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海的投资笔记》第十四篇:投资陷阱1-为什么总有那么多纸上谈兵的赵括
为什么学了那么多炒股的知识,最后还是亏的一塌糊涂?为什么看书时,觉得书本说得很有道理,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有一种”用不上力”的无助感?为什么面对书本时,觉得自己头脑清晰,一切尽在掌握中,但是一打开行情软件,顿时一脸懵逼,不知从何处入手分析?如果你有上述困惑,那么说明你已经掉进理论陷阱。不管在什么年代,什么领域,理论专家总比实战高手要多很多。这不是什么“知易行难”的问题,这是因为理论跟实战有着本质的区别。
理论往往是基于以下假设:1)假设读者能够获取推导所需的所有数据。(即假设信息传递无摩擦、信息公开透明,获取信息成本非常低廉);2)假设读者有足够的时间去处理获得的数据。3)假设读者不存在情绪反应,所做的决策都是理性的(理性人假设)
但是在实战中,上述条件根本不可能实现。举个例子。理论就像练习打靶,目标都是固定不动的,而且不会反击,你也有充足的时间去调整自己的姿势和瞄准,如果你心情不好,你肚子饿了,你还可以选择不射击,先去吃顿美食再来练习。而实战是怎样的?你的敌人会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突然冒出来,而且他会移动,还会反击,如果你在1秒内不开枪射中他,那么你就会被射中。对方才不管什么公平竞技,管你是心情不好,肚子饿了,手受伤了瞄不准。。。
例如用来衡量公司的价值的——现金流贴现估值模型。这模型理论上完美,实际上他假设使用者能够准确预测该公司未来几十年每一年的现金流情况。关键是每年现金流的预测值稍微变化,就能引起最终结果的巨大变化(结果对初始值极度敏感),导致这模型根本没法使用。
又例如,什么样的公司才值得你投资——假如你拥有足够的现金,你愿意现在就把它所有股份都收购过来。 这句话听起来非常有道理。但是一旦你将其应用于实战,你就发现根本无法使用,为什么?因为作为一名普通投资者的你无法收集到足够的信息来评价这家公司是否值得被收购。就算你花了巨大的精力和时间,终于把这家公司的情况、行业的情况都搞清楚了。但是——黄花菜都凉了。
那么什么才是实战?
实战就是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在信号相互矛盾的情况下、在有限的时间内、在有限的成本下做出最优的选择。
第一,在实战过程中,你获取的信息都是不完整的,理论上当A、B、C、D四个信号都出现时,那么就能产生E结果。但是在实战中,你可能仅仅能获得A的数据,另外三个数据都无法获取(或需要花费巨大的成本才能获得),此时你就必须依靠你的“直觉”做出判断,到底E结果会不会出现。判断错误就会遭受损失。
第二,在实战过程中,你获得的信息从来都是相互矛盾,有利好也有利空,战争条件从来都不是“天时地利人和”,军事理论家只能在事事顺心的情况下打胜仗,真正的将军可以在诸事不顺的环境下获胜,这就是差别。
第三,实战决策是讲究时效性的,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如果凡事都让你先调查清楚,把所有数据都弄到手后再行决定行动,我估计你所有的物资已经被俘虏在敌人的大本营里了。
第四,任何数据的获得都是有成本的(需要付出代价),因此就算理论上可以获得的数据,如果成本超出了承担范围,就属于无法获取的数据。例如某些人强调上市公司实地调研,这可是需要付出非常高昂的成本。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支撑,是否人家董事长会接待你并如实回答你的疑问?
第五,实战决策是受个人状态影响的。人如果没有情绪,没有恐慌,那就不是人了。知易行难指的就是这个(但知易行难并不是实战与理论的唯一的区别,也不是最重要的区别)。
这就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从课本上学来的东西,根本没法用于实战。为什么有一些经济学者,说起来头头是道,但自己的股票账户亏得一塌糊涂。
既然是在信息不完备的情况下做出决策,那么就存在失败的概率。这也是理论跟实战的区别之一,理论是永远不会失败的,因为它强调的是所有条件都满足,而实战则是摸着石头过河,随时面临误判的风险。在现实中以下两类气质的人相对来说容易在不确定的环境做出更优抉择
作为先导者,必须适应在条件不满足时创造条件获取胜利,要是天时地利人和,这仗还需要让你来打?很多的人整天抱怨公司给自己布置“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总是把失败归咎于“条件对我不利”,平庸的人只能在天时地利人的场景里获胜,而真正的先导者具备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能够创造奇迹。
什么样的人是投资天才?天才具备敏锐的“第六感”,能够依靠不完备的信息推理出事件路径,做出高胜率的决策。例如当ABCD四个信号同时出现时,那么E就会出现。如果你能在A出现时就判断E即将发生,那么你就是天才,因为从概率上来讲,此时E出现的概率只有25%。如果你在AB信号都出现时,判断E将出现,那么你是人才,而不是等到ABCD都出现后,才得出结论E要出现
而回到股市,要想在股市里生存,你必须是实战家而不是理论家,你需要训练出几种能力:
1、一叶知秋的能力:在事情刚有端倪时就要敏锐地察觉到最终结局。
2、沧海找一粟的能力:实战中,你将面对无数干扰信息,我们从小阅读的书籍都是“精心编排的”,即书中每个出现的信息,都与作者的最终目的吻合的,书中不会出现大量与主题无关的细节。但实战中会出现大量与主题无关的信息,这些信息占总量的80%以上,逻辑思维能力弱的人根本没办法适应。
3、拥抱失败的态度:既然是在信息不完备的情况下进行推理,那就是概率正确,不可能做到100%准确。你不能因为害怕失败就逃避决策,因为害怕失败就“再等一等”“再观察一段时间”。正如巴菲特说的“我的一生中,从未遇见一位没亏过钱的富人! 却遇见许多什么都不敢干而从未亏掉一毛钱的穷人。”
4、火眼金睛的能力:市场上的充斥着各种诡辩、荒诞的观点,如果你思维能力弱,就会被他们所误导。如果你的买入理由是基于某个荒诞的、经不起推敲的观点,那么你这笔交易大概率是要亏钱的。
要拥有上述能力,我们怎样进行训练?
