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是成本最低的投资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苏轼《和董传留别》
黄庭坚说: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读书,短可清心祛俗,长可变化气质。读书是天下第一等好事,也是门槛最低的高贵。
读书是无需投入雅趣
明代于谦说:“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会无一点尘。”读书本身即为一种享受,一种不需要任何投入的雅趣。
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讲述了她和赵明诚夫妇的读书生活,有一段极其生动且富有趣味的描写,她说:
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既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
李清照夫妇都喜好读书、藏书,李清照的记忆力又强,所以每次饭后一起烹茶的时候,就用打赌的方式决定饮茶先后。
一人说某典故是出自哪本书哪一卷的第几页第几行,若说中即可先喝。可是胜者往往因为太过高兴,大笑不止,反而将茶水洒了一身。
读书已是雅事,而夫妇二人相知相惜,“赌书泼茶”更添生活情趣。所以易安居士才说: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甘心老是乡矣!
读书是成本最低的投资
北宋思想家程颐说:外物之味,久则可厌;惟读书之味,愈久愈深。读书,犹如投资,短时间内可能看不出效果,于长远处却有大收获。
人最应该做的投资就是投资自己,投资自己最重要的莫过于投资自己的思想。人与人最大的差距,不是来自家庭,不是来自财富,而是来自思想境界,读书恰恰能提高人的思想境界。
朱熹曾说:“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读书,为求知,为穷理,为了解过去,更为优于昨日的自己。
读书的意义,在于从别人已知的经历中获取经验,减少自己走弯路的可能。
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每个人的经历也不相同,书中的那看似无用的知识道理,在未来的某一刻,都会成为滋养我们身心的养分。
年少时总会抱怨读书无用,殊不知那只是你阅历不足,还未在实践中遇到相似的境况。
读书,是成本最低的投资。每一本书都像一扇任意门,你想去哪里,都有你自己决定。
钱钟书的夫人杨绛曾说:“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
“不问我们要拜见的主人住在国内国外,不问他属于现代古代,不问他什么专业,不问他讲正经大道理或聊天说笑,都可以挨近前去听个足够。”
学一门语言,需要请专业老师,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学一项技术,也需要经济基础、金钱投入。唯独读书,需要的不过是一本书外加一颗沉静的心。
沈从文出生于湘西,家庭条件并不好,父母没有能力为他提供优沃的环境,沈从文自己也没有物质条件为自己的未来进行什么额外投资,他甚至当过一段时间的“业余土匪”。
在这样的环境中,他能做的便是通过读书投资自己,丰富内在,增长见识。他阅读量很大,古今中外无所不包。沈从文从书中获得的不仅是知识,还有乐观积极对待人生的态度。
沈从文的这笔投资并未给他带来经济负担,反而照亮了他之后人生的道路。他撰写了《长河》、《边城》等小说,并成为北京大学教授。
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
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可以增长人眼见,丰富人内在。肚子里有真才实学,做人做事才能有底气,自信才会由内而外散发出来。
一个人的气质不在穿金戴银,不在豪车洋房,不在艳丽的容貌,而是得体、自信、从容的为人处世之道。
钱再多,不读书,思想陈腐,行事鄙俗,也只能叫“暴发户”。权再大,只会以势压人,内里空无一物,也得不到真诚的尊敬。
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聪明人任何时候,都不会放弃读书。
苏轼被贬到海南岛,没有随身携带书籍,在简陋的草棚里,和儿子一起默书抄书,乐此不疲。
王阳明被贬龙场,本是毒瘴之地挣扎求生,他却依然不忘研习《易经》。
读书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在读书中了解不同的观点,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时间一长,就有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遇事就不再盲从,不再依靠他人,变得从容冷静。这样的人只有有机会,小能独当一面,大则能另辟天地。
读书的意义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让书给心灵插上翅膀,为灵魂找到诗意的栖息地。
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