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孔子那样热爱生活
俗语云: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咋一听这话,让人感觉孔子就是一书呆子。除了读书学习,没有其他爱好。其实不然,孔子生活中的爱好还是非常广泛的。《论语》中说:“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然后和之。”意思是他常常喜欢和别人一齐唱歌,如果发现谁唱得特别好,就会要求这个人再唱一遍,然后他再跟着和一遍。有时候,孔子对音乐的爱好简直到了入迷的地步。《论语·述而》:“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说的是有一次,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觉得乐曲太美了,他长时间陶醉于这首乐曲的美妙旋律和它所创造的意境中,以至于三个月不知肉味。这个记载也许有点夸张,但孔子对音乐的爱好却是毋庸置疑的。
孔子不但注重精神生活的享受,而且也很注重物质生活的质量。孔子认为人们要重视养生,从而获得拥有生命的幸福。养生一词并非孔子首先提出,但他的言谈中涉及了养生内容。什么是养生呢?所谓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孔子注重养生的表现之一就是注重饮食。关于注重饮食,《论语》中记载:“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孔子很注重饮食的精细。食物要精致细作。粮食春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又说:“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不是按一定方法砍割的肉,不吃。没有一定的调味品,不吃。除了饮食,孔子在穿衣方面也有考究。孔子说:“君子正其衣冠。”这就是认为穿衣戴帽整整齐齐也是有文明教养的一种表现。“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意思是说孔子生病时,国君来探望,他改卧在面朝东的方向,身上加盖正式的朝服,还拖着大腰带,以此来表示对君主的尊重。“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是孔子对生活享受的原则。只要物质财富的来路正,只要是不奢侈浪费,略微讲究一点生活质量也无可厚非。
孔子非常重视家庭中亲人之间的感情联系。“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是善待父母,悌是善待兄弟,孔子认为这是做人的根本。弟子子游问如何做才是孝,孔子强调“敬”,“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文中“养”指的是“饮食供奉”,也就是吃饱穿暖。但孔子认为仅仅这样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其中若少了尊敬和亲切,就不能体现出人区别于动物的生活,故孔子强调“敬”,就是是强调人间应有真情在。孔子觉得,做到“敬”是很不容易的,所以他又有“色难”之说:“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在孔子看来,在物质上供养长者并不难,难的是表里如一的“色养”。所谓“色养”,就是以“和颜悦色”的真心诚意来照料长者,而这种照顾在孔子看来比“酒食”还要重要,不难发现孔子所推崇的是现实生活中的情感滋润和人文关怀。孔子七十多高龄临终前,责怪子贡委派仆人照料孔子,而自己不亲自来,这也是孔子对师生之间真挚感情的呼唤。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牺牲,孔子主张人们“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意思是不要进入和居住在生命随时遭受危险的国度。这同样体现了孔子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生活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