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我家】母亲自己包饺子,庆祝入党74周年/王 布
4月13日,母亲微信告诉我,今天是我入党74周年,自己包饺子,庆祝一下。前一阵,母亲听说,中央已发文,为庆祝,今年七一前,将给党龄超过50年健在的老党员颁发纪念章,母亲十分期待。这将是继庆祝建国70周年母亲获得一枚纪念章后的第二枚沉甸甸的纪念章,怎不叫她老人家喜不自胜,充满期盼?
按照传统习惯,母亲今年年届九旬。让儿女们庆幸的是,虽然近年来母亲听力有所下降,还有一些多年的基础慢性病,需要坚持用药,但总体上母亲一直单独居住、生活,完全自理,洗衣做饭,养花弄草,时不时习书作画,打打麻将,玩玩微信,自有一套养生之道,生活平静、安逸,颐养天年。每每和朋友聊起老母亲,无不让人羡慕有加。
虽然和母亲共同生活了几十年,但我们对母亲的了解却十分有限。也许是年纪大的缘故,这两年每当单独与母亲在一起时,母亲总是和我提起一些陈年往事,使我对她老人家的了解和理解不断加深。
母亲出身于一个没落地主家庭,至姥爷这一代,早已家道中落,母亲幼年时期生活困苦,饱受饥寒。庆幸的是在她上小学时就接触到共产党组织,受到党组织的培养教育,抗战时期就与小伙伴们积极参加抗日宣传活动,高房广播、演出“活报剧”,1947年4月,不到15岁,就瞒着家里,加入了地下党组织。不仅从思想上坚决背叛了家庭的阶级,而且成长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在以优异成绩完成中学学业的同时,积极完成党组织交给的刻写、印刷党的文件、宣传材料任务,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应有贡献。父母曾是安新师范的同班同学,母亲至今保留着一本他们毕业作文合集。翻开这本按成绩排钉的作文合集,第一篇就是杨冰的作文,那工整苍劲的蝇头小楷,酣畅淋漓的文字,使我们仿佛看到一名热血青年为建设新中国翘首以盼的热切心情、强烈愿望,那是他们那一代青年人满腹才华、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母亲在安新师范毕业后,由于成绩优异,留校任教,20岁出头,就成了中学老师。几十年后,她的学生写的回忆文章,依然历数当时杨老师教他们唱的那些抗战歌曲。母亲十几岁离开家庭,参加革命工作,聪敏好学、自立自强,深得领导赏识、组织信任。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教育先行。五十年代初期,县里决定扩大中学教育,组建成立安州中学的任务,居然落在了当时只有24岁的母亲身上。她义无反顾地接受了组织上交给的任务,在包括她本人在内只有两名教职人员的情况下,她即当领导,又作老师,一人承担两个班级的语文、政治、历史、数学、音乐等多门课程的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几年下来,不仅优质高效完成了教学工作,而且为安州中学后来的发展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根据工作需要,父亲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调保定地委工作,不久,组织上把母亲也调到了保定市教育系统,我们一家开始了在保定市的生活。那是个火红的年代,奋进的年代,生活虽然普遍清贫,精神面貌却昂扬向上,一场又一场的政治运动,无情荡涤着几千年封建主义、落后文化的污泥浊水,塑造着中华民族崭新的精神世界。雷锋精神、铁人精神,张思德、白求恩、老愚公,成为所有人的偶像和自觉追求。六十年代母亲在保定市人委工作,调查研究、撰写公文、服务领导、组织会议,夜以继日,忙忙碌碌,严谨细致,精益求精,工作质量、工作效率深得领导赏识。我小时候经常半夜里还看到父母伏案奋笔,挑灯夜战。他们为了工作,无暇照顾子女,不得不让我们兄妹过早挑起做饭洗衣等家务,即使我们的手艺不咋地,也多是夸奖、鼓励,母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小二擀的面条最好吃。
