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讲故事】张刚:北疆知青第一村

【知青点名讲故事】
北疆知青第一村

本期嘉宾:张刚

张刚:虹口中学六八届高中生。插队期间曾任黑龙江爱辉县爱辉公社外三道沟知青点负责人、大队团总支书记、出纳员、生产队副队长等职。1973年被推荐上大学,在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研习抗生素专业。

1994年创立高博特公司至今。任上海高博特生物保健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级工程师。

我的故事从这本《北疆知青第一村》开始,1970年4月5日,我们上海赴北知青一行,在虹口足球场集合,留下了这本书封面的集体照。随后我们生机勃勃的年轻团队就出发了,一路向北,来到了黑龙江爱辉县爱辉公社,外三道沟生产队。它坐落在黑龙江右岸,极度靠近中苏边境的一个小村落,北行22公里可到黑河,气候和环境都不能说好,但这里有美丽的景色和热情的老乡,外三道沟,后来成为了我们人生中的第二故乡。

初来乍到,我们这些生长于上海的城市青年,从用惯了电灯、煤球煤气、自来水,出行有便利的公交车的生活,一下子变成了挑井水、点油灯、烧火灶、睡土炕。出行多半靠腿走。在老乡家,由于地方限制,我们常常5、6个知青挤在一个5米不到的大炕上,打通铺睡觉,每日需要跑到唯一的井边挑水,相较于新鲜感来说,更多的是生活上的不适应。

张刚打钐刀农作留影

但我们很会苦中作乐,记得刚到生产大队时,是黑龙江还未开冻的四月天气,食物只有白菜、土豆、萝卜这三样,在当地老乡那里,这已经算是从菜窖里拿出来举尽款待我们的珍藏,可是每天翻着花样吃,也很快就生厌了。于是我们在老乡的帮助下,自己搞了知青食堂,独立搭建起自己的菜园子,种各种菜,养鸡鸭鹅,每月可以杀猪吃肉,加上外三道沟生产队住得十分靠近江边,偶尔还能打渔加餐,大大改善了生活条件。

在北方的恶劣气候中,对于我们城市青年来说,最不适应的莫过于下地做农活,我们在当地老乡的指导下,在农田里磨练出一身技能。现在回想起来,这些当时辛酸的体验竟然标记着满满的青春印鉴。

上海知青张刚(右一)

打稻梗

在荒地里,离生产大队10多公里,是一片湿地,农地俗话叫做草垫子。湿地里遍布柳条和树根,种植环境并不好,我们需要下地徒手挖走,然后用拖拉机将地推平整,用水平仪测出等高线,做成梯田。种水稻的方式南北有别,北方不插秧,而是撒稻种。

完成后我们便打稻梗,活儿很累,用新发的铁锹挖泥土,铁锹上新上的油漆,挖一挖泥地后会黏着甩不脱,一天下来,工作量徒增不少,而顶着铁锹柄的腿也肿得老高。当时我们最羡慕老乡的用的“象牌”铁锹,金属厚实而且光滑,事半功倍。

当时由于生产队比较远,离打稻的农田有10公里,我们并没有条件每天来回,常常就地搭个棚直接睡在农田边,下面铺上麦秆,上面用棉褥子一铺,比睡老乡的通铺炕条件更艰苦,每人只有50公分,晚上一个翻身常常带动大家集体翻身,现在想来,这样挤在一起度过的夜晚也是一个温暖的回忆。

拉耙犁

打完稻梗后,我们就往农田放水,把泥土泡软变烂,然后用马拉耙犁。马在我们手里一开始非常失控,搞得我们狼狈不堪。而下地拉耙犁的时候,我们捡着不合脚的高筒雨靴穿,常常水一拱上来就没过了鞋身,只好一天双脚窝在湿漉漉的鞋里干完农活。农活特别累,我每顿能吃4、5个实心馒头,在我们那最多的人一顿要吃10个实心馒头,这在上海时都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捆个子

麦收的时候,干农活的“打钐刀”——即手持一把长柄的弯刀,喀嚓一下齐齐切断麦尖,而被成片砍下的小麦倒在一边,将由后面紧跟着的人一堆堆捆好,堆成麦垛子,便于运输又防雨,这个就是非常辛苦的农活之一,“捆个子”。捆个子的时候最怕遇到马拉的机械臂,机械臂轻轻甩动一下,就能割去一大片麦子,而蹲在后面捆个子的人根本跟不上这样的速度,苦不堪言。

撅黄豆

夏天的大豆需要除草,那时只能人工锄草,长长的黄豆田里是一条一条的垅,每人骑着一条垅慢慢往后挪动,手里用锄头一左一右的锄草,遇到不听话乱长的杂草还需要用手去拔除,长长的一垅骑下来,人都累得直不起腰身。每个人负责一条垅的时候,常有体质差的慢慢拉下进度,做得快的那些早早结束后,会互相帮助。

爱辉县外三道沟插队知青第一次返沪探亲集体合影

务农的故事还有很多,现在想来十分有趣。那个年代已经远离,而记忆却历历在目。回到上海后,我们一直筹备着写就一本关于我们“青春的故事”,去年10月终于出版了这本书,而本书的封底是我们集体在1972年黑龙江合影,从上海石库门到黑龙江外三道沟村,我们走过了整整一个青春。

1973年外三道沟老乡欢送张刚上大学

1999年爱辉县感谢知青下乡建设的荣誉证书

知青点名讲故事的第一篇由我开始,我将保留很多回忆,把讲述精彩的机会留给更多的人们。

来源:99夕阳网
(0)

相关推荐

  • 知青岁月(跑冰 文/孙青燕​)

    跑冰   作者:孙青燕 下乡插队的郝庄村就在滦河西岸边,而滦河之东岸就是昌黎靖安.那是一个古老却十分开放的集镇. 下乡第一年,就听说好多人在寒冬季节,跑冰过滦河去靖安赶集.因为那里的东西特别全,且价钱 ...

