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渡海读书会2020年第24期《高堡奇人》

大家好,我们马上开始今天的读书会

这周读书会选中的书籍是一本科幻小说《高堡奇人》

这部书被改编成了同名美剧

这个星期我看了美剧第一季第一集,看了书籍前115页的1/3.

之所以说是1/3,因为我采用了非常奇怪的读法,我跳着读,每3页只看1页,不管故事的连续性什么的

之所以采用这么奇怪的读法,原因无他,因为没有读进去,并且受到了上周解读的书籍《人生模式》中介绍的读书方法的影响

读不进去的原因,我想也许从两个方面可以找找原因:

1,中了网络小说的毒,觉得不够刺激;

2,缺乏相关的知识背景,对相关主题难以感同身受。

我喜欢看网络小说,并不嫌弃长篇大论,网络小说动辄百万字,甚至几千章,上千万字。字数长并不是阅读的障碍,对于喜欢的网络小说,讨厌害怕的不是长,而是太监及太短。

但网络小说区别于这些严肃文学或纯文学。科幻小说已经不算特别纯文学了。

我读的网络小说与这些文学作品的区别在于:

其结构不是特别复杂,而爽点特别多,让读者代入感特别强,对于情绪的挑动非常强烈

总之,我想第一个原因是受到自己阅读品味的影响,或者不客气地说,被网络小说读坏了脑子:)

不同媒体形式,讲故事的能力,对于受众的心智门槛差别很大。

上面讲的是同属文字类小说,不同小说类型的差别都非常大。而如果跳出小说这种艺术形式,我自己曾经将刺激强度依弱到强,同时也是心智门槛由高到低,做了如下区分:

1,文字类读物最弱,心智门槛最高;

2,有插图,但文字居多次之;

3,漫画再次之,漫画中彩色漫画刺激更强;

4,电视剧再次之,然后是电影,再是短视频,这时声光电效果齐聚,但时间上刺激越强者越短;

5,游戏,引入了人际互动的因素;

6,快进版的现实刺激---总总受到法令明令禁止的事物:黄赌毒之类

以上就是刺激逐渐增强的排序,如果任凭感官刺激左右自己,投喂自己,就越来越容易往更刺激的方向行进,并且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最近万维钢老师在解读《思维的乐趣》,其中一节讲到人生境遇的逼迫,使得人发现读书的乐趣,道理就在于此。

不知各位是否利用或体会过类似的原理?

我常常发现,一件苦差事,往往什么时候容易完成呢?

往往另一件更无聊,更辛苦的差事逼迫下更容易完成。

我想古人所谓的三上读书,也是类似的道理,马上,厕上,枕上读书,部分原因是因为这段时间很无聊,又不能快进,所以读书刚好打发时间,让无聊的时间多点意思。

所以我理解了李笑来下定的决心,对于虚构类作品,干脆就不看原著,而看改编成的电影。

这个决心有两个原因:

第一是能够被改编,说明影响深远,这个标准本身就做了质量保证;

二是改编成的电影给予的刺激更强烈,更丰富,花费的时间也更短,一部电影,哪怕是很长的电影,大概三个小时就顶天了,譬如《教父》,但看文字的书籍,往往不止这个时间

再说说我这样快进式,不完全式研读这本小说的几点收获:

1,小说与电视剧不同,各有趣味

因为看过改编的美剧,所以对于小说的人物,能够迅速与具体的形象对应起来,并且理解情节的走向,但小说与电视剧的情节至少不是线性的关系,电视剧其实做了大量的改编,将容易拍成电视剧的抽取出来,小说的强项是可以借故事人物的口或者心理活动,抒发作者的感慨。

喜欢某本小说或喜欢某个电视剧,也许两个都会认真欣赏,部分也在体会其中的乐趣。

2,中国传统文化《易经》

这部小说有很强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因为书中很推崇《易经》,将之视为神谕,也是串起小说的线索,作者显然对于易经非常痴迷,介绍了许多具体的卦象,卦辞与爻辞,甚至有变卦的概念的介绍

对于易经的寓意,与小说本身也有契合之处。易经有变易,简易,不易的三原则。

而小说想说的也有类似的的意思:

