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丨邢窑、定窑和辽白瓷的区别

邢窑白釉罐,唐

高13cm,口径7.4cm,足径6.1cm

故宫博物院

北齐以前,中国的陶瓷器基本是青瓷,北齐时出现了最早的白瓷,经过隋代的发展,至唐代时陶瓷已形成"南青北白”的分布局面。唐代白瓷窑口多集中于北方,主要有河北的邢窑、定窑,河南的巩县窑、密县窑,山西的浑源窑、平定窑,陕西的黄堡镇窑。五代时期,江西景德镇也开始烧造白瓷。此时期最著名的白瓷窑口是邢窑,它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邢窑位于太行山东麓,散布在内丘县冯唐村、宋村以北,临城县祁村、双井村以南,内丘县西丘村以东,隆尧县双碑村以西的狭长地带内。内丘县城关一带的唐代白瓷窑最为集中,烧制白瓷的质量也最为精致。唐代瓷窑多以所在州命名,内丘在武德五年(622年)改隶邢州,故名邢窑。

邢窑瓷器的釉色有白、青、黑和褐黄等多种。邢窑白瓷按其胎、釉的质地,可以分为粗、细两大类。粗白瓷的胎质又有粗、细之分,粗胎的一类胎色灰白,胎质粗糙;细胎的一类胎体致密,胎色较淡,但仍不够白,往往施一层白色化妆土。粗白瓷的釉质较细,有些还有细碎的纹片,釉色为灰白或乳白色,还有黄白色。细白瓷的胎色纯白,个别的白中闪黄釉质很细,釉层中有微细的小棕眼,器物多施满釉,釉色纯白或白中微泛青色。白釉又有粗细之分,以粗者居多,细者占少数。邢窑的精细白瓷,选用优质瓷土烧成,胎质坚实细腻,胎色洁白如雪,釉质莹润,有的薄如蛋壳,透明性能极好。一般器物纯白光亮,有些则白中微微泛青。器型有盘、碗、杯、托子、瓶、壶、罐和注子等。

邢窑白釉玉璧形底碗,唐

高4.7cm,口径15.6cm,足径6.7cm

故宫博物院

文中这件邢窑白釉玉璧形底碗敞口,碗唇口,腹壁斜出与水平面呈45°角,玉璧形底。釉色洁白,不用化妆土,施釉到足墙,光素无纹饰。釉质莹润。这件邢窑白釉玉璧形底碗敞口,是唐代邢窑中的精品。邢窑白瓷多像玉璧形底碗一样,素面无装饰,到了唐代中期以后特别是晚唐五代,邢窑器中也出现了雕塑、堆贴、印花、刻花、压边、起棱、花口等装饰方法。唐代后期,邢窑由于制瓷原料等方面的原因,渐趋衰落。河北曲阳定窑受邢窑的影响继之而起,成为北方著名的白瓷窑。除邢窑与定窑外,河南的巩县窑、密县窑,山西的平定窑与浑源窑等,也都以烧白瓷为主。因此在北方形成了以邢窑为代表的白瓷系。

唐初定窑瓷器胎质较粗,胎色青灰,淘洗欠精者呈褐色,瓷胎均已烧结;白釉器物内壁施满釉,外施半釉,釉面光润,积釉处呈灰色。唐代中期,胎土经过仔细淘洗,胎质坚硬,胎色纯白,釉直接施于瓷胎上,无化妆土,釉色乳白,个别积釉处呈灰绿或浅青白色,釉质细洁失透。晚唐至五代时期胎土质地更细,胎壁薄而轻巧,釉质细洁,呈乳白色,器物除底足外,均施满釉。此时期在定窑中还有一种带"官”或"新官”字款的精白瓷,其基本特征是:胎薄轻巧,质地细洁,呈纯白色;釉面滋润,釉为乳白或白中泛青色,除底足外,均施满釉。

定窑白釉盒,唐

高6.9cm,口径9.8cm,足径5.4cm

故宫博物院

宋代瓷器空前发展,不但出现了五大名窑,而且邢窑一统白瓷天下的局面也不复存在。经济繁荣是宋瓷发展的物质基础,宋代的制瓷业分工明确,使其产品更为精细。由于宋时"兴文教,抑武事”,这使宋瓷表现出优雅的文人气质。

