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中最大的对手自己,冥想是值得练习的功夫(少数派投资)

最近看了一本书叫《佛学为什么是真的》,觉得对我们投资,工作和生活都会有一些启发。
这本书并不是一本宣扬佛教的宗教读物。作者是美国一位进化心理学的学者,他从现代心理学研究的角度来解读了一些佛学中的理念,以及在现实中的应用。
 
“苦”就是不满足
“苦“是佛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作者认为“苦”就是不满足。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上来看,我们的大脑倾向于追求短期的快乐,原始人为了生存和繁衍需要实现短期的满足,比如竞争食物,配偶,获取声望和地位等等。而现代人拥有的短期刺激更多,比如精彩的短视频,好吃的甜食,还有投资中短期价格的上下波动。
但是快乐是短暂的。人在追求短期满足感之后,本能地会想要获取更多。当你发现求而不得,或者求而有害的时候,内心会感受到虚无和纠结,这个就是“苦”。
对很多人来讲,投资的过程其实是一种“苦”。因为行为总容易是被情绪带动,渴望得到收益却常常受挫,得到后又害怕失去,担忧明天的变化。
预期收益率相对低的投资者,更容易在投资过程中找到满足感,也更容易坚持。相反预期收益高的投资者,容易受到“苦”的纠缠。
聪明的投资者应该适当管理对投资收益的预期,并不是说让你要放弃努力,随波逐流。而是一种对自我意识的主动管理。如果在投资的世界里只有追求而没有满足,那么对财富的追求就只是苦海无涯。
色既是空
佛学中“色即是空”,并不是说万物是空虚的。而是说我们赋予万事万物的内涵是“空”的。
行为金融学里也有一个概念叫做“心理账户”,我们会把同样的一笔钱,赋予不同的意义,比如说工资钱,养老钱,稳健的钱,激进的钱等等,但事实上它们都是同一个账户里的资金。
投资者的情绪波动,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于我们赋予金钱的意义。
比如有的投资者会觉得,我这10%的收益是用来结婚的,用来买房的,用来赡养父母的。而当利润损失了之后,他们联想到的是自己结婚,买房,赡养父母的钱没了,这种联想带来的痛苦感,要比单单损失金钱大得多。
理性的投资知道这种联想其实是一种“空”,它本身是并不存在的,更不应该成为投资决策的依据。
冥想解放意识
我们的意识,情绪,和大脑固有的一些思维方式,会让我们在投资中容易犯错。就像我刚才说的“苦”和“色”都会给我们做正确的投资决策带来一些困扰。
冥想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管理情绪,做更好的决策。
冥想的方式非常简单,你只要找到一个安静的房间,弄个垫子坐上,只要不睡着,具体什么姿势都行。接下来你要做的就是坐下,专注于自己的呼吸,别的东西什么都不想,一心一意只专注于自己的呼吸。
你或许会觉得这很容易,但你可以尝试一下就知道并不简单。当我们什么事都不干的时候,大脑会处于一种“白日梦”的状态,会有不同的想法和情绪不断冒出来。你越想要专注,越无法专注。越想要拒绝,就越无法拒绝。要让脑子里一片空白,只专注于自己的呼吸,能坚持专注的时间越长,功夫就越深。
专注呼吸本身并不是目的,我们的目的是进入一种平静的状态,获得对自己大脑的控制权,这个叫“正定”。
接下来你要尝试做的事情叫“正念”。
也就是要把专注的功夫放在生活中的任何一个东西上,比如专注地去体会一顿饭的味道,专注地去看一个人的相貌,专注地去听风的声音。我们要做的是让注意力只停留在一个小点,排除额外的思想。
这种冥想的功夫,可以帮助你把“自我”和情感剥离开来。我们很多的想法,要么是在回忆过去,要么是在思考未来,而冥想训练的是帮助你专注于当下。
我们在冥想的过程中可以慢慢意识到“自我”和情绪的存在,我们要做的并不是去压抑和扼杀它们,而是承认,感受它们的存在,但是让自己不受影响。就好像你站在列车站台,你看到列车轰轰向你开来,但是你并不上车。
我觉得对于每一个投资者来讲,冥想都是一个值得练习的功夫。我上文所讲的“苦”“空”和冥想都不是为了让大家觉得生活和投资是虚无没有意义的。恰恰相反,我想通过这些内容让你意识到,你对生活感受可以变得更好,你对投资的理解可以更深。
作为投资者,市场的波动,同行的评价,亲友的眼光,都会给你带来情绪和心境上的变化,冥想可以帮助你的意识得到解放,就像书里说的:
意识得解放而稳定;稳定,而得满足;满足,则不焦躁;不焦躁,则身临涅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