父母在那个年代非常不容易,总共几十块钱的工资,不仅要让我们兄妹三人吃饱穿暖,还要每月寄钱给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还把老姑接到保定,供她读书,直到她中学毕业参军入伍。我们小时候直到参加工作前的四季衣服、单鞋棉鞋,都是母亲一针一线缝出来的。六十年代,父母省吃俭用,积攒几个月的工资,买到一台“蜜蜂牌”缝纫机,母亲自学服装裁剪,大幅度解决了一家人的穿着难题。
七十年代初,母亲在市直机关干部学习班结束后,被分配到保定六中重操旧业,担任班主任和年级指导员,她带领学生冬天“拉练”,徒步千里行军;早春时节光脚在还有冰碴的稻田插秧。寒冷的冰水,使她患上了严重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母亲不仅没有耽误工作,而且以惊人的毅力,求医问药,硬是在近三年时间里,服用800多服中药,战胜了病魔。
七十年代中期,父亲调到省外贸局工作,母亲随后也被调来,先后在局里和纺织公司从事计划生育和党务工作。无论哪个岗位,母亲都是倾尽全力,兢兢业业,埋头苦干。计划生育工作是个费力不讨好且阻力重重的工作,可在母亲的努力下,无论新华区还是石家庄市的计划生育奖项,多年都被省外贸局收入囊中;她在职期间,从来对涉及个人利益的职务、工资不争不抢,高风亮节,低调处事,但有好事,一律谦让,从不计较,在纺织公司,提起党办“杨主任”,无人不竖大拇指。
想起两件事,都与我有关。一是母亲离休后,把她用了多年的一支“英雄”金笔交给我,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的“接力棒”,希望我用这支笔,继续她未竟的事业;二是在我当处长后,母亲专门画了一幅画送给我,画上有一颗白菜、两个柿子,寓意“事事清白”。我深深理解母亲送此画的良苦用心,始终坚守党的领导干部为人处事的底线,无论当处长,还是后来当局长,绝不做任何有违党纪的事情,只把全部身心和努力,尽好应尽的本分,两次荣立二等功,尽职尽责地完成了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没有辜负母亲的谆谆教诲。
八十年代后期,母亲离开工作岗位,离职休养。从忙了一辈子的工作岗位上退下来,母亲没有任何怨言,反而轻松怡然。那时“老年大学”刚刚兴起,母亲顺势而为,加入其中,开始了她习书学画的征途。他们那一代人,自幼学习便使用毛笔,书法是他们的“童子功”,中学作文合集上的蝇头小楷就是最好的见证。此时,她又从临帖开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她临摹了无数遍。她还把毛主席诗词作为书写题材,将多首诗词集中到一篇书法作品中,作为作业提交,受到一致好评。自古有道是:书画同源。母亲不满足于书法的局限,很自然地又参加了绘画班的学习。像一个小学生一样,她从基础学起,开始学习写意山水画,描、皴、泼、写的基本功日渐熟捻,用笔、调色、构图、摩画信手拈来,没用几年时间,她的山水画便有模有样。后来,父亲退休后,也拿起画笔,学起了山水画,母亲很高兴,二人经常切磋技艺,比翼双飞。为鼓励父亲,母亲转而学习花鸟画,老年大学的书画班每年的课程都有变化,她就按照课程进度,及时跟进。多年以后,在她的画册中,花鸟鱼虫、飞禽走兽样样精通,活灵活现,她的画作经常参加区、市、省乃至国内展事,屡获殊荣。2002年,王体仁、杨冰古稀夫妻双人书画展在省老年大学举行,赢得众口一致的赞誉。2005年,二老双双被河北省美术家协会吸收为会员。2011年,在父亲病重期间,收入二老诗词、书法、绘画200多幅的《比翼飞》辑印成册,实现了父亲多年的心愿,他亲笔签名,将画册赠予为他诊病的医生,为饱受病痛折磨的老人带来莫大的安慰。
离开工作岗位的母亲,始终没有忘记一名共产党员的身份。2003年“非典”期间,年逾七旬的老人,还担任街道居委会安排的“楼长”,积极协助街道,做好楼院的组织宣传、卫生防疫工作。