定窑白釉刻花直颈瓶

宋,高22cm,口径5.5cm,足径6.4cm

故宫博物院

邢窑及定窑瓷器的特点:

宋代定窑白瓷窑址在今河北曲阳涧磁村、北镇、东燕川村、西燕川村,古属定州故称"定窑”。曲阳位于河北南部,在邢窑窑场之北,因而定窑对邢窑的工艺有所继承,成为宋代白瓷的精品。邢窑和定窑瓷器,均为白瓷佳品,其特点却各有千秋。

首先,从窑场的范围及生产规模上看,邢窑窑址在河北南部,内丘县、临城县北部约1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定窑窑址在河北曲阳涧磁村、东燕川村、西燕川村等地。邢窑窑址小而分散,定窑窑址大而集中,无论是涧磁村的中心窑场,还是东燕川村、西燕川村的窑区规模都很大。

邢窑白釉皮囊式壶,唐

通高12.5cm,口径2.2cm,底径12.5cm

故宫博物院

其次,邢窑的粗白瓷和晚唐五代的定窑白瓷水平较接近,二者区别是邢窑工艺比较规范,成型、制胎、修胎较规整,胎和釉的质地较相似,器物各部位施釉均匀。而此时的定窑白瓷白度不一,有的泛青,有的泛黄,有的白中泛灰,加之窑中气氛控制不够稳定,有明显的流釉现象,这些情况是邢窑所没有的。

再次,从修胎上讲,晚唐、五代邢窑无论粗瓷、细瓷,施坯工艺多娴熟准确,切削干净利索;而定窑瓷器的修坏工艺却不太成熟,旋切不整之处,存在跳刀现象,工艺略显粗糙,这些缺点在邢窑瓷中是没有的。定窑修底的旋切法受邢窑影响,至宋时工艺才发展成熟,能熟练、准确地切削。

邢窑和定窑瓷器的区别:

邢窑和定窑在胎质上的区别是:邢窑白瓷分粗、细两种,细白瓷在加工工艺上,每个步骤都很讲究,烧成后白度很高。而粗白瓷产量大,质地粗糙,生产过程中,不管是捏练还是陈腐都不够充分,白中常泛黄,到五代时部分产品的工艺水平有所提高,胎体中少有气孔夹砂现象,烧不熟的现象已基本克服,渐趋细腻。而晚唐五代的定窑白瓷和邢窑白瓷中的粗瓷相似,入宋以后,定窑水平大大提高,甚至达到了胎比釉白的程度。

辽 白釉鸡冠壶

最后是釉层上的区别,邢窑是镁釉,高温下黏度大,釉面易光滑平整,光泽度好,但釉色有乳浊感,不透明,釉色稳定,多呈白色或白中泛青的色调。这就使乳浊釉对胎体有良好的遮盖性,器物施釉到底,质优者足心也施釉。而当时的定窑产品釉料配置不稳定,就釉而言也分粗细两种,都不够光洁,光泽度差,宋代定窑白瓷流釉现象在唐、五代时期的作品上已有体现,施釉薄厚不均,有严重的流釉现象,流釉、积釉处颜色较深,施釉不齐,足心多不施釉,少数施釉者也只是略施一点,既不整齐也不均匀,定窑在五代时工艺水平有所提高,但多数白瓷仍白度不够,发青、发黄都很常见。到了北宋时期,定窑瓷多为象牙白,部分为粉白色。

以上是邢窑和定窑在同一时期的区别,至北宋时定窑工艺水平进一步提高,北宋中期还发明了覆烧的工艺,由于邢窑不采用覆烧工艺,产量较低,因此定窑很快取代了邢窑的地位,迅速占领了市场。与北宋同时期的辽代,瓷窑也烧制以白瓷为主的产品,在辽代的墓葬及遗址中白瓷较常见,可见辽白瓷在辽代陶瓷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辽白瓷分为两类:一类是常见的圆、琢器,如梅瓶、注壶、注碗、葫芦型瓶、碗、盘等;第二类是具有契丹民族特色的器型,如鸡头壶、扁壶、盘口长颈瓶等。辽白瓷的胎质亦分粗、细两种。