个体的行为有变易,想做成的事情常常因为不够稳定,因为各种蝴蝶效应而功败垂成;

人类群体的行为则是简易,古语有云,熙熙攘攘,皆为利来,皆为利往。到了一个群体,概率上的事情是比较稳定的,创业公司的五年存活率,人活到60岁的基本概率,在一定时期类是非常稳定的。倒霉或者走运发生在谁的头上是变易的,但其概率是简易甚至不易的。

不易的大概包括某种大势下,事情的发展趋势,物理的规律等等,皆非人力所能改变

3,镜像对称,庄周梦蝶,蝶梦庄周

小说中用了镜像对称的写法,非常有趣。改编成的美剧,第一集就介绍了高堡奇人,小说中也有展现。

谁是高堡奇人呢?我理解大概就是指作者这类小说家或者幻想者。

在美剧中,高堡奇人编了一部视频结集,在结集中我们现在历史就像我们看的《高堡奇人》,在小说中,有一位小说家创作了一个平行世界,讲述了历史发展的另一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就是我们现在熟知的历史。

而这种行为,在我们现实中是一次科幻小说创作,是一部有趣的美剧,隶属反乌托邦类型;而在剧中,小说中则是一场颠覆行动,是一种叛国行为,是要抓起来枪毙砍头的,是反抗者彼此凝聚起来的旗帜,是革命的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

4,二战中的蝴蝶效应

我不熟悉二战的历史,但作者显然作了一番研究,在书中介绍了为什么英美苏失败,而德日成功的几点关键变化:

4.1 美国的罗斯福在第一任总统任上的第一年就被枪杀了,没有带领美国应对大萧条,并积极强硬地参与二战,所以日本获胜;

4.2 英国没有在丘吉尔的领导下,在北非战场战胜隆美尔,进而导致没有及时北上,配合苏联一起赢得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反而德国南北合军,占领中东,得到石油,进而东进,打入印度,与日本汇合,最终平分天下。

4.3,美国最后的抵抗就有些像日本最后的抵抗,但被体现发明了核武器的德国用一枚氢弹消灭了抵抗意志。

喜欢二战历史的朋友估计会读起来更有趣味,我并不太懂,但听那段历史,知道英国有一次大撤退,撤回英国本土,德国当时没有果断,彻底地进一步进攻,如果这样做了,就可能消灭英国抵抗的有生力量的大部分,二战胜负就殊不可知。

也有人说英国假如没有丘吉尔这样强硬派的领导,命运也堪忧

5,历史决定论的贫困

总之核心就是小说是在否定历史决定论,而历史决定论是非常有意思的。

哪怕有平行世界假说,但我们基本也是将信将疑,漫威中打败灭霸的未来仅不到千万分之一,漫威英雄创造了这个低概率的奇迹。

但我们都只经历过一个历史。谁敢说历史不是决定的呢?

小说中借小说人物之口,嘲笑高堡奇人的幻想,打败隆美尔?开什么玩笑?隆美尔是不可战胜的军神好伐。人们觉得太能痴心妄想了。小说中的人们觉得历史根本无法颠覆,另一种走向的历史不过是笑话。

你怎么想呢?你相信历史决定论吗?

历史如果是各种力量综合博弈的结局,而各种力量如果都刚好具有那样的倾向,动机与力量,你又能徒叹奈何?

是否认为的可能的改变,不过是因为对于全局信息的不了解?

积极的非决定论者则认为正因为大家都不是神,所以也许可期待的改变就在于自己的努力,所谓成功不必在我,努力必不唐捐;

所谓不能将世界让给自己所鄙视的人等等。

谁也没有上帝视角,自以为看破看透的人也许也在他人预料之中,想起了每天听本书曾经解读的一本书《危险关系》。

讲的就是人心智的意向性。你以为自己看破别人,实际上也许这是他人故意让你这样想的,但也有另一种可能,你以为对方高深莫测,大有深意,实际上对方在冒险,是你想多了。

6,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对于这本书的最后分享,是分享一下对于人生意义或者说终极意义的看法,也谈谈对于反乌托邦小说的理解。