  • 2021年南方产区豌豆生产技术意见

    豌豆具有多种用途,可作为粮食.饲料.蔬菜.工业加工原料等.为推进农业产业种植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发展豌豆生产,现提出2021年豌豆生产技术意见. 南方干豌豆产区 本区主要包括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河南 ...

  • 忘年交:写给6.26下放我们村的天津大夫

    本文作者:谢江 我们和朱大夫.王大夫是忘年交,认识朱大夫.王大夫已经四十八年了,我们相识在内蒙辉腾梁下的小山村. 那时候我是刚刚二十岁的北京知青,他们已经是三十五岁的天津医生.我们1967年初中毕业, ...

  • 胡青:祖父(连载之七)

    阅读本文前,请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关注"我们.欢迎指导,期待赐稿,体裁不限.诉说灵魂情感,传播社会万象,品论人生得失,关注百姓喜乐,倡导原创,感谢 ...

  • 留在辉腾梁的脚印(一):初始黄花沟

    本文作者:谢江 引子 踏上辉腾锡勒草原,放眼远望,茫茫原野,满目青翠.远处山头,云裹雾罩,虚幻缥缈,令人陶醉.更为神奇的是,每逢夏日,分布在高山之巅的众多淖尔,宛若镶嵌在蓝天与高山之间的明珠,波光闪闪 ...

  • 【老山羊】关东边疆铁骑行第23天

    9月6日 从黑河市到大五家子 骑行65公里 总行程2049公里 昨天弄完游记已经8点.赶紧上床休息.早晨醒来,已经3:30. 简单洗漱完毕.继续煮面条,吃大饼.今天的面条里加了一点西红柿,当然榨菜,红 ...

  • 知青岁月 一生最难忘的经历 作者/​唐淑兰

    公众号第82期 一生最难忘的经历 唐淑兰 在2016年10月26日,唐山知青艺术团成立两周年,我参加完演出之后,心情非常激动,回忆起下乡时期的那些往事.依然历历在目. 我是68届全部拉的那批下乡到滦县 ...

  • 绝版珍藏:八张北京女知青老照片,带你看看不一样的芳华

    绝版珍藏:八张北京女知青老照片,带你看看不一样的芳华 老猪的碎碎念 关注 1/8绝版珍藏:八张北京女知青老照片,带你看看不一样的芳华

  • 香港知青作家张穗强||东欧之旅4——广场印记留思考

    惜缘文学 xiyuanwenxue. 惜诗 惜遇 惜情 作者按:本文是作者2014年游览东欧各国期间,專門考察1968年發生在捷克"布拉格之春"的感受,這場重大的歷史事件至今給我留 ...

  • 香港知青作家张穗强||东欧之旅3——东欧文明汇捷克

    惜缘文学 xiyuanwenxue. 惜诗 惜遇 惜情 作者按:本文是作者2014年游览东欧各国期间,游览捷克首都布拉格留下的足迹,灿烂辉煌的捷克人文景观给我留下了难忘印象,仅与喜爱东欧历史文化的朋友 ...

  • 【东方诗苑】张治国‖蝶恋花·知青岁月(外二阙)

    蝶恋花·知青岁月 (冯延巳体·第十六部入声) 下坎爬坡忙手脚. 夜晚回家,劳累扬歌乐. 厚茧开荒锄把握. 务农几载还拼搏. 深夜攻书求寄托. 拨亮油灯,感慨新诗作. 惜日村民无稚弱. 成长岁月欣收获. ...

  • 知青画家张云春 书/画

    国色天香 锦上添花 鸿运当头 翠峰幽境 精气神 赏张云春字画 何学兰/赞 青山绿水氤氲中, 国色天香牡丹雍 , 锦上添花栖孔雀, 鸿运当头映翠峰! 摘自:<A知青朋友群>

  • #知青##青春#绝版的女知青老照片在那个...

    #知青##青春# 绝版的女知青老照片 在那个火红的年代里 是永远也无法抹去的回忆 网友说 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看过一定会哭 这种情感其他人根本无法体会

  • 我国西北第一村,村民年收入5千,却让哈萨克斯坦邻村居民羡慕

    不到新疆,不知中国之大,新疆之大,去过的人都有所体会,但却又不知道到底有多大,因为想走一圈下来实在需要太久,即使一个阿勒泰地区就能玩上十几天的时间.新疆有着极其辽阔的土地,因此这片土地上也有着众多让人 ...

  • 没想到刚上班的第一天就又开始焦虑了?

    昨天,阿娇新综艺<怦然心动20岁>开播,芭姐本想在假期最后一天追个青春综艺放松一下,结果又被打开了焦虑开关. 节目里的阿娇由于略显圆润的身材,遭到了不少网友的抨击. 在节目播出前,好姐妹蔡 ...

  • 古代的小小堡垒!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第一村!

    点击蓝色字体关注我们 张壁古堡 从夏商中华文明的起始,到南北朝的战火纷飞年代,到汉人势微的金元年代,到繁盛明清,都在这里留下痕迹. 古文化遗址.地道.墓葬.戏台.民居. 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简直可以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