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祖国语言文字,复兴华夏文明之邦”主题优秀标题及优秀文章
高三金太阳联考
教师下水文
材料原文:
在全球化时代,要继承中华文化的精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余光中先生有一次与记者见面时,说:“当你的女友已改名玛丽,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他说:“中国文化是一个大圆,而中文是其半径,半径愈大则圆周愈大,我们要努力把中文学好,让这半径变得更长,使中国文化走得更远。”余光中认为,只要中文在掌,故乡就在握。
中国文化流传千年,汉字功不可没。汉字是家乡的象征。余秋雨说:“我至今读孔子的书,就像读乡下爷爷的来信。”足见汉字可以“思通万里之外,意结千载之前”。
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写一篇文章,参与某杂志社举办的“学好祖国语言文字,复兴华夏文明之邦”主题笔会活动。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和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材料解读:
材料引述余光中、余秋雨两位文坛大家的名言,阐述中文、汉字对于传承弘扬中国文化的重要价值。
题干设置的主题笔会的写作交际情境,规定了“学好祖国语言文字,复兴华夏文明之邦"这一笔会主题,对立意范畴做了限定。中文、中国文化、汉字、家乡等是材料的关键词,是审题立意的重要抓手。考生可以基于笔会主题,结合上述材料的思想意蕴,提炼、确立自己文章的主旨。
参考立意:
(1)“中文在掌,故乡在握”,热爱中文,复兴中华;
(2)学好中文,从亲近中华古代经典开始;
(3)传承中华文化,从学好汉字开始;(4)中文是中国文化的半径,每-一个当代青年都要成为促进半径延展的
舵手;等等。
高三五班优秀标题
辅导老师:李艳东
1.冯奥媛 《以大国泱泱,添天下风光》
分论点一:忆往昔,无数有识之士觉醒,拯救中国。
分论点二:看今朝,无数有识之士觉醒,发展中国。
分论点三:展未来,无数有识之士觉醒,创造中国。
2.杨淦《东方睡狮已觉醒,璀璨红星照四方》
分论点一: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分论点二:看今朝,江山如此多娇。
分论点三:望未来,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
3.李艺琳《培汉字之根,铸文化之根》
分论点一:汉字是家乡的象征,颂汉字之精简,歌故乡情深。
分论点二:汉字是文化的灵魂,以汉字之灯,燃文化之火。
分论点三:汉字是兴华的基本,以汉字之帆,起兴华号之航。
4.史雨欣《以汉字精魂,兴华夏之邦》
分论点一:汉字精魂传千年,中国文化薪火燃。
分论点二:汉字精魂解乡愁,故里明月于眼前。
分论点三:汉字精魂铸新篇,华夏文明志更远。
5.魏真《以汉字书写华夏篇章》
分论点一:汉字促进你我交流。
分论点二:汉字连接故乡真情。
分论点三:汉字承载中华文化。
高三三班优秀标题
辅导老师:李玉琳
1.崔瑛琪 《汉字经典架桥梁,历录经典启新章》
分论点一:汉字连古今,跨起文明桥。
分论点二:汉字连故乡 架起情感桥。
分论点三:汉字通中外,建起沟通桥。
2.李怡佳 《诵汉字之诗,歌复兴之章》
分论点一:批判性传承,留住汉字精华。
分论点二:合理性保护,守住汉字生命。
分论点三:创造性发展,发扬汉字魅力。
3.陈泓羽 《沧海桑田须臾改,汉字之风不可移》
分论点一:执汉字之笔,书人生华章,于个人中彰显汉字价值。
分论点二:扬汉字之帆,抵美好彼岸,于社会中营造学习氛围。
分论点三:秉汉字之烛,燃中华之灯,于国家中讲好汉字故事。
4.张曦 《执汉字之灯,燃华夏文明》
分论点一:在古典文化中学习汉字,传承华夏文明。
分论点二:在文化节目中学习汉字,传承华夏文明。
分论点三:在文化自信中学习汉字,传承华夏文明。
5.曹璐璐 《九万里风鹏正举,学习汉字兴中华》
分论点一:一撇一捺,传中华之古韵。
分论点二:一横一竖,习中华之精神。
分论点三:学好汉字,走伟大复兴路。
6.曹喜媛 《持汉语之炬,传中华文明之火》
分论点一:忆往昔,汉字寄托着古人的悲欢离合,见证着历史的长河。
分论点二:看今朝,汉字承载着故乡的诗情画意,蕴藏着人与人的情感。
分论点三:念未来,汉字将继承华夏优秀文明,与时代结合。
7.李京哲 《赓续汉字之薪火,鸣奏文明之复兴》
分论点一:汉字为体,穿越历史,继承先贤。
分论点二:汉字为船,跨越地域,贯通中外。
分论点三:汉字为帆,指引未来,一苇以航。
8.李姝彤 《学好中国字,铸就中国梦》
分论点一:学好中国字,铸就中国梦。——在中华优秀作品中汲取营养。
分论点二:学好中国字,铸就中国梦。——感受文字背后的力量。
分论点三:学好中国字,铸就中国梦。——做好中华文明的传播者。
承之汉字,守其精华
高三9班:陈旭龙
辅导老师:靳书敏
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绵延不息,渊远流长,其中大多数通过汉字的形式被传承和发展。因此,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汉字。汉字是文化的载体,从古时仓颉造字,到甲骨文、篆书、草书、楷书的发展,是中华文明传承至今的见证。因此,我们要“承之汉字,守其精华”。
承之汉字,汉字是古今情感的载体。
一句“上言加餐饭,下言常相忆”写出了丈夫对在家妻子的叮咛与深深的思念;一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出了苏轼面对挫折时所持的释然与乐观;一句“你在这头,我在那头”道尽了两地人民的思念和说不尽的乡愁。无数的辛酸和快乐、失意与功成、思念与感伤、落魄与兴盛,通过汉字向我们展现人生的酸甜苦辣,倾诉他们的情感事迹,也使我们对也文明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些汉字聚成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向我们展现出文明的繁荣与昌盛,我们怎能不做到爱江山也爱汉字呢?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见证。
承之汉字,汉字是我们不断向前的动力。民族危亡时期,鲁迅先先生弃医从文,将汉字作利剑,刺痛敌人的内心,也刺醒了千百万名青年。“愿中国青年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管自暴自弃者的话。有一份热,发一份光”“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无数个用汉字组成的语言铿锵有力,激发着无数的青年向前走,向前看。承之汉字,汉字是我们青年坚持不懈、奋力向前的动力。
承之汉字,守其精华,青年一代更应学好祖国语言,复兴华夏文明之邦。当今,汉字的魅力已经跨越了海洋,跨越了国界。孔子学院已经遍布全球,余光中也曾说“我至今读孔子的书,就像读乡下爷爷的信”,可见,汉字的精髓不仅在于汉字,更在于汉字组成语言带来的意义,同时孔子学院的建立更见证了汉字的博大精深,也代表了中国的繁荣与富强。作为新时代,我们更应做到“承之以汉字,成之以中华”,将“承之汉字,守其精华”的使命牢记在身,助力华夏文明发展。
汉字道出了古今的无限情感,引导无数青年奋勇向前,更展现了中国文化和发展繁荣昌盛,愿你我之青年,承之汉字,守其精华,助力中华文明繁荣富强。
文编 | 陈利可
编辑 | 吕 娜
审核 | 李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