辽 缸瓦窑白釉刻莲瓣纹瓶

粗者胎体较厚、胎质较粗、胎色较深,以灰白色和黄白色较为常见,一般靠施化妆土来增加白度,多为仿磁州窑产品;釉色上呈灰白、黄白,或纯白等色,色调上也有粗细之分;制作工艺简单,足墙粗矮。由于采用叠烧法,器外壁施釉仅及下腹部,在盘、碗等圆器类的内底处,通常有三到四个椭圆形支钉痕。由于此类白瓷在辽代各窑址中均大量出现,可知其为辽代白瓷中的大宗产品,是当时人们普遍使用的日常生活用器。如这件辽白釉凤首尊,是契丹民族特有的器型。胎体厚重,胎质较粗,釉面黄白。口部呈凤冠状,下塑凤首,脖颈处是弦纹,腹部仿磁州窑纹饰,剔刻出大牡丹花,胫足部内敛。这件凤首壶在辽白粗瓷中也属上乘之作;细者胎体厚薄适中,胎质坚密细腻,釉质光洁莹润,釉色多白中闪青或白中闪黄;工艺考究,采用匣钵单件装烧,一般仅底部着地处无釉,与邢、定两窑精品极接近,此类器物在窑址中极难见到。这件辽白瓷莲托注壶,分为注壶和底部的莲托两部分组成,壶有带钮小盖。釉色白中闪黄,胎体厚薄适中,胎质坚密细腻,釉面光洁莹润,通体施釉,是辽白瓷中的精品。因此,古陶瓷界在判断这两类白瓷的产地旧属时,对于粗者基本能达成共识,认定其为辽白瓷,但对细者则持谨慎态度,倾向于将其归入邢窑或定窑。

辽 龙泉务窑白釉刻菊莲纹葫芦式执壶

北京丰台辽墓出土

辽白瓷和宋定窑白瓷的特点:

就辽白瓷和宋定窑白瓷的特点而言,在瓷胎方面,北宋定窑白瓷胎体轻薄细白、烧成温度高,瓷化程度好,敲击声清脆悦耳。辽白瓷中精细的白瓷,胎体细薄坚硬,但数量较少,多数辽白瓷胎质颗粒粗糙,白中泛黄或泛灰,糅合不好,胎体常有干裂现象。辽白瓷烧成温度比北宋定窑白瓷低,瓷化程度也不如定窑白瓷好。

定窑白釉盏托,宋

高6.5cm,口径8.6cm,足径8.2cm

故宫博物院

就施釉方面比较,定窑白瓷基本是满釉,施釉薄,胎色纯白,也有釉面泛青及白中泛黄者,可见流釉合积现象,积釉处泛青、泛绿;定窑白瓷釉面光滑平整,给人以冷硬的感觉;辽白瓷釉厚,有透明玻璃釉和白色乳浊釉之分,辽精细白瓷釉色为粉白、乳白者多泛青或黄,釉面均匀,少有流釉或积釉现象。器物表面偶有黑色杂质,底足处常见刮釉露胎现象;辽白粗瓷多采用蘸釉技法,釉仅至器物下腹,釉色牙白、牙黄或灰白,白度较差。由于胎质粗糙,器物表面常有微小间隙,所以烧成后在釉面上易产生暴釉现象。

在工艺上,因定窑白瓷本身胎色较白,故无须施化妆土,而辽白瓷中胎质较粗的,常在胎体上加一层化妆土。定窑白瓷修胎讲究,做工细致,胎上常有"竹丝刷痕”,足墙较薄,棱角分明。而辽白瓷足墙较厚,胎上无"竹丝刷痕”。此外,从款识上看,辽白瓷只有"官”和"新官”两种,字体各异,而定窑款识较丰富。

定窑白釉“官”字款碗,五代

高6.6cm,口径17cm,足径6cm

故宫博物院

在纹饰上,五代定窑白瓷纹饰少,以素面为主。至北宋时,纹饰有印花、刻花、剔花等技法。刀工犀利纯熟,纹饰简洁流畅。辽白瓷中除碗、盘中有划刻花草纹外,多为素面,也有一些仿磁州窑的牡丹双叶等纹饰。

北宋定窑白瓷胎体轻薄,胎质坚硬,白度不高,白中泛黄,且有不明显的乳浊现象,因釉中含铁和钛的氧化物,故呈象牙白色。无论采用刷釉还是蘸釉技法,施釉都因不均匀,易产生流釉现象(蜡泪痕),但修胎较精细。在胎底的露胎处,常可见到细密的“竹丝刷痕”,“竹丝刷痕”和“蜡泪痕”是定窑产品的显著特征。此外,定窑在器型上,还与磁州窑白釉黑花瓷有一定的关联。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 古玩元素网综合整理 同行转载请声明版权!

