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不懂曹孟德,如今方知真英雄

公元220年的春天,洛阳城中弥漫着哀伤的气息。

有着“奸雄”之称的曹操,在病榻之上有条不紊地安排着后事,直到他闭上双眼。

年少时读《三国演义》,觉得曹操是当世最奸诈之人。

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不耻于枭雄的本性。

年纪渐长,读过更多的书,走过更长的路,方知曹操纵横捭阖的一生,绝非一部小说可以定论。

世间的黑与白,是与非,对与错,很多时候不过是人的立场不同,书上的立场不同而已。

而他对朋友、对敌人、对家人,对家国,都有一份不同世俗的情怀。

如今才明白,历史笔墨,世人目光,终是错估了曹操,也轻看了曹操。

1

对朋友:抹得下脸面,留得住真心

对曹操而言,郭嘉永远是他心中的遗憾。

曹操说“惟奉孝为能知孤意”,“天下人相知者少,又以此痛惜,奈何,奈何。”

郭嘉身死,曹操再无知己。

公元196年,郭嘉27岁,6年的隐居读书生活之后,终于迎来了一个新的人生契机。

此时的中原霸主曹操,其手下得力谋士戏志才不幸去世,便向荀彧这个颍川士人的精神领袖“求才”,荀彧便推荐了郭嘉。

郭、曹两人一见面,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曹操感叹:“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

郭嘉也欣喜地感慨:“真吾主也。”

于是郭嘉被曹操表为司空军祭酒,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军政生涯,运筹帷幄,屡建奇功。

算孙策,性轻率,必死于刺客之手;

攻徐州,掘泗水,克下邳擒杀吕布;

抗袁绍,胜败论,激曹操必胜之心;

定北方,遗妙计,后坐收渔翁之利。

郭嘉在军事上算无遗策,让曹操更加看重于他。

在生活中,郭嘉的不拘小节常被他人诟病,但在曹操眼里,这是真性情。

在相处的这些年中,曹操从未想过用物质利益来束缚住郭嘉,更是与郭嘉同席,与他同乘。

人尽其才,便是曹操对他最好的国士之礼。

其实,曹操和郭嘉是同一类人,都不畏世俗规矩,亦不惧常规礼法。

两人都是“体任自然、不拘小节、放荡不羁”类型的人,套用游戏里面的一句话,就是两人“相性”相近。

品性相近,故能相互理解;三观相同,才能惺惺相惜。

君臣不相负,情意两相随。

真心待人,互为知己,才能相知相乐,不负相遇之情。

2

对敌人:放得下仇恨,拾得起宽容

《三国演义》里,袁绍要发兵讨伐曹操,于是让秘书陈琳写一篇声讨檄文。

陈琳一挥而就,指责曹操“身处三公之位,而行桀虏之态,污国害民,毒施人鬼!”,并连他祖上一起骂了。

建安五年,官渡大战,袁绍兵败,陈琳被生擒,带到了曹操面前。

曹操问陈琳:”你骂我就算了,为什么连我八辈祖宗都骂了呢?”

陈琳战战栗栗回答:“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尔。”

但曹操并未惩罚陈琳,反倒任命他担任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

陈琳更是尽心辅佐,后来的军国书檄多是他所作,为曹操统一北方的大业作出了贡献。

俘关羽,不计前嫌封他官爵,更是成全他千里单骑寻刘备;华容道上,关羽放走曹操,偿还了当初的”不计前嫌“与”成全“。

降张辽,不计较他原是吕布手下爱将,收入麾下,赏其忠勇;逍遥津处,张辽以八百破十万,用他的战功报答了那份“不计较”。

王阳明曾说:“智者搭桥,愚者筑墙。”

事不做绝,是一个种格局,人的胸襟越宽阔,人生的道路也更宽阔。

对于曹操来说,与其纠结过去,不如改变如今;与其冤冤相报,不如以德报怨。

人生之难,在于放下仇恨;人生之贵,在于拾起宽容。

不念过往,不畏将来,曹操从来都是真正的英雄。

3

对家人:给得起爱意,扛得起担当

在二十四史中,女性或是集体失声,或是沦为附属品。

但在曹操身上,却难得地见到了男性对女性的爱护,见到了丈夫对妻子的温柔。

结发妻子丁夫人弃他而去,他念念不忘;

卞夫人出身歌姬,曹操却与她相濡以沫,并封其为王后。

出宛城偶遇张绣的婶娘邹氏,曹操为战乱给女人造成的伤害而落泪。

尹夫人和杜夫人都曾是他人之妻,被曹操纳为侧室后,曹操不仅对二人宠爱有加,还将他们的孩子视如己出,抚养成人。

曹操还将蔡文姬从匈奴人那里重金赎出。

可以说曹操对女人,比视女人为衣服的刘备强千百倍。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才是生活里的真英雄。

曹操是丈夫,也是人父。

他希望每个孩子都有好的归宿,但也怕帝王之家成王败寇的法则。

他扶持曹植,打压曹丕,何尝没有保全二人的想法。

然而,曹操亦是曹魏之主,哪怕再宠溺曹植,也要为家国天下着想。

这是他父亲的责任,更是一国之主的担当。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枭雄”的背后,也许是无情;但父亲的底色,从来都是温柔。

4

对国家:忍得下屈辱,守得住底线

曹操,史称“魏武帝”。

但这个封号,是由其子曹丕登基后所追谥,曹操终其一生,并未称帝。

他不缺野心,也不缺称帝的机会,却终究没有称帝。

汉末乱世,诸侯纷纷割据一方。

无一人思民间之苦,无一人想兴复汉室。

唯有曹操在乱世之中救百姓于水火,救汉献帝于危难。

如果没有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天下不知几人为王,几人称帝......

迎汉帝回京,是曹操的幸运,也是他的不幸。

从那一日起,“曹贼”这一标签伴随了他一生。

人人惧之诽之,怕他有篡位之心,但他却始终自比兵力强大也依旧尊重周天子的齐桓公与晋文公。

这恰恰是他对底线的坚守。

他初心未改,他始终如一,他的格局,本就在更大处。

跃马扬鞭,逐鹿中原,建功立业,是表;

救黎民于水火,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才是里。

对于家国的坚守,更是曹操的真。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终究是做到了这一点。

忠奸的虚名皆是外名,皆由他人所定。

曹操一生无愧于心,无愧于汉室,又何惧之有?

纵观曹操一生,平中原,克北方,救黎民于水火,扶大厦之将倾。

他对朋友真心真意,对敌人以德报怨;对家人温柔以待,对国家忠诚不渝。

然而,他一生的真心,却终被现实辜负;他一生的多情,亦被世人所误解。

他的是非,争论千年未曾休止;他的曲直,历经百世莫衷一是。

悠悠千载功过,留与后人评说。

(0)

相关推荐