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核心脉络梳理。更上一层楼的关键在哪里?
特别声明:
本文中,关于文明的定义是本人首创。凡参考者,请注明(作者:道可见)。 以便厘清。
文明的核心因素
文明背后因素非常多、非常复杂。但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结构模式、推演模式、验证模式。
结构模式对应着规范层面,内含各种基础约束规则。现代人喜欢称为公理。
推演模式对应着思维层面,内含各种专业思考过程。现代人喜欢称为推理。
验证模式对应着行为层面,内含各种具体实施方案。现代人喜欢称为实践。
只要这三个模式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就标志着一种文明诞生了。
文明的兴衰取决于验证模式对结构模式的反馈。
如果验证模式不断给予结构模式正向反馈,则文明走向兴盛。
如果验证模式不断给予结构模式反向反馈,则文明走向衰亡。
如果验证模式经常脱离结构模式所含规范,则表明有新文明在酝酿。
这三个模式相互影响、不断演化,就有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文明体系。
文明演化的动力
结构、推演、验证相互作用,不断演变,背后的动力来自于人类对三个大问题的思考。这三大问题是:自然问题、社会问题、人生问题。
这三大问题的根源在于变化。为了尽可能地把握自然、社会、人生这三方面的变化,人类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概念、工具、方法。这些概念、工具、方法经过汇总梳理、架构搭建这两个步骤,形成体系就是文明。
对于变化的原因,人们有猜测。对变化的结果,人们有期望。
对原因的猜测、对结果的期望,决定了人类创造的概念、工具、方法。进而决定了一个文明的特色。而文明的特色又决定着文明的兴衰走势,影响这个文明所覆盖的人群的命运。
中华文明的独特性
在原因猜测、结果期望这两方面,中华文明与其它文明有着显著的不同。
其它文明几乎都是把变化的原因归结为神的意志,期望发生得到神的照顾的变化。唯一例外的就是现代西方文明。
现代西方文明,把变化的原因归结为物质,期望把控更多的物质。(多少是基于粒子来判定的。)
与其它文明相比,中华文明显得很独特。在原因猜测方面,中华文明把一切变化归结为阴阳。中华文明对变化的期望,可以概括为两个字“顺”、“和”。《黄帝内经》中对这两个字有形象的描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把控自然、社会、人生,进而融入环境、顺应潮流,这就是中华文明的特色。
中华文明的特色,决定了中华民族吃苦耐劳、适应力强、凝聚力大。中华文明从成熟到现在,历经万年、而传承不断,根本原因就在这里。
了解了中华文明的基本特点后,我们从三个核心方面(结构、推演、验证)进行详细的分析。通过对这三个核心方面的分析,梳理一下中华文明的核心脉络。
中华文明结构模式的特点
文明的结构模式是一些基础规范的组合。这些基础规范来自于对世界的观察。观察时的焦点,决定了基础规范的内容。
比如,现代西方文明的观察焦点是物质。这决定了西方文明的基础规范就建立在物质之上。
物质被西方文明抽象为“粒子”。随着对物质认识的不断加深,西方文明的基础规范也在不断地修改。几经修改,如今,西方文明的结构模式定格为“标准模型”。标准模型共有73种粒子(62种标准粒子、13种规范粒子)。下面是标准模型图,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一找这73种粒子。
标准模型
中华文明观察世界的焦点集中在变化上。相应地,中华文明的基础规范就建立在变化之上。
变化可以表现为许多种形式。比如:身份变化(从儿子、到老子、到老爷子)、时间变化(春夏秋冬,昼夜晨昏)、情绪变化(喜、怒、忧、思、悲、恐、惊)。变化的规则被中华文明抽象为“阴阳”。阴阳一体两面、形态少、规则简单、抽象度高。从中华文明成熟至今,基本规则没有变过,一直是简单的阴阳互动。一幅太极图,一目了然。
太极图
中华文明的结构模式可以概括为:
阴阳互根互用
中华文明的推演模式的特点
推演不同于计算。推演侧重于关系,计算侧重于数量。比如:
推演:氢+氧=水。计算:2摩尔氢+1摩尔氧=1摩尔水。
推演和计算虽然不同,但二者之间的界限却很模糊。很多情况下,推演和计算是混在一起的,不做区分的。
从亚里士多德开始,西方文明就有分门别类的习惯。推演和计算分得相对比较清楚。推演有专门的学科(逻辑学)。计算也有专门的学科(代数)。不过,如今这两个学科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了。现在搞工程,总是先要建模。建模就是把推演和计算合并进行的方法。
推理工具
中华文明没有强调过推演和计算的区别,在这方面是一笔糊涂账。人们很难在中华文明中清晰地区分推演和计算。在中华文明中,阴阳、五行混搭着囊括了推演和计算。阴阳、五都侧重于推演,这对于计算那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把推演结果表达得更加细腻,中华文明也作了一些拓展,最常见的拓展就是干支和卦象。干支、卦象配合洛书,就是中华文明中最常见的建模方式。
洛书
有意思的是:在不同层次上,两种文明都表现得互相对立。好像是有人故意编排的一般。详细对比如下:
东西方文明差异对比
如此多的对立,主是因为二者的基础结构不同。基础结构不同,形成的概念、工具、方法很难相同。
西方文明认为,物质是基础,变化是物质的表现。中华文明认为,变化是基础,物质是变化的表现。
《易经》是中华文明经典中的经典。《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西方文明经典中的经典。就是因为《易经》首次明确阐述了变化,《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首次明确阐述了物质。
中华文明推演模式的特点可以概括为:
概念离散强调大方向精确度不高
中华文明的验证模式的特点
结构模式、推演模式、人的期望,最终都要体现在验证模式中。
西方文明发展出来的验证方式简单直接,就是做实验。对试验也只有一个要求,排除其他不相干影响。而中华文明发展出来的验证方式就复杂了许多,强调天人一体,要求考虑尽量多的影响。
于是,西方文明就形成了实验室文化,中华文明就形成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文化。
东西方的验证方式,验证目的、验证要求几乎是完全相反的。从根本上讲,这是结构模式决定的。因为:
中华文明的结构模式下,验证变化容易,验证物质困难。西方文明的结构模式下,验证物质容易,验证变化困难。
比如,中医讲的经络,西方文明对此毫无办法。但经过中华文明熏陶的人,对经络就有一眼分明感觉。从根儿上说,原因就在于经络影响的是变化,而不是物质。西方文明缺少变化方面的概念、工具、方法,想要把握经络,非常困难。
经过上面的对比,中华文明验证模式的特点可以概括为:
验证目的:变化结果。验证方式: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验证要求:尽可能多的考虑影响。
总结
在分析了中华文明在结构模式、推演模式、验证模式的特点之后,就会发现:中华文明整体上和西方文明形成一种处处对立的情况。
那么,问题来了。这是个好事,还是个坏事呢?
个人认为,这是个好事。理由也很简单。对立强,说明互补性强。关于这一点,《道德经》中有形象的描述。如下: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中华文明要“恒也”(长久),就需要进补。补得越多,越“恒”。中华文明是否能够尽快地更上一层楼,需要补,而且需要大补。
如今,补药,已经有了。如何服用,但看诸位努力。
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