(0)

相关推荐

  • 48图中国历代瓷器巅峰作品

    论陶艺,中国陶艺上万年历史:论瓷器,中国上千年历史引领着世界陶瓷的发展风向.中国是世界著名陶瓷古国,自东汉创烧青瓷成功以来,瓷器已成为历朝各代发展的历史印记,荣衰与共. 中国各朝代瓷器发展巅峰的代表作 ...

  • 38图中国白釉瓷器,为什么白瓷能够打破青瓷一览天下的局面

    中国是著名的陶瓷国家,几千年的瓷器发展,奠定了我国在瓷器历史上的地位.中国瓷器分青瓷.白瓷.黑瓷.彩瓷等几大类.首创青瓷,中国邢窑白瓷的出现打破了中国青釉瓷器独揽天下的局面,白瓷的出现为后世的各种彩瓷 ...

  • 浅谈邢窑、定窑和辽白瓷的区别

    北齐以前,中国的陶瓷器基本是青瓷,北齐时出现了最早的白瓷,经过隋代的发展,至唐代时陶瓷已形成"南青北白"的分布局面.唐代白瓷窑口多集中于北方,主要有河北的邢窑.定窑,河南的巩县窑. ...

  • 邢窑、定窑和辽白瓷的区别

    北齐以前,中国的陶瓷器基本是青瓷,北齐时出现了最早的白瓷,经过隋代的发展,至唐代时陶瓷已形成"南青北白"的分布局面. 邢窑白釉罐,唐 高13cm,口径7.4cm,足径6.1cm 故 ...

  • 西安出土的唐代邢窑“盈”字款白瓷

    2002年3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在西安南郊刘家庄村东西安铁路分局新南花园征地范围内进行考古勘探时,发现古井30余口,随后进行了清理发掘,在位于新南花园西部的一口古井(编号2002XNJ1)内出土了 ...

  • 方与圆丨邢窑博物馆及馆藏作品赏

    邢白瓷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重要的一环,它的发明与制作,打破了自商代以来青瓷为主一统天下的局面,形成了中国陶瓷史上有名的"南青北白"的新格局.邢窑白瓷对后代彩绘瓷器影响深远,在中国陶瓷 ...

  • 定窑、邢窑与辽白瓷的特点和区分

    北齐以前,中国的陶瓷器基本是青瓷,北齐时出现了最早的白瓷,经过隋代的发展,至唐代时陶瓷已形成"南青北白"的分布局面.唐代白瓷窑口多集中于北方,主要有河北的邢窑.定窑,河南的巩县窑. ...

  • 定窑、邢窑与辽白瓷详解(组图)

    北齐以前,中国的陶瓷器基本是青瓷,北齐时出现了最早的白瓷,经过隋代的发展,至唐代时陶瓷已形成'南青北白"的分布局面.唐代白瓷窑口多集中于北方,主要有河北的邢窑.定窑,河南的巩县窑.密县窑,山 ...

  • 唐代邢窑白瓷的审美特征及鉴赏(全文)

    [摘 要]白瓷的出现,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文章从唐代邢窑白瓷的历史背景着手,介绍了唐代邢窑的艺术成就及审美特征:从造型.纹饰.胎釉彩.款识和烧造方法五个方面对邢窑白瓷进行鉴赏:并将邢窑与定窑. ...

  • 中国邢窑博物馆文物鉴赏

    中国邢窑博物馆文物鉴赏 逍遥散人的酒馆2021-05-04 05:15:49 #走进博物馆##文物古迹 善待保护# 邢窑博物馆 邢窑 白柚唇口钵 青釉刻花铭文罐 青釉莲纹龙柄盘口壶 白柚罐 白柚凤首壶 ...

  • 从六个方面鉴别邢窑白瓷真伪

    唐 邢窑白釉瓶(故宫博物院藏) 邢窑,是唐代著名的瓷窑,五代(公元907-960年)时仍烧造.窑址位于邢台市所辖的内丘县和临城县祁村一带,是中国白瓷生产的发源地,在中国的陶瓷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