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呆爸:你想孩子成为科学家吗?这个诺奖得主的爸爸做法很棒
这是阿呆爸第430篇原创
大家好,这里是阿呆爸育儿。
又到周末,老规矩,我都会推荐几本最近读到的好书。
前两期推荐的在这里(《阿呆爸:对孩子说“钱”是一个大挑战,讲好故事是一个大能力》、《阿呆爸:推荐4本最近看到的好书,离婚、性教育、幼儿园、快手》)。
也欢迎大家在在推文留言,我会抽取3名朋友,各赠送1本当期推荐的书,免费快递到家。
今天聊的一本书是吴军博士的新书《给孩子的科技史》。
吴军博的简历赫赫有名,不用我多说了。他不仅是一个著名的计算机专家,还是一个非常高产的畅销书作家。
这几年,我就看过他的《见识》《浪潮之巅》《智能时代》,写的都是非常流畅,可读性很强。
(不过,也有翻车的时候,去年我买过他的《数学之美》,可能是我数学太差的缘故,硬着头皮读了几十页就放弃了。)
所以,这一次看到他专门为孩子写了一本“科技史”,我立即就找来看了。
目前我大概翻了一半,觉得很有趣,融合的知识点很多,物理,化学,生物,历史,还有很多萌萌的插图,完全可以算是一个新时代科技史版本的“十万个为什么”。
举几个书中的例子吧。
原始人类住在哪里?人类最早的武器什么样子?从算盘怎么进化到计算机?电是个什么东西?大学是怎么出现的?
等等。这些问题非常有趣,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都会接到,偶尔也会想到的。但是真要说个一二三,却未必能解释清楚。
前几天,我家阿呆就问我:爸爸,为什么有的车充电,有的车是烧油呢?
这一下子问倒我了。幸亏以前还看过几本工业革命的书,所以我就从发明蒸汽机,发明汽车讲起,东拉西扯应付过去了。
但实际上到底什么是电,为什么有的车烧油,有的充电,我还真不清楚。
这本“科技史”里就专门有两节讲了“驯化电”“电力时代到来”“电报与电话”。我看了之后,对下一次回答阿呆的类似提问已经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这本书大致是以时代为线索,从原始社会,讲到现代,再遥想来未来。每一章都写了一些影响时代进程的科技发明,一些重大的与科技有关的事件。
整体上还是非常流畅,有可读性的。
这本书适合谁看?谁又要避雷?
一是孩子。
但并非所有的孩子都适合,它是有一定门槛的。从年龄上来说,至少要10岁以后,小学四五年级、初中生比较合适吧。书里的内容结合到化学物理历史课,效果更好。
二是家长。
如果家里孩子太小,识字不多,还不能独立阅读,家长可以“代看”。自己先看看,消化了,再主动找孩子聊,启发他的科学思维。
我家阿呆现在6岁,还主要看的是绘本。但我还是主动找了各种科普书,有时候读给他听,有时就是我看了之后,再引导他。
这样做,有没有效果?我觉得是有的。我一直认为,孩子的好奇心、探索欲、科学素养、以父母为骄傲的信任感,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需要家长做榜样,和孩子在互动中形成的。
那谁要避雷呢?如果家长自己不太爱看书,或者是对科技一点兴趣没有,那还是不要勉强,去书店买了,图书馆借了,最后也是放在家里吃灰。
坦率地说,我自己对科技史兴趣也并不大,如果不是为了孩子,为了回答他千奇百怪的为什么,我是几乎不可能去看这类书。
育儿也是育己。最好的养娃方式就是父母孩子一起成长。
以我个人的经验,大人读过书了,把书里的问题提出来,和孩子一起讨论,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
最近我看到一个视频,是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费曼回忆他父亲是如何教育他的。其中就谈到他和父亲看《百科全书》的经历。
我这里摘抄下来,供大家参考。费曼说,他的父亲是这样做的:
我家里有一套《百科全书》。父亲常常让年幼的我坐在膝头,和我一起阅读。比如,我们正在读关于恐龙的内容。有可能正读到霸王龙,里面的内容大概是这样的:“这只恐龙有二十五英尺高,脑袋有六英尺宽。”
父亲会停下来说:“让我们思考一下,那是什么意思?”
“那就是说如果它站在我们家的院子里,一伸脖子就能够到窗户。但它的脑袋太大,没法从窗户探进来。”
“凡是我们一起读过的内容,爸爸都会尽量用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来解释。就这样,我学到了一个方法——无论我读到什么内容,我总要设法通过这种思考方式,弄明白它到底在说些什么。你看,我小时候读《百科全书》就养成了这种习惯。
等到费曼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孩子,他也是这样做的。他也会给儿子讲故事,每周有两三天,儿子跟他一起饭后散步,儿子可以问他任何问题,他会尽力去解释和说明。
其实跟孩子聊天,讨论电是什么?哪种武器更厉害?大米是怎么种出来的?结果并不重要,答案对错也无所谓。重要的是这个互动的过程,是在聊天中家长对孩子的引导。
你觉得呢?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