱国主义精神。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侵华日军轰炸上海,马骀的独子不幸身亡,马骀忧愤成疾,不久便与世长辞。年仅51岁。

马骀先生虽已远去,《马骀画宝》却留在人间,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并将代代相传,流芳千古,光照日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