因为采用看一页,跳两页的看法,我看的很不习惯,估计对于头脑也是巨大的挑战,需要脑补的内容很多,哪怕我没有意识到,但看着看着就只犯困,于是或者趴在桌上睡觉,或者直接抱着书睡觉,在睡梦中去脑补了。

人累了就想休息,就想渴了就想喝水,饿了就想吃饭,遇到危险就会感觉恐惧,满足欲望就会感觉很爽---因为头脑分泌多巴胺的缘故,而长期努力---跑长跑,长时间专注学习工作等,会感觉有些释然---头脑分泌内啡肽,减轻痛苦.......等等这一切,都能算作人的本能。

人会按照本能行事,这没啥奇怪的。

但人有时会反本能,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会舍身成仁,会杀生取义,会克制欲望,会克服情绪冲动,会反本能,这就非常有意思了。

我们做事情为了什么意义呢?

我喜欢的一种答案是为了我们的感受。

我们的感受有时很本能,譬如饿了,渴了,困了,有时则很受文化的影响,很受情感的影响,很受价值观的影响。

有两种差别甚大的价值观,一种是集体主义,一种是个人主义。德国法西斯主义当然是集体主义,而强调个人权利自由的往往是个人主义。以前人们还批判过个人英雄主义等等。

但不管是集体主义还是个人主义,最终影响人,都是影响人的感受。

集体主义容易给人带来力量感,带来归属感,常常甚至带来崇高感,神圣感。

因为集体主义嘛,超越个人,在面对个人的时候显得更有力量,有一个集体更有归属,为了集体而牺牲,天然满足为了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的意义追求,大家都一致,满足不患寡而患不均,大家同甘苦,共患难,那么困苦也就没那么可怕了等等。

但个人主义则给人更多更细微的感受,譬如真实感,重要感,这是我的感受,这是我的选择,这是我在意的事情,这是我的情感,这是我的人生,这是具体的个人,而不是抽象的概念。

在书中以及在美剧中都有类似观念的表达

首先谈谈在美剧里,我看了第一季第一集,其中有位我猜测是女主角,她走向反抗之路是怎么回事呢?

是因为她的妹妹,她的妹妹离家出走,见到她时告知她自己找到了一切的原因,找到了人生的意义,然后在被追捕中将自己的任务委托到姐姐手中,她姐姐亲眼看到她被当局当街枪决。

作为姐姐的她毅然决然地冒着生命危险,准备用妹妹的名义完成其未尽的任务,哪怕这个任务她根本不知道应该找谁完成,哪怕这个任务她隐约知道是杀头的罪过。

---我理解这位女主的行为就是个人主义的表现,她忠于自己的情感胜过理智,她对妹妹的情感胜过对自身安危的权衡,她不想妹妹死的毫无意义,所以追寻妹妹未尽的事业,哪怕她并不明白其中的意义---当然她也有倾向就是了,她看到妹妹递给她的是高堡奇人搞出的视频,深深被幻想所吸引,但其实并不知道这个有什么用,应该交给谁等等。

个人主义常常有时显得很荒谬,至少在其他人看来。

极端表现为心理疾病,譬如恋物癖等,我看另一本网络小说《大唐的那些玩家们》,讲到其中有个人物,是偷中圣手,其问题就是患了某种心理疾病,想偷他人的心头好,想看到他人的心头好被偷走时的难受状,哪怕那个心头好于他没啥用处。

我们一般人唧唧于名利,算计于利益,我想在高僧大德看来也都是贪嗔痴,只不过作为俗人,大家都是这样,也就不以为病吧。

总之,人生意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感受,这非常真切,而感受多大程度上我们自己可以设计呢?我不知道,我觉得多少受一些理智的影响,但影响很有限吧

再回到书中,书中有一段对于法西斯集体主义的分析,很有意思,我截屏过来

体现在书中的如下段落:

这一部分心理上的分析,思考非常精彩

其中这么一句特别有意思:

他们的观点:全宇宙。不是在这儿的一个人的,在那儿的一个孩子的,而是一种抽象:种族,土地,人民,血统,荣誉。不是一些可敬的人的,而是荣誉本身,抽象的才是真实的,现实的对他们来说是不可见的。

好,今天的读书会就分享到这,谢谢各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