父亲的离去,给母亲带来无比的悲痛,是绘画,让她老人家走出了悲痛的泥沼,振奋了精神。她与小画友结伴,继续老年大学的学习,成为班里最年长的同学。一位老画友送给她一卷百米长的画纸,引发了她创作百米长卷的冲动。近三十年的书画学习,使她不仅书画技艺日臻成熟,而且创作题材丰富多样,只是第一次创作如此鸿篇巨制,难免信心不足。与我讨论她的想法,我积极支持、鼓励,打消了她的顾虑,使她信心满满投入长卷创作。她经过反复斟酌、深入思考,思路逐步成熟。她深深热爱今天的幸福生活,希望用画笔讴歌这美好的生活,赞美在党的领导下新中国的朗朗乾坤。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各种植物、花卉,天南海北大千世界的诸多飞禽走兽,尽收画稿之上,精心描绘,大胆着色,每幅画都深思熟虑题目,表达深刻寓意。经过近三年的不懈努力,在她88岁的2019年初,一幅88米的书画长卷,《梦圆》,终于完成!
2019年5月15日上午10点,经过精心筹备,在诸多我的好朋友的鼎力相助之下,《喜迎国庆七十周年 米寿老人杨冰长卷书画展》在位于石家庄市和平西路的河北省书画鉴定研究会展厅开幕,88米长卷《梦圆》和200余幅书法、绘画挂满展厅多面墙壁,300余位各界朋友出席开幕式,人头攒动,熙熙攘攘,母亲身着一身红色基调的新装,端坐在主持人身旁,接受各位宾朋的祝贺,成了纷纷与之合影留念的“模特儿”。众多嘉宾展示了专为此展准备的贺联、贺词,鲜花。一周的展期过程中,央视、省内、市内以及诸多自媒体,聚焦画展,集中报道,老人活了88岁,头一次成了“网红”,上了“头条”!据粗略统计,画展报道的网上点击量,很短时间便超过了十万。在全社会喜迎国庆七十周年的欢乐氛围中,此展无疑加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名有着72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在耄耋高龄,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回报了自己终身追求的伟大的党。
母亲近90岁的人生,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可谓饱经沧桑。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她老人家成为这辉煌历史的亲历者、见证人。从74年前成为共产党的一员开始,她便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论什么样的风风雨雨,无论人生道路如何坎坷崎岖,她都做到了坚韧、顽强,百折不挠,始终对自己的理想信念矢志不渝,不忘初心。也许,她的一生没有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是这历史洪流中不见波澜的一汪清水,只是这参天大树上无足轻重的一片树叶,然而,正是这一汪清水,不断滋润了脚下的大地,所到之处生机盎然;正是这一片绿叶,成为参天大树浓浓绿荫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与大树一道,时刻履行自己的神圣使命。正是有了千千万万这样的共产党员忘我无私的奉献,才有了共和国大厦的坚如磐石;正是因为他们这老一代共产党人的言传身教,才使后来的我们踏着他们的脚步,使党的事业不断发扬光大。此生,我为有这样的母亲而骄傲,为成为她的后代而欣慰。
人们常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九旬老母,依然精神矍铄,她老人家健在一日,我们便都是有家的孩,尽我们最大的努力,让她老人家安享幸福余生,陪老人家慢慢变老,早已成为我们所有晚辈的共同心愿。除了日常生活,身为一名老共产党员的母亲,最关心时事政治,关心国家大事,母亲常说,不知道能不能看到台湾回归,祖国统一,每当这时,我就坚定地告诉她,时间过得这么快,以您老人家的长寿基因,以您饱经风霜修炼的平和心态,再一眨眼,活他个三位数顺理成章,亲眼看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根本不是问题。
我希望,并且坚信,母亲的这一小小心愿,必定能够实现,让我们共同期待。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