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阴阳协和,以平为期以《伤寒论》而言,...
5.阴阳协和,以平为期以《伤寒论》而言,83味药,113个方子,流传至今,疗效不随时间的推移而减,反而显露出更多的治疗效果。这里面有什么奥秘?有什么法宝?其实都没有,有的是张伸景的思路及张仲景的辩证法(这里用“辩证法”三字,其义要比“辨证法”更富有哲理),那就是遵循古代哲学(阴阳学说)的思维,力求药物性能的阴阳协和,以平为期。依据《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理论,凡病者皆阴阳失和所致,而药物的作用就是纠正人体阴阳之偏,使之恢复到生理状态,这是拟定方药的基本思维方法。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又说:'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气血,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这是中医学治疗的总原则。张仲景遵循《内经》之旨,拟定出“不偏不倚”“偏中求正”的治疗大法。在《金匮要略》首篇提出'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的意境,随而提出“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的治疗目的。在《伤寒论》序中,又批评那种“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的庸医世俗,要求医生“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多闻博识”,这样才能“保身长全,以养其生”。由他拟定的113方,尽显平和之思维。陈修园说《伤寒论》方以“存津液”三字为主,《金匮要略》方大旨是“调以甘药”四字。后人则以“保胃气,存津液”总结之。如果我们细细分析六经的代表方剂,更可以看出其处处显露“平和'之气。桂枝汤和平解肌,麻黄汤发汗和营,白虎汤保津液,承气汤“急下存阴',小柴胡汤和解表里,理中汤温里和胃,炙甘草汤扶阳和阴,乌梅丸调理寒热,四逆散阴阳顺接等。假如我们要从经方中汲取些什么,我想首先是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核心就是调和阴阳,使之平和。在拟定方药时,寒不伤阳(如白虎汤),热不伤阴(如桂枝汤);补不壅塞(如炙甘草汤),攻不泄气(如承气汤);活而不破(如桂枝茯苓丸),益而不腻(如理中汤);并不生火(如小柴胡汤),降不泄气(半夏泻心汤),如此等等,都是临床上要处处考虑到的。否则,就会出现寒之而伤阳,热之而伤阴,活之而伤血,攻之而伤气等偏差,阴阳偏颇的局面就不会得到纠正,何谈阴阳之平衡!-《毛德西用药十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