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拳宗师王芗斋论技击
各派技击,不管其自觉或不自觉,都要遵循一项原则,即降低劲力消耗与提高技击效率。欲降低劲力消耗与提高技击效率,平日训练本能活力之方法就愈少愈好,少而精,少而全面,形简意赅,待将此种活力训练至一定火候时,须将自己之精力,专注于一两项打法,操之熟练,宛如赤子之哺乳,春蚕之吐丝,“寻天籁”者是也,如能达此境界,遇敌时自然不烦疑议,不假思索,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率然成章也。
昔日我师郭云深先生,一世之中曾以钻、裹、践三拳立于不败之地。暮年他曾总结出一条经验,说道:“力不归一,形无所居。意无所居,意无所趋,神不潇逸。故此,任你千招万术,我有一定之规。”此真千古绝唱也。故大成拳所运用力虽多,接发力之法虽不一,但最后必须综合而归于一,定于一,纯于一,精于一,人之本能活力方能召之即来,来之能应,应则必验。平日操之纯一,遇敌时则能得心应手,手到人翻矣。
拳出即是祸,不畏祸,缩手即是福,不求福。既欲动手,祸福置之度外矣。大成拳有两个原则,第一不动手,第二动则不休,不将对方置于死地不罢休。故在平日练习时,不许任意活动,一举手,一投足,皆须具有技击应付之能事。技击之际,既须形不倒,更须意不倒焉。外形笨拙手藏奸,心蓄杀机亦开颜,随遇不倒意灵巧,后其所发意抢先。宇宙间静者恒静,动者恒动,惰性也。我身由静而动,须克服自身之恒静惰性,而使我身产生恒动之惰性,故欲动手,须先使自身进入恒动之惰性境界。处于此种境界,技击时始能得力也。察电动之机轮,其起动所耗之电流,高于其正常运转之电流,其理自明矣,故惰性如此,实即降低劲力之消耗而蓄力后发,此为技击之重要法则,亦即动犹不动之妙也。
(文/王芗斋)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