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六句话,助你校正人生哲学(上)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悠久的哲学著述之一,也是我们人生哲学最重要的参照之一。在《道德经》第二章中,有这样六句话,对我们的学习、工作、成长,都有极其重要的启示: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道德经·第二章》
今天,与大家分享前两句。【整理摘编:时英平】
1、有无相生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形的价值是有限的,而无形的价值是无限的。
有无相生,“有”产生“无”,而“无”又产生“有”。
比如,我们做了一件帮助他人的事情,在帮助他人的同时内心产生了快乐(开始行动,心中的爱就会生起);因为这份快乐被激发出来,下一次我们就会更愿意伸出援手(一念向善,善行善举随之而来)。这就叫“有无相生”。
最重要的,往往是无形价值。
就像书法家提笔写字,看得见的是笔走龙蛇,看不见的是他对书法之道的理解和体悟;百年老店客流如织,看得见的是业绩,看不见的是多年积累的口碑。
这些道理我们都知道,但是再想一下,在我们内心深处,相信的程度有多高呢?我们对自己生命的能量,究竟是如何分配的?现实工作里,我们在“有”上花了多少力,又在“无”上下了多少功夫呢?
真正肯在他人看不见的地方用功者,少之又少。这是因为知之不够,所以行不出来。
但是,决定个人、组织、企业能否长久发展的,往往是看不见的价值。就像一棵树的生长,唯有“根深”,才能“叶茂”。
所以,我们坚持要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用功。何处看不见?
起心动念。
通过观照、反省、引导三个步骤,在起心动念处净化心灵,不断地深层地去除心中的贪欲,这就是在起心动念上用功,即是在道上用功。
从现在起,在根上培壅灌溉,十年之后,大树可期。
2、难易相成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何为难?何为易?这取决于我们所做的事情在哪个层面上展开。
就像种庄稼,如果我们顺应天理大道,按照春夏秋冬的节律去种植,春天播种子,夏天除除草,等到秋天就可以享受硕果了。但是,如果完全凭自己的蛮劲,活在自己小我的世界中,不顾季节时令,想播种就播种、想除草就除草,那么一年下来,虽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却可能颗粒无收。
所以,什么叫“难”?和天理大道不相吻合,凭着自己的知见去做事,就叫作“难”。
为什么说“做大事易”?因为,顺势而为,登高而呼,闻者众。站在更高的地方讲话,听到的人就多。并不仅仅是因为其声音有多大,而是因为与更大的势能相应。借助大势,依道而行,故而成大事易。
做正确的事,先难后易。开始的时候艰难些,但是因为选择的是一条合于天理的道路,随后就会越来越容易。把雪球滚起来不容易,但它一旦开始翻滚,事情就变得轻松了。
那些一开始看起来简单的路,走到最后,其实是千难万险。俗话说:“先苦后甜,甜似蜜;先甜后苦,苦黄连。”也是这样的道理。
所以,这就是我们的人生哲学:在做路线选择的时候,要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而不是轻松的道路。
明白这个道理后,我们不妨自问:在内心深处,我们敢于面对难题的勇气是多少?这就是我们的心之力。
如果既想有所成就,又不肯吃苦,不愿意去做艰难而正确的事,这不是不讲道理吗?
所以,有人这样说:“那些想不劳而获的人,养活了真正不劳而获的人。”
那些抱着侥幸心理,想要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的人,最后可能付出了自己的所有,养活了极少数可以真正不劳而获的人。对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说,不劳而获的想法,不啻于背道而驰。看似坦途一片,结果是千难万险。
反观我们自己,在做事时,是选择“先难后易”,还是选择“先易后难”呢?
过往的人生经历中,对于“有无”“难易”之间的哲学,您有过怎样的经验与感悟?欢迎将您的收获分享到评论区。
明天,我们将继续为大家分享后四句:“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