第一,分清运气和犯错的区别
人们喜欢以结果论英雄,却忽略了过程。一个赌鬼,昨天赢钱了,回家老婆很高兴,大鱼大肉伺候。今天输钱了,回家后老婆扇他几巴掌。但实际上,这赌鬼所做的事情并无二致。唯一的区别只在于他昨天运气好,今天运气差。
股市是一个奇怪的地方,有些时候,你明明做错了事情,但是却赚钱了。而更多时候,你明明按照规则来办事,但最终却亏钱了。假如你总是以结果论英雄,那么你将永远止步于当下,不可能再获得任何进步。你不应该因为一次亏损就否定自己的交易办法,也不应该因为一次偶然的盈利就强化自己的交易习惯,你得分清什么是运气,什么是水平。
无论输赢,事后你都要仔细回顾操作过程。思考以下问题:1、这一笔交易,我做对了什么,我做错了什么? 2、这次亏钱了,是因为我做错什么吗?是不是因为我违反了纪律?是不是因为我的逻辑推理有严重的BUG?还是仅仅是因为我运气不好?
假如是因为运气不好,那么你无需做任何改变。假如是因为犯错,那就要总结教训。
第二,多观察少出手
经验都是亏出来的,如果你想少交学费,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出道之前,多观察别人是怎么输的。不要去看那些所谓“成功人士”的经验,赢更多只是运气。输则更多是因为犯错。
二战时期,英国空军委任沃德 教授(Abraham Wald)帮忙分析飞机的中弹情况,目的是要加强加固飞机容易中弹的部位,好增加飞机的生存率。沃德的研究发现,机翼是最容易被击中的部位,而飞行员的座舱与机尾,则是最少被击中的部位。负责该项目的作战指挥官说:「沃德教授的研究清楚地显示,联军轰炸机的机翼,弹孔密密麻麻,最容易中弹。因此,我们应该加强机翼的装甲。」
沃德却说:「将军,我尊敬你在飞行上的专业,但我有完全不同的看法,我建议加强飞行员座舱与机尾发动机部位的装甲,因为那儿最少发现弹孔。」在全场错愕怀疑的眼光中,沃德解释说:「我所分析的样本中,只包含顺利返回基地的轰炸机。从统计的观点来看,我认为被多次击中机翼的轰炸机,似乎还是能够安全返航,而飞机很少发现弹着点的部位,并非真的不会中弹,而是一旦中弹,根本就无法返航。」
股市里赢的人,更多属于“安全归航的飞机“。而股市里输的人,更多是属于“被击毁的飞机”。你应该关注的是别人如何失败的,然后自己避开这些失败路径。避开失败并不代表你就能成功,成功是运气和实力的结合体,有实力但倒霉的情况经常会发生。
第三,多看逻辑学的书籍
多看一些辩论赛的教材。这能大幅增加你识破别人谎言的能力。股票投资,有80%的时间都是在阅读别人的研究报告,因此找出研究报告中的BUG是必备的能力。
第四,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当你遇到相互矛盾的两个信息,到底是相信哪个?核心思路就是找准哪个因素才是核心关键因素,哪个只是次要因素。即影响股价涨跌的因素有很多,但是他们的权重因子是不一样的。如果各因子发出的信号相互矛盾,那么就以权重最大的因子为准。
第五,不要追求完美
完美意味着你追求100%的准确率,尽管很多人嘴巴上不肯承认,但实际上,每一次错误的发生,都会打击他的自信心,表现出挫折感和沮丧感。但如果从一开始,你就清楚成功只是一个概率事件,那么你就能从容地面对失败,因为你从一开始就没指望能事事顺心。这也许就是强者和弱者的区别,表面上来看,强者越挫越勇,弱者越挫越弱。本质上,强者看待事物的世界观与弱者有天壤之别。弱者眼中的事物非黑即白,不完美等于废物,概率成功等于失败。因此他无法忍受多次的打击,这相当于宣告他的人生是彻底的失败的。而强者则明白凡事都是概率,一次失败并不代表永远失败,失败对他来说,只是家常便饭。
表现在股市里,弱者追求高胜算的交易方法,一旦交易出现亏损,他会怀疑自己的当初的判断,进而修改自己的持股初衷,多次亏损后,他会选择彻底放弃原有的交易方法,又转为去研究其他交易方法,他这辈子就一直在寻找“更更更准确的交易方法”。
强者不会因为亏损就怀疑自己的判断,他宁愿相信这是“市场的错杀”。他也不会听从任何人的“好意劝告“,因为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不会抛弃自己的交易方法,最多只是不断完善原有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